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形象。你希望能自在地做自己之外,同時擁有與眾不同的優質形象嗎?歡迎加入形象打造之旅。你有幫人扶門的習慣嗎?不要小看這麼微不足道的動作,其實它代表了一個人是否具備基本的禮貌和教養。
在歐美國家,凡是在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就會看到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後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人,他/她會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而後面的人進去後,也會向扶門的人説“謝謝”,如果繼續有人進門,大家就接著輪流扶門讓下一個人進入,形成一種體貼的傳遞文化。


傑瑞米行為習慣系列 不 給陌生人開門亞馬遜應包曉峯 火鍋剛去美國的時候,我覺得那兒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我還沒走到門前,就有人面帶微笑幫我開”幫人開門”。
扶門之禮:打造獨特形象的小技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傳承禮貌的連鎖反應
你是否有一種習慣,當你推開一扇門時,會不由自主地回頭看一看後面是否有人跟進?這個小小的動作,可能就是你塑造個人形象的開始。在歐美國家,這種禮貌細節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體現了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
- 門庭若市:從留門到留名
- 你是否注意到,在商場、餐廳或者任何有門的地方,人們都會有個習慣,那就是在進入一個空間後,會稍微停留一下,把門扶著,讓後面的人能夠輕鬆通過?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對陌生人的一種善意。
我在剛到美國的時候,也曾經享受到這種被陌生人開門的禮遇。起初,我認為這只是西方人對女性的特別待遇,但後來我發現,這種禮貌實際上是基於“後人優先”的原則。任何人在進入一扇門後,都會自發地扶著門,讓後面的人能夠跟進,並在門口形成一種禮貌的輪流。這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展現了深植於心的教養和禮貌。
扶門之舉:教養的象徵
|
謝謝你的門庭:禮貌的回應
|
禮貌的接力:從個體到社會
郎鹹平教授曾分享過一件小事,他的一個學弟在門口禮貌地讓後面的人先過,這一細節讓他深有感觸。在美國,這樣的小事被視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好人”的標準。這體現了美國社會對個人品德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禮貌如何透過細水長流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社會觀。
“你不扶門,別人會感到奇怪,會認為你缺乏基本禮貌和教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可能被忽視,但它們卻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當我們能夠在意這些小事,並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習慣時,我們的形象將在不經意間得到提升。扶門,不僅是為了他人,也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加友善和文明的社會。
「幫人開門」是一個非常基本但重要的行為,它代表著善良和關懷。當我們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時,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世界中,都應該儘力提供援助。幫助他人開門不僅僅是打開一道門,更是打開一個機會,展示我們的善良和關懷。
幫人開門有很多形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打開門才算數。在現代社會中,開門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在網路上提供知識和資源,幫助他人克服困難。我們可以通過寫作、教育、義務工作等方式,將門打開,讓別人能夠走進來。無論是在學校、社區還是工作場所,幫人開門的行為都能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變化。
這種關懷和幫助的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當我們看到有人面臨困難時,我們可以伸出援手,用幫助的行動幫助他們打開一道新的門。這可能是幫助一個年長者過馬路,幫助一個朋友忙於工作,或幫助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指導和支持。
幫人開門還可以在人際關係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對身邊的人展現出關懷和理解時,我們不僅幫助他們打開心靈的門,也為建立更強大和持久的關係打下基礎。關懷和開放自己的心是與他人建立連結的關鍵,它創造了一個温暖而支持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
「幫人開門」的行為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幫助,更是一種體現人性和價值的方式。當我們幫助他人進行門的開啟時,我們同時也在豐富自己的生命。我們透過這樣的行為將善良和關懷傳遞給他人,同時也在自己的心靈上得到了滿足和平靜。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不管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世界,幫助他人開啟新的門總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讓我們以幫助和關懷的方式,用真誠的笑容和慈愛的心,幫助他人打開一扇新的門,開啟一個精彩的未來。
延伸閲讀…
很多人一起進門,習慣性幫人把門打開並且最後進去,被朋友 …
你會習慣幫女孩子開門嗎?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