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人們會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以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思念。然而,對於一些不熟悉傳統習俗的年輕人來説,可能會對祭拜程序感到困惑,基本上都是家中長輩再準備供品、看時辰,並遵循長輩説的順序來參拜。不過,相信不少人在掃墓拜拜時,都會看見墳墓旁刻著「后土土地公」的石碑。長輩們通常會叮嚀要先拜后土土地公再拜祖先,不過年輕人對於這個名字,卻不甚瞭解。在傳統習俗上「后土神」指的是「地母娘娘」,祂是和玉皇大帝同列「四御」的神,在宗教意義上地位極高。不過,墳墓石碑上所「后土土地公」指的是「土地公」,而非常常被稱為「地母娘娘」的后土神。土地公廟常坐落於鄉村、都市中的風水寶地,在台灣被視為庇佑該區居民的神靈。而在墳墓裡的土地公則
掃墓時的祭祀順序與傳説


在華人社會,清明節是一年一度的掃墓祭祖時節。這一天,人們會攜帶鮮花、香燭、供品等前往先人的墳墓,以示對逝去親人的尊重和懷念。然而,對於年輕一代而言,他們可能對祭祀的具體程序不太熟悉,往往需要依靠長輩的指導。通常,長輩會告訴晚輩要先拜后土,然後再拜祖先。這裏的“后土”並不是指“地母娘娘”,而是指“土地公”,土地公是保護墳地、阻止邪靈入侵的重要神祇。在台灣,土地公被視為守護一方居民的神靈,其廟宇常位於風水寶地。因此,人們在祭拜祖先之前,會先向土地公表達敬意,這也是對其保護墳地責任的一種認可。同樣地,在燒紙錢時,也應先燒給土地公,然後再燒給祖先。至於為何由土地公來守護墳墓,目前尚未有一致的説法,但有一則著名的民間傳説可以追溯至秦朝的“孟姜女哭倒萬裏長城”故事。據傳,孟姜女為了尋找死於築城的夫君萬喜郎,得到土地公的幫助,最終未能復活夫君,土地公因此被判罰永遠守護墳墓。這則傳説部分解釋了為何土地公會成為墳墓的守護者。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后土土地公是廣受敬仰的神明之一。他被視為土地的守護神,負責保護土地、農作物的豐收以及人民的平安。
「后土土地公」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神祇名稱。根據顧頡剛教授的研究,「后土」是對土地女神的尊稱,「土地公」則指土地之神,負責保護土地的安寧與人民的福祉。
讓我們來瞭解一下后土土地公的歷史和傳説。根據史書記載,在古代的中國,人們特別尊崇后土土地公。他被視為土地和農業的守護神,人們相信他的庇護能夠保佑土地肥沃,農作物豐收。
由於后土土地公的重要性,人們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供奉后土土地公的廟宇。這些廟宇成為人們敬奉和祈禱的場所。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是后土土地公的誕辰,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后土土地公的庇佑。
后土土地公不僅受到農民的敬仰,也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愛。在城市中,人們也會將后土土地公奉為守護神,希望能夠守護居住環境的平安和穩定。
除了保護土地和人民的福祉,后土土地公還和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城市的城市規劃中,都會考慮到后土土地公的位置和祀奉。這樣可以確保城市的發展與土地之神的敬仰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總結來説,后土土地公作為土地之神,扮演著守護土地、農作物豐收和人民福祉的重要角色。不僅在農村頗受敬仰,也在城市中被人們奉為守護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后土土地公的祈禱和敬仰是中國民眾信仰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延伸閲讀…
后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知識了!清明掃墓旁「后土」身分揭密拜祖先前先拜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