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又稱五方正色,是東亞傳統中的五種正色,即青(藍)、赤(大紅)、白、黑、黃五種正色,分別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相對應。源於中國,最早出現不遲於周朝[1][2][3]。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未曾間斷的漢字文化記錄了許多上古時期的文明起源。其中對於色彩的理解不但與哲學、宗教、自然科學和醫學聯繫在一起,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中國古代絲織品文化。五色的概念在上古典籍中經常被提及,如《禮記》學記中的;“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淮南子的“色者,白立而無色成矣。”在周朝時,社會就有了嚴格的色彩規範。從官員品級到婚喪嫁娶都有嚴格的色彩規範 。


中國文化深刻影響了東亞國家,其中越」
中國傳統色彩學中的五色,又稱為五方正色,源於周朝,分別對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這些色彩與哲學、宗教、科學和醫學有著密切聯繫,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象徵。在東亞國家,特別是越南和朝鮮半島,五色文化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社會活動和傳統習俗。
五色的應用
五方色文化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成為朝鮮族的民族色彩。在朝鮮半島,五色理論應用於韓服和其他文化表達形式。此外,五色在宗教中也有重要應用,如佛教和道教。
五方色的變化
五方色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有所演變。在中國,它們與五行相配,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的變動。在儒家經典《周禮》中提到的“五帝”,其色彩與方位的對應,逐漸成為後世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色彩 | 方位 | 宗教應用 | 文化影響 |
---|---|---|---|
青(藍) | 東 | 佛教中的“青色”與道教相合 | 韓國傳統服飾的色彩運用 |
赤(大紅) | 南 | 佛教中的“赤色”與道教相合 | 節日期間的裝飾色彩 |
白 | 西 | 佛教中的“白色”與道教相合 | Wedding相關的傳統色彩 |
黑 | 北 | 佛教中的“黑色”與道教相合 | 葬禮相關的傳統色彩 |
黃 | 中央 | 佛教中的“黃色”與道教相合 | 節日和宗教儀式的色彩 |
“五色縷”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用五色線結成的飾物,用於祈福和辟邪。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類似的五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