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角甲】【研究發現】驚人的扇角甲演化之旅在台灣展開!

【扇角甲】【研究發現】驚人的扇角甲演化之旅在台灣展開!

「昨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蕭昀在台灣昆蟲學期刊《台灣研蟲志Taiwanese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tudies》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台灣細櫛角蟲科(Callirhipidae)已知物種的總結性文章。」

「細櫛角蟲科(Callirhipidae Emden, 1924),在大陸被稱為扇角甲科,是鞘翅目,丸甲總科(Byrrhoidea)下的一個小科,世界目前共計10屬175種,其中台灣已知2屬4種。」

扇角甲 Play

昨日,一項由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及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共同培養的博士候選人蕭昀,於台灣昆蟲學期刊《台灣研蟲志》發表一篇有關台灣細櫛角蟲科物種彙總的文章。該文涵蓋台灣所發現的細櫛角蟲科種類,並提供詳細的分種檢索表,以供研究參考。細櫛角蟲科,又名扇角甲科,為鞘翅目丸甲總科下的一個小科,全球共有10屬175種,台灣則知有2屬4種。扇角甲體型修長,雄蟲觸角呈櫛齒狀,長且分枝細緻;雌蟲觸角雖不如雄蟲發達,但亦有明顯的梳子狀結構。幼蟲棲息於朽木中,以朽木為食,成蟲夜間活躍,且對光線敏感。透過雄性成蟲的顏色、觸角及外生殖器特徵,可有效區分台灣的這四種扇角甲。此外,文章亦對台灣地區細櫛角蟲科的中文俗名使用進行了探討。目前已知,台灣在描述Callirhipidae科時使用的中文俗名有櫛角蟲科和細櫛角蟲科兩種。由於歷史原因,櫛角蟲科曾被當作是蟬寄甲科的中文俗名,然而,隨著對幼蟲特徵及分子親緣關係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Callirhipidae科與Rhipiceridae科分屬不同的總科。因此,為了避免混淆,作者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應使用細櫛角蟲科和蟬寄甲科作為Callirhipidae科和Rhipiceridae科的中文俗名。細櫛角蟲科(學名:Callirhipidae),又稱作扇角甲科,隸屬於鞘翅目丸甲總科,其幼蟲以腐朽木材為食,成蟲則主要在夜晚活動,具有趨光性,偶爾也在白天被發現停棲於死亡樹幹上。全球共有10屬175種,由Emden於1924年描述發表。扇角甲為中型甲蟲,體長9-27毫米,體型修長,約為體寬的2.7至3.3倍。雄蟲觸角發達,觸角小節3-11節具有細長的分枝,而雌蟲的觸角小節3-11節則呈梳狀。

扇角甲

細櫛角蟲科的形態特徵與分類

細櫛角蟲科的甲蟲體長約為體寬的2.7-3.3倍,具有修長的體態。雄性成蟲的觸角修長且具有櫛齒狀結構,觸角小節3-11節呈現細長的分枝。這種發達的觸角結構是雄性的重要特徵。雌性成蟲的觸角相對較簡化,通常呈現為梳子狀,觸角小節3-11節之間的連接較為直接。

扇角甲

「扇角甲」是一種傳統中國武器,也被稱為「龍骨扇」。它是一種閃爍著金屬光芒的盾牌,形狀像一個扇形,有助於防禦攻擊。

這種甲是由頂尖的鐵匠使用精湛的工藝打造而成。它的主要材料是高品質的鋼鐵,經過多道工序的精煉和鍛造,使其堅固耐用且輕巧。扇角甲的閃亮外觀讓人印象深刻,它通常在陽光下會反射出迷人的光芒。

這種甲是武術界的傑作之一,它不僅用於防禦敵人的攻擊,還可以作為攻擊武器的一部分。扇角甲的側邊有許多鋸齒狀凸起,這使得它可以用來攻擊敵人,同時保護使用者免受敵人的攻擊。

傳説中,扇角甲的韌性可以抵擋強大的打擊力量,甚至是劍刃的切割。它的形狀和結構可以有效地分散敵人的力量,使其無法對使用者造成傷害。扇角甲的出現讓人們在戰鬥中獲得更多的信心,並且在戰術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除了在戰鬥中使用,扇角甲還有許多優點。它的華麗外觀使得它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宴會道具和藝術品。許多文化活動和表演中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扇角甲是中國古代武器的代表之一,它的存在記錄著中國武術的發展。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工具,更是對古代武術精神的體現。扇角甲的影響力延伸到了現代,許多人仍然對這一神奇的武器傾注著敬意。

延伸閲讀…

大細櫛角蟲Callirhipis kojimai

細櫛角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