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1930年6月16日—2021年8月19日),原名李子達,出生於上海市。他是一位傑出的電影導演,縱橫影界逾70年,為台語片、健康寫實以及瓊瑤電影作出重要貢獻。
李行憑藉其才華和創意成為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三次得主,並且他的七部作品榮獲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包括《養鴨人家》、《路》、《秋決》、《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和《早安台北》)。


李行對台灣電影產業的貢獻不可忽視,因此他被譽為“台灣電影教父”。他的作品深刻地影響了台灣電影的發展,並且他的藝術成就將永遠被紀念和傳頌。
1930年,李行在上海市出生,他的父親是財政部長宋子文的秘書李玉階。1948年,李行就讀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學系戲劇組。他深受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的啟發,並決定投身於戲劇和電影領域。
然而,受制於國共內戰的影響,他被迫休學並且遷徙至…(以下略)
台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簡介
李行,本名李子達,出生於1930年的上海,是一位在台灣影壇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他的電影作品廣泛涉獵不同類型,從台語片、健康寫實片到瓊瑤電影,都有代表作。李行導演在事業生涯中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且有多達七部作品榮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這些成就讓他贏得了“台灣電影教父”的美譽,對台灣電影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行的早年生活和職業起步
李行於1948年就讀於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學系戲劇組,在那裡他觀看了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這部電影啓發了他投身戲劇和電影的決定。由於國共內戰的影響,李行被迫休學並移居台灣,進入台灣師範學院(現今的台灣師範大學)學習。
李行的戲劇和電影活動
1950年,李行參與了台北市中山堂公演的話劇《邊城曲》和《黨人魂》。同年,他還在大華影業公司的電影《春滿人間》中演出。接下來的幾年,李行不僅繼續參與話劇演出,還在幾部電影中擔任了演員和副導演的角色。
李行的教師生涯和影視工作
1953年,李行退役並開始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任教,教授公民和負責訓育工作。同時,他也參與了多部話劇和電影的演出。1954年,他申請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基本演員,但被拒絕。儘管如此,他仍繼續在其他的影視工作中發揮作用。
李行的導演生涯
1955年,李行導演了他的第一部話劇《舊情難忘》。此後,他參與了多部影片的演出和副導演工作。1957年,他在電影《情報販子》中擔綱副導演,並在電影《追兇記》中同時擔任演出和副導演。同年,他還在影片《水擺夷之戀》中擔任副導演。
李行的家庭生活
在個人生活方面,李行於1956年與師大體育系同學王為瑾結婚,並在1957年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李顯一。李行的家庭生活平靜而幸福,與他的影視事業相輔相成。
李行導演以其多才多藝和對台灣電影業的巨大貢獻,成為了台灣電影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作品不僅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各種面貌,也影響了後輩導演和影視從業者。雖然李行已於2021年去世,但他的影視遺產將繼續在台灣和華語電影史上閃耀光芒。
李行,一位傑出的人物。李行獨特的眼神中透露著追求真理和知識的熱情。他的名字在學術界傳頌已久,他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而聞名。李行的才華非凡,他的觀點引人入勝,他的創意源源不斷。
在李行早期的研究中,他專注於探索宇宙的奧秘。透過精密的實驗和數據分析,他做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發現。李行的成果被廣泛引用,他的研究造成了學術界的震動,也為人們帶來了無數的啟發,使他贏得了國際上的崇高地位。
然而,李行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學者。他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藝術家。他的作品經常表達他對於生命和宇宙的思考。李行獨特的創作風格使他的作品成為藝術界的瑰寶,他的作品經常在各大藝術展覽中展出,並受到觀眾的廣泛讚賞。
李行的努力和貢獻不僅僅侷限於學術界和藝術界。他也是一位積極的社會公益人士。李行組織和參與了許多慈善活動,致力於為弱勢羣體提供幫助和改善社會問題。他的愛心和關懷感染了無數人,讓更多人受益。
綜上所述,李行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豐富經驗的傑出人物。他的才華和創意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在學術界、藝術界還是社會公益領域,李行都有著非凡貢獻。李行的名字將永遠被銘記於人們的心中,他的影響力將繼續擴散世界各地。
延伸閲讀…
李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行- 斯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