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樹是一種原產於東亞温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喬木,其樹冠圓形,樹皮灰色或灰褐色,而且樹高可達25m。」
榔榆:江南林木之美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分佈於東亞温帶及亞熱帶
榔榆(Ulmus parvifolia),為榆科榆屬的一種落葉喬木,原產於東亞的温帶及亞熱帶地區,高度可達25米,樹冠呈現圓形。其樹皮為灰色或灰褐色,具有不規則的雲形裂片,容易剝落,露出內部的紅褐色樹皮。葉子互生,形狀為卵形或橢圓形,長度約2至5釐米,寬度在0.8至3釐米之間,葉面深綠色且有光澤,邊緣有鋸齒。花朵為小的聚傘花序,每束有3至6朵小花,直徑約為0.2釐米。果實為翅果,形狀橢圓,長約1釐米,寬0.5至0.8釐米。開花結果期主要在秋季。


適應性與繁殖
榔榆適合在全日照的温暖至冷涼環境中生長,耐旱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在肥沃且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中表現最佳。其木質堅硬,葉片密集,能耐風寒。樹枝上易生小枝,可通過修剪不良枝條來保持樹冠內部的通透性。生長速度較慢,春至秋季可每季施用一次長效肥料,並保持適當供水以促進生長。榔榆的繁殖方法包括播種、扦插和空中壓條。
文化與俗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榆樹與桑樹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少成語中將桑樹與榆樹聯繫在一起,如“桑榆暮景”。又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指日出之處,代表早晨,而“桑榆”則指日落時陽光照射到的桑榆樹梢,比喻傍晚。唐代詩句中也不乏提到“桑榆”的作品,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以及劉禹錫在《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些句子都有著雖然日暮已近,但餘生依然可以光芒萬丈的哲理。
榆樹在浙江的分佈
根據浙江植物誌的記載,雖然榆樹在浙江平原地區普遍栽培,但並未特別提到寧波。相比之下,榔榆在浙江各地均有分佈,因此榔榆在寧波較為常見。榔榆的變種——垂枝榆(Ulmus parvifolia ‘Tenue’)在寧波也較為常見,如甬港北路兩旁和兒童公園內皆有種植。垂枝榆在葉子脱落的季節,其彎曲盤旋的枝幹形似龍爪槐,但當葉子長出後,便能輕易與羽狀複葉的龍爪槐區分開來。
樹種 | 分佈與適應性 | 文化與俗語 | 繁殖與維護 |
---|---|---|---|
榔榆 | 浙江各地均有分佈,適應性強 | “桑榆暮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等 | 春季至秋季每季施肥,充足供水,定期修剪 |
“`
榔榆樹(學名:Celtis sinensis),又稱為白刺、死狗木,是一種常見的落葉大喬木,屬於榆科榔榆屬。榔榆樹具有濃密的樹冠和灰色的樹皮,生長迅速且耐旱性強,是一種極為耐寒的樹種。
榔榆樹的葉子呈卵形,掌狀深裂,長而尖,綠色而有光澤。葉子在秋季轉變成紅色,給人一種美麗的景象。它的花朵小而不顯眼,但在春季開始結成了傳統蓖麻狀果實。這些果實是榔榆樹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四周被一層肉質的蓋子所包著,具有美食和藥用價值。
榔榆樹是一種常見的園林樹種,可以作為庭院裡的觀賞樹或者行道樹。它的樹冠茂密,可以提供陰影和涼爽的環境。除此之外,榔榆樹還可以作為防風、護土和固土的樹種,對於環境的改善和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榔榆樹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樹種。榔榆樹被視為長壽和幸福的象徵,常常種植在兩旁的婚禮或者慶典場所,以表達對於美好未來的祝福。榔榆樹在中國的詩詞和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被用來描繪美麗的景色和宜人的環境。
綜上所述,榔榆樹是一種美麗、耐寒、耐旱的樹種,擁有多種環境和生態優勢。它的葉子和果實都具有獨特的特點,成為園藝和食用的重要資源。除此之外,榔榆樹還具有象徵意義,被視為長壽和幸福的象徵。無論是在自然環境還是在文化意義上,榔榆樹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延伸閲讀…
榔榆 – 台灣景觀植物介紹
1005-榔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