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幅中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省份地圖面對著兩種情況。一部分中國大陸省份地圖相當符合自然地理區域界線,如太行山分隔了河北、山西,武夷山分隔了江西、福建,南嶺山脈正好是廣東、廣西同福建、江西、湖南的天然界線。然而,另一部分省界卻完全不符合自然地理區劃。
中國省界劃分的歷史與政治因素
在中國大陸,省級行政區的界線劃分既有符合自然地理區域界線的現象,如太行山分隔了河北與山西,武夷山分隔了江西與福建,南嶺山脈作為廣東、廣西與福建、江西、湖南的自然界線;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省界與自然地理分界明顯不符的情況。例如,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並不屬於地理條件更接近的四川,而是歸屬於秦嶺以北的陜西。此外,江蘇和安徽不僅跨越長江南北,還包括淮河流域;而太湖流域則分屬江蘇和浙江兩省。這種情況的形成,並不只是由自然地理因素決定,而是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政治因素往往起著主導作用。上述幾個省的省界形成即是如此。


自古以來,秦嶺就是不同行政區的天然界線。在秦朝時期,秦嶺以北的首都鹹陽所在的內史,以及右扶風、京兆尹和弘農郡等郡級單位,而秦嶺以南則是漢中郡。西漢和東漢期間,這一區域的行政建置長期保持穩定,秦嶺之北為三個郡級單位,秦嶺之南仍是漢中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被劃分為14個監察區,秦嶺以北的三個郡級單位均屬於司隸校尉部,而漢中郡則隸屬於益州刺史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監察區慢慢轉變為行政區,但這條界線始終沒有改變。
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以及長期隸屬於不同行政區域,秦嶺南北的人文地理條件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和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將秦嶺南北分為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前者屬巴蜀,後者為關中,兩者在物產、經濟、風俗、文化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秦漢以後的漫長時期內,這條界線基本保持不變。在統一王朝中,秦嶺是不同行政區之間的分界線;而在分裂時期,秦嶺則常常成為割據政權的邊界。例如,三國時的魏與蜀、吳之間,南北朝之間,五代時期前、後蜀與北方政權之間,以及南宋與金之間,大致都以秦嶺為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著名故事,就是蜀、魏之間以秦嶺為界進行的持久戰爭的體現。
從秦朝開始到南宋末年,這條界線維持了約一千五百年。漢中盆地位於秦嶺南邊,將其劃歸陜西,使得四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然而,元朝統治四川後,將設在漢中盆地的興元路劃歸陜西行省。從此,漢中盆地與關中盆地就處於同一個行政區。明朝的陜西布政使司和清朝的陜西省,都包含漢中盆地的漢中府、興元府。元朝統治者的此項變動,顯然是基於軍事和政治上的考慮。
中國省界劃定的政治考量
在中國,省級行政區的界線劃分並非僅根據自然地理因素,而是受到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政治因素。以下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秦嶺南北的省界劃分
- 自古以來,秦嶺就是一個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但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它的南北兩側歸屬於不同的行政區。
- 秦朝時期,秦嶺以北是首都鹹陽所在的內史,秦嶺以南是漢中郡。西漢和東漢時期,這一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 漢武帝時期,全國被劃分為14個監察區,秦嶺以北的三個郡級單位歸司隸校尉部管轄,而漢中郡則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 秦嶺南北的人文地理條件有別,因此在古代文獻中,被視為不同的地理區,具有各自的物產、經濟和風俗文化特色。
- 雖然秦漢以來這條界線變化不大,但隨著政治力量的變化,行政區劃也會相應調整。例如,元朝將漢中盆地劃歸陜西行省,這是一種出於軍事和政治考量的行政調整。
這個例子表明,中國省界劃分往往涉及到深遠的政治考量,而這些考量可能會因為歷史時代和政治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當你搜索「中國大陸省份地圖」,你會發現中國大陸由34個省份組成。這些省份分佈在中國的不同地區,每個省份都有其獨特的特色和文化。以下是中國大陸省份地圖的詳細介紹:
1. 北京市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它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富有特色的建築,如故宮和長城。
2. 上海市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經濟和金融中心。它位於東海岸,擁有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和國際化的氛圍。
3. 廣東省
廣東是華南地區的經濟大省,以其繁榮的製造業和對外貿易聞名。它擁有美麗的海岸線和多樣的美食。
4. 江蘇省
江蘇位於華東地區,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它擁有現代化的城市和豐富的地方文化。
5. 浙江省
浙江是華東地區的另一個經濟強省,以其發展快速的私營企業和豐富的自然景觀而聞名。
這只是中國大陸省份地圖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省份等待你去發掘。不同的省份各具特色,讓你可以體驗到中國豐富多樣的文化和風景。
希望這份文章能夠讓你對中國大陸省份地圖有更深的瞭解。請享受你的旅程!
延伸閲讀…
中國各省縣級行政區劃高清地圖全集
File:China administrative zh-hant.svg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