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以尋覓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早已隨着歲月的流逝不復存在了。斜陽照着長滿草樹的普通街道,人們説那裏是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着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元嘉帝興兵北伐多麼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京口北固亭:雄風不再,歷史流淌
歲月的長河滾滾而去,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感慨與追思。當我們踏足那些歷經滄桑的故地,總不免會感慨昔日英雄的風流雲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雖然被譽為其豪放詞風的代表作,但其深邃內涵與沉穩格調,已非“豪放”一詞所能盡述。這首詞寫於1205年,辛棄疾已是六十六歲高齡,對比當年戰場上的英姿颯爽,不免有時光荏苒、英雄暮年的悲憫。
詞中,辛棄疾追憶了孫權的雄才大略,以及劉裕北伐的威猛氣勢。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的戰場如今已是普通的街巷,人們在這裡祭祀著拓跋燾,將他當作神祇般供奉,卻不知這曾是皇帝的行宮。面對這一切,辛棄疾不禁感傷,他以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雖老但仍有報國之志,卻無人問津的苦澀。
江山如畫,歷史如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僅是一首懷古詞,更是一首抒情長歌。詞中既表達了對英雄時代的緬懷,也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憂思。辛棄疾以深沉的筆觸,刻畫了歷史的宏大與個人的悲歡。他的詞作,如同一幅水墨畫卷,將江山之美與歷史的厚重融為一體,令人沉醉其中。
時代背景 | 1205年,辛棄疾時年六十六歲,韓侂冑主政,積極籌劃北伐。 |
---|---|
主要意象 | 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
情感氛圍 | 感慨、追思、憂國、自勉 |
詞作特色 | 風格沉穩、內涵深邃、格調宏達 |
文學價值 | 被譽為辛棄疾豪放詞的巔峯之作 |
辛棄疾的這首詞,不僅是詞人個人心路歷程的寫照,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與文人心境的漂泊。他的詞作,如同一位老者在夕陽下的長籲短嘆,既有對過往的深情回憶,也有對未來的深切期盼。在他的詞中,我們看到了一位詞人的孤獨心境,也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深刻烙印。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僅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佳作。它以深邃的意境、宏大的氣魄,刻畫了一幅歷史與個人交織的動人畫卷,讓我們在欣賞詞作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股超越時空的深沉力量。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這是人們對於真正偉大英雄的嚮往, 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永遠地關懷著民間生活的幸福, 並特別關注一般人羣所面對的困境和困惑。
詩人們經常將這些詩句與其作品相關聯, 以突出其詩詞的價值觀和思想深度, 同時也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正是這樣一首詩歌, 它以寓言的方式描繪了一位被命運困住的女琵琶師。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歌話中的”千古江山”象徵著歷史的傳承和綿延不斷。而”英雄無覓”則反映了詩人對於那些無私奉獻自己的英雄們的敬重和贊美。
正如琵琶行所描述的, 這位琵琶師以高尚的情懷和豪情,奏出了淒美動人的琵琶聲。她帶著音樂傳達對人類生活的關懷和深入思考。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在流動的歷史過程中, 不斷地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和思考。無論是傳説中的英雄人物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輝時刻和偉大的瞬間。
無論是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還是個人成長的旅程中, 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著對卓越和永恆的嚮往和追求。
延伸閲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