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別急着反駁,我們判斷和延續規矩一般採取“就近原則”——也就是遵循哪些朝代離着近,就按照它們的説法來——明清以來一直是尊‘右官’卑‘右’,自然是左比‘右官’大。但是上溯到更久,則是有時是‘右官’大,有時是左大,有的區域是‘右官’大,有的地方是左大。簡而化之,那就是‘左官’以前(包括漢朝)‘右官’大,漢以後‘左官’大。」
「當然,這麼説還是太武斷而會出錯的,具體啊,看文武,看事情,看區域,左右誰大還得細説。雖然是左大,但是因為我們日常用到的一些詞語和成語是形成於明清之前的。那時候左右的尊卑含義和現在不一樣,所以會讓人有點小困擾。比如,我們形容誰最厲害,常説‘無出其右官’ ——也就是説他最大,沒人能在他右邊了,這個隱含的意思就是‘右官’最大。」
漢以前(包括漢朝)右大,漢以後左大 |
雖然是左大,但是因為我們日常用到的一些詞語和成語是形成於明清之前的。那時候左右的尊卑含義和現在不一樣,所以會讓人有點小困擾。比如,我們形容誰最厲害,常説“無出其右”——也就是説他最大,沒人能在他右邊了,這個隱含的意思就是右邊最大。還有,我們説有人被貶官了,都説是“左遷”——就是官位往左邊挪了,也是佐證左小右大。另外,説左右,還有一個以“誰的視角”的問題,也就是上面我們説過的:你説的左,是你的左還是我的左?左或者右是個相對概念,事件的主角或者中心人物的“左右”,與敍述人或者觀察者的“左右”不一樣,您説説,你一個在朝堂裏跪着磕頭聽喝的大臣的“左右”,和坐在龍椅上指點江山的皇上,誰的左右(視角)才是真的“左右”呢?解決了主視角問題,好多看上去矛盾的事兒,或者左右的事兒就好理解多了。 ![]() ![]()
|
夏商周時期由於官制、文字記錄和朝廷活動重心相對約略,記錄之間打架,“尊左尊右”各執一詞,所以我們暫時不以之為證。比較能在記錄上説清楚的,一般都在周以後。一方面文字記錄佐證多,更重要的是,我們説的尊卑貴賤的事兒都是儀禮方面的事情,這裏面的規矩是在周公主持制定《周禮》後才有的定論——換言之,我們説的尊卑是“周公之禮”定下的基調。而,周公之禮為了準確表達,採取了方位描述+主視角判斷的方式:《儀禮·覲禮》:“諸侯前朝,皆受於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同姓西面,從主人之位,異姓東面,從賓位。《周易·説卦》説:“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也明確了君王是面南背北的。同姓的親戚諸侯在左邊,異姓諸侯在右邊,説是周朝“尊左”沒毛病。另外,周禮開始規定了儀禮祭祀什麼的在左,作為“吉位”,軍事刑罰在右是“兇位”——這裏兇並沒有貶義,只是在説事情的性質,不是左幸運右倒黴的意思。《老子.三十一章)載“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
在中國的古代政治體系中,右官是指掌管地方行政和司法的官職。
右官的職責包括維持地方治安、解決民眾糾紛、審理案件等等。
他們是皇帝權力的代表,在地方上負責執行法律和政策,確保社會的秩序和公正。
右官們通常由各地的官員所擔任,他們需要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和領導能力。
古代社會中,由於交通不便和通訊不發達,皇帝無法及時掌握到地方的實際情況,於是便委託右官來執行各種政策和法律。
右官的工作並不容易,他們需要面對各種繁雜的案件,解決各類民眾的糾紛,維持社會的穩定。
他們需要具有公正、廉潔和決斷力,以確保司法的公正和有效。
然而,這些職位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例如貪污和濫用職權等等。
因此,在選拔和培訓右官的過程中,需要非常嚴格的標準和程序,以確保他們的品質和能力。
總結來説,右官在古代政治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他們是皇帝權力的代表,負責地方行政和司法,維護社會的秩序和公正。
他們需要具備優秀的法律知識和領導能力,並且在執行職務時擔負著很大的責任。
雖然他們所面臨的工作壓力和風險很大,但他們的努力和奉獻使得古代的社會能夠運轉得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