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重點」在呼吸器使用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確保噴霧液完全吸入肺內,我們需要搖勻、慢慢吸氣、暫停呼吸,再緩緩呼氣。重要的是,重複使用時要確保藥物充分進入肺內,並保持呼吸器的清潔,以免阻塞。除此之外,適當使用去痰劑和支氣管擴張劑,以及完成後的深呼吸、咳嗽和護理工作,都有助於呼吸系統的健康。
如何使用吸入器
在使用吸入器之前,請先搖勻藥物。然後,用食指抵住吸入器的底部,輕輕按下以釋放噴霧液。在呼氣末和吸氣初之間,慢慢且穩定的吸氣,將藥物吸入肺部。在吸入藥物後,保持暫停呼吸幾秒鐘,最好是8到10秒,然後逐漸呼氣。如果需要,可以重複上述步驟,但兩次之間應該間隔1到5分鐘,以便藥物能夠充分進入肺部。使用後,應以清水清洗吸入器,並立即擱置晾乾,以防止管路阻塞。


- 使用吸入器:每天進行2到4次,每次5到15分鐘,通常在飯前至少1小時或飯後2到3小時,以避免嘔吐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化痰及擴張氣管:在使用吸入器前15到20分鐘,可以先使用化痰劑和支氣管擴張劑,並且進行蒸汽吸入,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 引流及護理:當咳嗽不再產生痰液時,可以停止引流,並且進行口腔護理。
- 震顫法:通過手掌拍擊胸壁產生深而空的聲音,可以在呼氣期進行,以鬆動和排出支氣管內的分泌物。
- 震顫法的位置和時間:在胸前2到3根肋骨之間,近肺尖處的腋中線8到9根肋骨之間,以及近肺底的部位進行。最好在飯後2小時進行,以減少嘔吐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水封瓶的使用:長玻璃管需完全浸入水面下2到4公分,以防止氣體進入胸膜腔。抽吸瓶的長玻璃管則需完全浸入水面下10到20公分,這樣可以控制抽吸力;管子浸入水中越深,產生的抽吸力就越大。單瓶水封瓶的使用方法為:長玻璃管與病人相連(短管與大氣相連)。在牀邊應該備有兩支Kelly鉗,在更換胸管、胸瓶打破、懷疑漏氣、銜接處鬆落、搬運病人或更換引流瓶時使用。
- 正常的引流情況:手術後第一天通常會有約500CC的引流量(每小時約100CC)。如果引流量超過每小時100CC,則應立即報告醫師。正常情況下,在呼氣和咳嗽時,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內液麪會上下浮動(吸氣時向上,呼氣時向下),並且會出現間歇性氣泡。
- 潛在的併發症:如果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未能完全浸入水面下,可能會導致胸膜腔內氣體滲入,進而發生氣胸,需立即通知醫師。
- 脱離呼吸器的時機:當呼吸肌出現疲乏時,應該重新連接呼吸器。
如何進行震顫法
震顫法是一種物理治療方法,用於鬆動和排出肺部及支氣管內的分泌物。這個方法可以在家中或醫院進行,以下是如何進行震顫法的步驟:
- 震顫法的原理:通過重複叩擊胸壁,產生深而空的響聲,來鬆動肺部深處的分泌物。
- 位置:在胸前2到3根肋骨之間,以及近肺尖處的腋中線8到9根肋骨之間進行叩擊。
- 時間:最好在飯後2小時進行,以減少嘔吐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方法:使用手掌形成杯狀,雙手手腕交替進行節律性的叩擊,產生深而空的響聲。
- 注意事項:震顫法需要在呼氣期進行,因為這個時候支氣管擴張,可以更容易將分泌物排出。
如何處理水封瓶和抽吸瓶
在水封瓶的使用中,長玻璃管需完全浸入水面下2到4公分,這樣可以防止氣體進入胸膜腔。在抽吸瓶的使用中,長玻璃管則需完全浸入水面下10到20公分,以控制抽吸力。使用單瓶水封瓶時,長玻璃管與病人相連接,而短管則與外界空氣相連。在牀邊備有兩支Kelly鉗,以便在需要時進行胸管的緊急拆卸和處理。
- 長玻璃管的位置:水封瓶中,完全浸入水面下2到4公分。
- 抽吸瓶中長玻璃管的位置:完全浸入水面下10到20公分。
- Kelly鉗的使用:在胸管更換、胸瓶打破、懷疑漏氣、銜接處鬆落、搬運病人或更換引流瓶時使用。
如何評估引流情況及其可能的問題
- 引流量的監測:術後第一天正常的引流量約為500CC(每小時約100CC)。如果引流量過大或過小,應立即報告醫師。
- 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內液麪的觀察:正常情況下,在呼氣和咳嗽時,液麪會上下浮動,並且會出現間歇性氣泡。
