【南京政府】「南京政府」震撼全球!中國歷史轉折點竟躍然眼前!

【南京政府】「南京政府」震撼全球!中國歷史轉折點竟躍然眼前!

「南京政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其成立於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

國民政府的成立與演變

國民政府,全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或南京政府(在重慶陪都時期稱“重慶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衞於7月1日將原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成。在1925年成立後直至1928年底北伐勝利前,割據廣州與位於京兆地方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隨著國民革命軍由南往北北伐,其行政中心亦一路北上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於1948年5月20日戰後正式行憲時宣告結束。

南京政府 Play

1927年1月隨着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中正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不設主席,採常務委員制;7月15日汪精衞武漢國民政府宣佈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南京政府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兩國全面爆發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中華民國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時期 地點 備註
1925-1928 廣州、武漢 北伐前與北洋政府對峙
1928-1948 南京、重慶(陪都) 黃金十年與抗日戰爭
1948年以後 南京 行憲後國民政府結束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中山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是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訓政即指導式民主,由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最先成立於廣州,日後隨著北伐的推進而遷都,最終定都於南京,但在抗日戰爭期間駐於戰時行都重慶,戰後還都南京並直至行憲民選政府成立。

“`

南京政府是指民國政府於中國國共內戰後,在1947年至1949年間,在南京成立的政府。

南京政府的建立是作為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國共雙方協商的結果,該政府主要由中國國民黨組成,並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定程度的承認和支持。南京政府的目標是重建和恢復中國的統一,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然而,南京政府的影響和實際控制力在國共內戰期間逐漸減弱,最終在1949年廣州起義後被中共攻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京政府正式解散。

雖然南京政府的歷史十分短暫,但在這段時間內,南京政府仍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的實施。這些包括國家經濟改革、教育改革和社會福利擴大等。南京政府還試圖與國共雙方進行和談,以達到和平解決國內武裝衝突的目標。然而,由於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和地區控制的差異,和談一直受到困難和挑戰。

對於南京政府的評價則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方面,有人認為南京政府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政府,它代表了中國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後的努力和嘗試。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南京政府在實際控制力和政策執行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並未完全實現其政治和經濟目標。

總之,南京政府作為中國國共內戰期間的政府機構,曾經為中國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儘管其存在時間有限,但南京政府在中國歷史上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延伸閲讀…

國民政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