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經】羅盤經: 發掘大海無限奧秘的關鍵

【羅盤經】羅盤經: 發掘大海無限奧秘的關鍵

羅盤經是元、明、清時期用於導航的關鍵裝備之一。它以二十四方位水羅盤形式呈現,在圓周上均勻分佈二十四個刻度。這些刻度包括了以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為主的方位,除了屬於土的戊、己(位於中央)外,還包括八個斜向方位和八卦的四個斜向方位。這二十四個刻度充當了二十四個指針,能夠精確指示方向。

而單針羅經則只用一個方位,並以”單”字修飾,例如:單辰針(120 度),單酉針(正西 270 度)。有些航海圖中使用”丹”字來替代”單”字,表示同樣的方位,比如《鄭和航海圖》中提到的”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就表示”太倉港口開船時需要按照指南針105度的方向航行”。

關於雙針羅經在航海中的應用記錄,最早出現在元代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中:”自温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

羅盤經 Play

元、明、清的導航工具

二十四方位水羅盤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用於航海導航的羅盤被稱為二十四方位水羅盤。這種羅盤將圓周分成24等份,並以十二地支、十天干除去戊、己(因為它們屬土,位於中央)後剩下的八個,以及八卦的四個斜向方位來命名,共有二十四個方位,使得方向指示更加精準。

單針羅經與雙針羅經

單針羅經僅使用一個方位,並且冠以『單』字,例如:單辰針(120度),單酉針(正西270度)。在某些航海圖中,『單』字可能被『丹』字取代,但意思相同,例如《鄭和航海圖》中提到的『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指的是『太倉港口開船使用指南針105度方向航行』。

羅盤經

雙針羅經在航海中的應用

明代的海道針經中,雙針羅經被廣泛應用於表示航行方位。當羅盤的指針在兩個方位之間擺動時,使用相鄰兩個方位的平均值來表示,例如乙辰針表示的是乙針(105度)和辰針(120度)的平均值,即112.5度。明代負責掌舵的火長將24方位羅盤變成了48方位羅盤,每更度數差為7.5度。

海道針經中的術語

海道針經中常用『對坐』一詞,指的是兩個地理標誌在羅盤上相對的180度方位。

航海圖中的時間和速度

明代航海圖使用『更』來表示時間間隔,一個恆星日有十更,每更為2.4小時,使用燃香來測量時間間隔。對於航速的估計,從船頭扔下一塊木片到海中,人向船尾走,如果木片和人同時到達船尾,表明船速為標準速度,接著依據水流方向修正。

宋代的水文測量

根據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七十餘丈』,這表明宋代舟師已經進行了水文測量,並且在測量水深的同時,還會檢查海底的狀況,以確定底質是沙底還是泥底。

羅經的發展與應用

羅經,又稱指南針、羅盤、羅庚,有時也稱為指北針,是測量方向的工具,通常與地圖一起使用。羅經最早出現在中國,被認為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有電子指南針,它通過接收人造衞星訊號來校正磁偏。在依賴羅經的行業中,如風水和航行,羅經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羅經的人,由於教科書的影響,可能會將羅經稱為指南針。

羅經的歷史與應用

中國的羅經與導航

中國的羅經,即指南針,是世界上最早的導航工具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羅經通過磁石的磁性來指示地磁場的南北方向,這種技術在古代航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元、明、清時期,羅經的發展和完善使得中國帆船能夠進行長途海上航行,例如鄭和的遠洋航海隊伍就是利用羅經進行導航的。

羅經的構造與使用

中國的羅經通常是圓形的,中心有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指針,稱為「磁針」或「羅針」。羅經盤面分為24個等分的方位,每個方位由一個漢字表示,如「子」、「醜」、「寅」等,這24個方位又由12個地支和10個天干(除去「戊」和「己」)組成。在羅經的使用中,航海者會根據磁針指向來確定航行方向,並且會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單針或雙針羅經。

羅經在航海圖中的應用

在航海圖中,羅經的指示被用來規劃航線。例如,《鄭和航海圖》就詳細記載了船隊使用的羅經方位,如「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這表示船隊從太倉港口出發,沿105度方向航行一更(約2.4小時)抵達吳淞江,然後轉向97.5度方向再航行一更到達南匯嘴。

羅經的影響與發展

中國的羅經技術對世界航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後羅經的技術傳播到歐洲,成為歐洲航海者開啟大航海時代的重要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羅經已經從最初的磁石指南針發展成為電子指南針,通過衞星定位系統提供更加準確的導航信息。雖然形式和功能發生了變化,但羅經的基本原理和它在航海中的核心作用始終未變。

朝代 羅經類型 應用場合
元朝 二十四方位水羅盤 航海導航
明朝 雙針羅經 海道針經中的方位指示
清朝 電子指南針(現代) 現代航海和定位

宋代舟師的水文測量技術,為後來的航海發展奠定了基礎。

羅經,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瑰寶,對航海和地理發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羅盤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獻,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經影響著許多思想家、哲學家與文化人。

在羅盤經中,要講述的是「道」的概念以及怎樣能夠達到完美的境界。道家思想強調與自然結合,將自然中的法則運用到個人修行中,以達到個人的境界提升和心靈的強大。

羅盤經的核心觀點是「道」的概念。它認為萬物皆由「道」所生,所以人們應當追求與「道」的和諧。這種和諧不只是對自然的順從,更是對自我的超越。羅盤經中提到了許多修行的方法,如靜坐、冥想、修煉身體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達到與「道」的和諧。

羅盤經中有以下一節:

「道者,物之總紀也。氣動則生鐘,氣靜則息。”道法自然”者也。其生也與物合,合則動,動則昇天,降地,進物,退物,動息有常,故能反之也。”天”者,氣之運也。其運動無已,無窮而已。無極而天,處處自然可也。“法”者,道之名。矩規法則與天道結,則道融於圜。圜之極為天道,天道無極,合天地之精元,研金明玉,相偶相照,天之明也。」

這一節強調了道與自然的結合,以及修行者經由修煉發揮與自然協調的能力。

延伸閲讀…

羅盤經

羅盤經 – 民族誌影展

羅盤經對當時的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它不僅影響了文化界,還影響了政治和社會制度。它強調了個體的力量和自由,對於當時壓抑的社會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同時,羅盤經也對後世的思想家、哲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