如果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未能完全浸入水面下,可能會導致胸膜腔內氣體滲入,進而發生氣胸,需立即通知醫師。
操作步驟 | 注意事項 |
使用吸入器 | 每天2~4次,每次5~15分鐘,三餐前和睡前,避免嘔吐和吸入性肺炎。使用前搖勻,用食指壓住罐底釋放噴霧液,呼氣末吸氣初吸入,保持呼吸暫停幾秒鐘後再呼氣。 |
使用化痰劑和支氣管擴張劑 | 在使用吸入器前15~20分鐘使用,以提高效果。 |
震顫法 | 在胸前2~3根肋骨之間和腋中線8~9根肋骨之間進行,呼氣期操作,以鬆動和排出支氣管分泌物。 |
水封瓶和抽吸瓶的使用 | 長玻璃管的位置和深度依據不同的瓶子有所不同,Kelly鉗用於緊急情況下的胸管處理。 |
引流情況的評估 | 術後第一天正常的引流量約為500CC,如果出現過量引流或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未完全浸入水面下,可能是併發症的徵兆,應立即報告醫師。 |
脱離呼吸器的條件:當患者出現呼吸肌疲乏時,應重新連接呼吸器。
震顫法的實施
步驟 | 説明 |
1. 震顫法的原理 | 通過重複叩擊胸壁,產生深而空的聲音,來鬆動肺部深處的分泌物。 |
2. 位置 | 在胸前2到3根肋骨之間,以及近肺尖處的腋中線8到9根肋骨之間進行叩擊。 |
3. 時間 | 最好在飯後2小時進行,以減少嘔吐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4. 方法 | 使用手掌形成杯狀,雙手手腕交替進行節律性的叩擊,產生深而空的響聲。 |
5. 注意事項 | 震顫法需要在呼氣期進行,因為這個時候支氣管擴張,可以更容易將分泌物排出。 |
水封瓶和抽吸瓶的使用
元素 | 注意事項 |
水封瓶中的長玻璃管 | 完全浸入水面下2到4公分,防止氣體進入胸膜腔。 |
抽吸瓶中的長玻璃管 | 完全浸入水面下10到20公分,控制抽吸力。 |
Kelly鉗 | 在牀邊備用,以備不時之需,如更
呼吸系統重點呼吸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生理系統之一,它負責將氧氣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時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呼吸系統的重點在於其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呼吸系統主要由鼻腔、喉嚨、氣管、支氣管和肺臟組成。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肺臟,它是呼吸系統的核心。肺臟包含著許多小小的氣囊,稱為肺泡,這些肺泡是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地點。 呼吸系統的重點之一是呼吸過程。當我們吸氣時,鼻腔和喉嚨中的空氣進入氣管,然後分配到支氣管和肺臟。氧氣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同時二氧化碳從血液中進入肺泡,然後我們呼出氣體,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呼吸系統重點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氣體交換。肺泡的特殊結構使氧氣和二氧化碳能快速交換。這種氣體交換讓身體能夠獲得所需的氧氣,同時擺脱二氧化碳的廢物。 除了氣體交換,呼吸系統還負責調節體內的酸鹼平衡。當我們呼吸速率增加時,我們會將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使體內的酸鹼平衡得以維持。 總結來説,呼吸系統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將氧氣運送到我們的身體各部位,同時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呼吸系統的重點在於其組成部分包括鼻腔、喉嚨、氣管、支氣管和肺臟,以及其功能,包括呼吸過程、氣體交換和酸鹼平衡的調節。 呼吸系統重點是人體活著所必須的關鍵,沒有健康的呼吸系統,我們的身體將無法正常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