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是大傢伙。最小的蝙蝠是豬鼻蝠,體長只有2.9~3.4 公分,翼展長15公分,重量僅有2~2.6公克,這也是現存最小的哺乳動物之一。最大型的蝙蝠存在於舊大陸果蝠中的幾個種,例如金冠果蝠的重量可達1.6公斤,翼展可達1.8公尺。蝙蝠通常是健康而長壽的動物,活個20-30年並不為過。不像其他同體型的哺乳動物一樣,牠們只要能撐過最脆弱的幼蝠和亞成蝠期間,壽命通常會超過其它同體型」


事實上,蝙蝠一點也不邪惡。絕大多數小型蝙蝠會吃掉大量害蟲,減少使用農藥,所以是福氣的象徵。此外,狐蝠和果蝠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傳花授粉和散播種子的生態角色,許多熱帶植物物種繁衍完全取決於牠們,對人們可是有很大的幫助!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是大傢伙。最小的蝙蝠是豬鼻蝠,體長只有2.9~3.4 公分,翼展長15公分,重量僅有2~2.6公克,這也是現存最小的哺乳動物之一。最大型的蝙蝠存在於舊大陸果蝠中的幾個種,例如金冠果蝠的重量可達1.6公斤,翼展可達1.8公尺。蝙蝠通常是健康而長壽的動物,活個20-30年並不為過。不像其他同體型的哺乳動物一樣,牠們只要能撐過最脆弱的幼蝠和亞成蝠期間,壽命通常會超過其它同體型動物的3.5倍之多。目前在野外,至少有5種蝙蝠可活超過30歲。電影中會出現蝙蝠糾纏在人們的頭髮,並伴隨著受害者的快速搖頭、尖叫聲與蝙蝠的離去,但這種情形是永遠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是牠們只想吃在你頭上飛的蚊子,或僅只是神話而已。蝙蝠並不是“有翅膀的老鼠”或其他類型的老鼠。蝙蝠屬於哺乳綱翼手目的動物,而老鼠卻是哺乳綱囓齒目的動物。在演化上,蝙蝠和囓齒類動物相差甚多,牠們更接近食肉目動物、穿山甲、有蹄類動物和鯨類,這些動物都不是囓齒類。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但牠們不是鳥,因為牠們沒有羽毛、爪子,喙,或是任何跟鳥類一樣的特殊器官。蝙蝠的翅膀和鳥的翅膀樣式不同,蝙蝠翅膀上的骨骼結構反倒是跟人比較類似。而且,牠們根本不會生蛋,是胎生的。跟狗,以及鼬獾、白鼻心、狗、狐狸、浣熊等食肉目動物比起來,蝙蝠帶有狂犬病毒的機率非常低,而且人不是狂犬病病毒的好宿主,台灣也沒有會主動咬人的吸血蝙蝠,也沒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蝙蝠,更無被蝙蝠咬到讓人致死的案例。全世界僅有<0.5%的蝙蝠帶有狂犬病毒,有狂犬病的蝙蝠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但是如果你將牠抓在手上,基於自衞仍會咬人。美國每年平均僅1人因為蝙蝠而感染狂犬病,機率比被狗、蜂、蛇攻擊,或在浴室跌倒致死的比率還要低上甚多。全世界有1,400多種蝙蝠,通常都以昆蟲、水果和花蜜等為食,真正會吸血的種類只出現在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台灣沒有會吸血的蝙蝠,會吸血的蚊子倒是很多。吸血蝠以舔牛、馬和鳥類等温血動物的血為食。比起其他野生動物,吸血蝠實際上不喜歡吸人血,也比較不喜歡人血的味道或成分,比較喜歡其他温血動物。
蝙蝠壽命是指蝙蝠能夠存活的時間長短。蝙蝠是哺乳類動物中的一種,擁有獨特的骨骼結構和飛行能力。它們以昆蟲和水果為食,生活在各種棲息地,包括洞穴、森林和城市。
蝙蝠壽命的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蝙蝠壽命有所不同。一些小型種類的蝙蝠壽命只有幾年,而大型種類的蝙蝠壽命可能超過30年。
蝙蝠壽命的影響因素
蝙蝠的壽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環境和食物供應等。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蝙蝠壽命中起著重要作用。一些蝙蝠種羣中的長壽個體具有特定的基因變異,使它們能夠更長壽。
環境條件也會影響蝙蝠的壽命。蝙蝠需要適合的棲息地和適應的氣候條件才能生存和繁衍。森林和洞穴是蝙蝠常見的棲息地,提供了安全的繁殖和休息場所。
食物供應是蝙蝠壽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資源充足的地區可以提供更豐富的食物供應,使蝙蝠能夠更長壽。蝙蝠主要以昆蟲和水果為食,而這些食物的可用性將直接影響它們的壽命。
蝙蝠壽命研究的意義
研究蝙蝠壽命對於瞭解動物壽命的演化和生態學意義重大。蝙蝠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生理結構和代謝方式,因此研究蝙蝠的壽命可以為人類壽命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此外,蝙蝠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對於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瞭解蝙蝠的壽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它們的棲息地,確保其長期的生存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