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生肖表」是中國古代一種表示年、月、時次序的方式,其中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支。同樣地,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動物組成,如鼠、牛、虎、兔等。在王充的名著《論衡》中,記載了這些生肖的相應關係。」
十二地支與生肖
十二地支的由來與用途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個符號的總稱。在古代中國,人們用它們來與天干相配,用於表示年、月、時的次序。例如,干支紀年中,戊申年表示戊和申的組合,戊為天干,申為地支。此外,舊式的記時法也用地支來表示次序,如子時、醜時等。


十二生肖的由來與寓意
十二生肖是由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12種動物組成,用於記年,並且有一定的順序排列。這種記年的方式不僅在中國使用,也在其他東亞文化中廣泛流行。每個生肖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象徵意義,例如龍代表權力、兔代表温柔和敏感。十二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但它們的確切來歷和形成過程至今仍然是個謎。
《論衡》中的十二地支與生肖
在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中,不僅提到了十二地支,而且還將它們與動物相匹配,形成了早期的十二生肖概念。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生肖”這個詞,但對十二地支與動物的對應關係有所描述。例如,《論衡·物勢》中説“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這表明了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將地支與動物相聯繫的想法。
《周禮》中的十二地支與生肖
《周禮·春官·馮相氏》中記載了“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敍事,以會天位。”這表明在周代,地支已經用於記年、記月和記時。此外,《後漢書·荀爽傳》中提到的“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數字12的重視。
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中的十二地支與生肖
在神農架地區發現的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干支的來歷,其中涉及到了十二地支和生肖。故事中提到,黃帝的大臣大橈根據五行和鬥綱的排列,創造了甲乙來命名日,稱為幹;用子醜來命名月,稱為支。這種幹支相配的方式形成了六十甲子,即一個甲子為六十年,每個天干出現六次,每個地支出現五次。
結論
總之,十二地支和生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們不僅用於紀年、紀月和紀時,還藴含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儘管其具體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仍然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但這些概念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至今仍然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着作用。
天干地支生肖表是中國古老的一種紀年法,也是中國民間常見使用的一種方式。它結合了天干、地支和生肖相配,用於記錄時間和年份,並將每個年份與一個特定的動物生肖相對應。
在天干地支生肖表中,天干由十種干支符號組成,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由十二個動物生肖來代表不同的年份,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根據這種表的組合方式,每個年份都可以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的組合來表示。
天干地支生肖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傳説是黃帝時期魯班發明瞭天干地支紀年的方法。這種紀年法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並在日常使用和重大節日中廣泛應用。每當過年或者迎接新的一年,人們都會根據生肖表來判斷自己屬於哪一個動物生肖,並預測運勢和吉凶。
這種紀年方式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結合了天文、地理和傳統文化因素。融入了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複雜的概念,使得每個年份都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和特點。例如,十二生肖中的龍,被視為祥龍舞躍的象徵,而狗則象徵忠誠和守護。
天干地支生肖表不僅僅用於紀年,它還被廣泛應用於中國的民俗文化、文學藝術和命理學等領域。人們在選擇姓名、舉辦婚禮、選擇居所等方面,也常常考慮到生肖和天干地支的配合和相生相剋的關係。
總之,天干地支生肖表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它不僅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和年份的記錄,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生活智慧。
延伸閲讀…
天干地支與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表,天干地支五行對照表, …
十二地支與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