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之】用「天干地之」為主題,探索中國古代紀年曆法的奧秘

【天干地之】用「天干地之」為主題,探索中國古代紀年曆法的奧秘

天干地支是十干與十二支的合稱、簡通稱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週期,循環往復,稱為一甲子或花甲之年。

最初,干支為古越語,後才簡化為中文。

因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週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1虛齡)或歲數之一的老人。

天干地之 Play


考古發現,最早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説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2月22日,即農曆辛酉年屬雞)曾發生日食,這是中國古代使用干支紀日的確切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始自漢武帝太初年號。

干支在古代稱榦」

天干地之
天干地之,一甲子循環,十干十二支綜合起來,形成六十對榦。從商朝到漢代,干支紀日聚焦於日曆和確切事件的記錄。延續至今,我們仍然以干支來描述歲數和年號。這個擁有古老歷史的組合方式,彰顯著人類對時間和循環的理解。

天干地支的由來與應用

天干地支是十干與十二支的合稱,簡稱干支。十干和十二支經特定組合方式,兩兩相配,共形成六十對,形成一甲子或花甲之年。這種紀年法,每六十年一個週期,因此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老人,尤其是指60歲以上的老人。

根據考古發現,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期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這可能是當時的日曆,證明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而干支紀年的確切證據,則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的二月己巳(前720年2月22日,農曆辛酉年屬雞),當時發生了日食。

曆法 起始時間 特點
干支歷 商朝 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對研究歷史有幫助
儒略歷 公元前2997年 由羅馬執政官上任之日作為一年的開始,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閏月增加一閏日(2月29日)

干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天文歷法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便於推算歷史時間。

天干地支的命名

十天干的名稱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的名稱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太平天國時期,「醜」被改為「好」,「卯」被改為「榮」,「亥」被改為「開」。

干支紀年法的創立與發展

根據《御批歴代通鑑輯覽》的記載,干支紀年法由軒轅黃帝創立。黃帝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組成六十對,用於表示年、月、日之次序,這種紀年法在王莽時期開始實行,東漢後期以後廣泛應用。

干支紀年法的應用

干支紀年法應用於歷法,用於記載歷史事件和研究歷史時序。

干支紀年法的普及使得中國歷史上的年代紀述更加準確,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天干地之,乃天地間最基本的元素,代表了宇宙的秩序和平衡。

天干地之的意義

天干代表了天上的事物,包括陽、地、日、月、星、雲等自然現象;地支則是代表了地上的萬物,包括木、火、土、金、水等元素。

「天干地之」這個詞語正是在描述宇宙間萬物的相互作用和依存關係。天上的陽光和地上的土壤共同孕育出了茂盛的生命,天干與地支相輔相成,形成了萬物循環的法則。

天干地之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也指代了人與天地的關係。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和諧地與天地相處。只有與天地共通之道,才能獲得宇宙的靈感和力量。

兩次天干地之

天干地之,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天地間的和諧與平衡。天干地之,天與地的結合,也代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類應該學會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共存共生。只有通過與天地的和諧相處,人類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找到自己與宇宙間的聯繫。

我們應該珍惜這份和諧,學會與自然相處,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天干地之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宇宙的大舞台上展現自己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