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西部農耕土壤中,我們常見到土積圖 (A) 與土積圖 (C) 層同時存在,或只見到土積圖 (C) 層,或者土積圖 (A)、(B)、與土積圖 (C) 層同時存在。這些觀察顯示了不同化育程度的土壤生成。例如,從大河沖積帶來的土壤可能只有母質層 (C 層),但經過耕種後可以生成土積圖 (A) 層。進一步,通過化育作用,化育物質會從土壤上層向下移動,在下層沈積形成不同特性的化育層 (B)。因此,根據 O、A、B 層等三層次的排列和組合,可以將這些土壤分類為數百種不同的類型。截至目前,已經調查到620種農耕土壤類型,以及山坡土壤等。
台灣土壤的分類與特性
在台灣的西部地區,常見到A層和C層同時存在,有時只見到C層,或者A、B、C層同時存在,這表明已經形成了不同成熟程度的土壤。例如,由大河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上的土壤可能只有母質層(C層),但經過耕種後,會生成A層;在自然風化和淋洗作用的影響下,化育物質(通常指有機物、鹽類、粘粒、鐵、鋁、錳等物質)會從土壤上層向下移動,最終在表層以下沉積,形成不同特性的化育層,稱為B層。因此,根據O層、A層、B層及其它層次的排列組合,可以分為幾百種不同的土壤類型。目前,在調查的農耕土壤中有620種土壤,山坡地土壤中有432種土壤,而正在調查的高山森林土壤可能有300種以上,預計台灣總共有1300種土壤。美國農部於1975年建立了新的土壤分類系統(Soil Toxonomy),該系統由六個分類綱目組成,最高級綱目為土綱(Soil Order)。簡要劃分,台灣地區的土壤一般分成以下幾個土綱,其特性簡要描述如下:


土壤分類 |
特性簡述 |
分佈區域 |
原始土 | 土壤主要由母質層構成,石頭含量超過50%,排水和通氣性良好,但土層淺,肥力低。常分佈在山坡地或森林地的陡峭區域,地形不穩定,易發生崩塌,不適合農牧業,適合造林和保育。 | 山坡地、森林地 |
灰色土 | 在針葉林下,土壤有明顯的灰色層和下方的暗紅色淋澱層,由於低温和多雨的影響。 | 温帶針葉林地區 |
為了便於比較,下表提供了新舊土壤分類系統的名稱對照:
舊土壤分類名稱 |
新土壤分類名稱 |
原始土 | 新成土 |
灰色土 | 未提供對應新名稱 |
以下分別描述主要土壤的分佈與特性:
土壤類別 |
主要特性 |
分佈區域 |
A層土壤 | 耕種層,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豐富。 | 農耕地區 |
B層土壤 | 化育層,有機質與鐵鋁化合物沉積層。 | 農耕地區 |
C層土壤 | 母質層,石頭含量高,排水和通氣性良好。 | 山坡地、森林地 |
這些土壤類型反映了台灣地區土地的多元性和其在不同地形、氣候條件下的演化過程。瞭解這些土壤特性對於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進行生態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土積圖
土積圖是一種用於描述地下與地表交界處的地層分佈、厚度和排列方式的圖示。它通常用於地質勘探領域,以協助工程師和地質學家瞭解地下地層的結構和性質。
土積圖能夠展示地層的分佈情況,這對於進行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工程評估和設計至關重要。由於地層的厚度、結構和含水層的位置可能會對建築物、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理解土壤和地層特性對於工程項目的成功實施至關重要。
土積圖基於地質調查和探測工作的結果,通常是由地質學家和測量師共同製作。它們包含了地層的各種特徵,例如厚度、組成成分、巖性和排列方式。在土積圖上,用不同的線條和顏色表示不同的地層,這有助於地質學家和工程師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估。
製作一份土積圖需要大量的地質和測量數據。地質學家必須進行地質調查和測量,以確定地下地層的分佈和性質。他們可能使用地質鑽孔和巖芯分析等技術來獲得樣本,並進行詳細的地層描述和分析。測量師則負責測量地下地層的厚度和位置,通常使用儀器和測量工具進行。
土積圖對於工程設計和建設項目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工程師預測地下地層的特性,並進行相應的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例如,在建造大型建築物或橋梁之前,工程師必須瞭解土壤的穩定性,以確保結構的安全和可持續性。土積圖可以提供關鍵的地層信息,幫助工程師做出明智的設計決策。
總結而言,土積圖在地質勘探和工程設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地質學家和工程師瞭解地下地層結構和性質的關鍵工具。通過分析和解讀土積圖,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地球的地層組成並制定相應的工程措施。
延伸閲讀…
C.5 土方之計算- 12.4 土質類別
剖面土綱─台灣土壤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