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把三更半夜才睡覺的人稱之為“夜貓子”,你知道“三更半夜”這個詞是怎麼來的?有什麼説法嗎?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是夜已經很深了或時間已經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是源於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這裏是説,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裏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5更是幾點。


如今人們常用“三更半夜”來形容夜深時分,這個詞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根據《宋史·趙昌言傳》的記載,“陳三更,董半夜”這兩個綽號是當時對陳象輿和董儼的戲稱,因為他們經常和趙昌言等人在深夜 Still more articles about staying up late 活動。這裏的“三更半夜”指的是夜間的第三個更次,即子時,大致對應現代的凌晨12點到2點。
三更半夜的由來與宋代夜生活
你知道“三更半夜”的來源嗎?
在宋代,“三更半夜”這個詞源於兩位大名人,他們是“陳三更”陳象輿和“董半夜”董儼。這兩位和趙昌言、胡旦、梁灝等人一起,因為志趣相投,經常在趙昌言的家中相聚到深夜,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從《宋史·趙昌言傳》中找到記載:“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稱為“鍾”,黑夜則稱為“更”或“鼓”。在古代,白天有擊鐘報時的習慣,而夜晚則有打擊梆子或擊鼓的方式報時。因此,夜晚的時間被稱為“更”或“鼓”,所謂的“幾更天”或“幾鼓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説的“晨鐘暮鼓”也是源於此。
“三更”與“半夜”的對應時間
在古代,一夜被分為五更,每更約為兩小時。三更為子時,相當於現代計時的23點到凌晨1點,也正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從《紅樓夢》中描寫的元宵節景象可以看出,賈府的元宵節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四更”,即凌晨三點左右,可見當時的夜生活是非常熱鬧的。
宋代皇宮的“五更制”
宋代的夜生活十分豐富,這可能與當時皇宮的“五更制”有關。根據這個制度,皇宮的夜間值班人員被分為五個班次,每班兩小時,按時更換。這種制度起源於漢代,將一夜均分為五更,每更約為兩小時,相當於現代計時的十小時。
總結
“三更半夜”一詞源於宋代,當時用以形容夜已深重。而古人在白天用“鍾”計時,夜晚用“更”或“鼓”計時,這些都是古代獨特而精細的計時方式。
「5更是幾點」,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許多人。每天早晨,當鬧鐘響起時,不少人都會疑惑,到底應該要起牀了嗎?時間已經來到了「5更是幾點」?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認為「5更是黎明時分,天剛亮的時候」,而有些人則認為「5更是凌晨時刻,深夜還未消失的時間」。不同的觀點,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有趣。
不論答案如何,「5更是幾點」都代表著一種轉折點。當一天的黑暗漸漸退去,或是夜晚的繁華漸漸沉寂,新的一天即將到來。對於早起的人來説,「5更是幾點」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追求夢想,完成目標。而對於夜貓子來説,「5更是幾點」則是他們享受寂靜的時刻,思索生活的意義。
無論你是早起的人還是夜貓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節奏。「5更是幾點」只是其中的一個細節,不同的人對於時間的感知也不盡相同。這個問題提醒著我們,時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個人經驗和觀點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