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圓】竹圓- 隱世芳園 充滿驚喜的竹園沐浴體驗

【竹圓】竹圓- 隱世芳園 充滿驚喜的竹園沐浴體驗

內容目錄

「竹圓竹圓,竹園村是香港九龍北部著名的地區。該地區位於黃大仙道與馬仔坑道以北、沙田坳道以西、翠竹花園以東的範圍。竹園村歷史悠久,在17世紀末已出現在地方官府的記載中。此地曾經是英國興建連接啟德濱、蒲崗、竹園及沙田坳的重要交通通道,繁榮發展著。現今的竹園村則是被稱為竹園聯合村(Chuk Yuen United Village)了。」

竹圓 Play

竹園

竹園(英語:Chuk Yuen 或 Chuk Un),又名竹園鄉或竹園村,為香港九龍北部的地區,曾經涵蓋黃大仙一帶的廣大區域,如今其地理範圍通常限指竹園北邨和竹園南邨地區,具體位置在黃大仙道與馬仔坑道以北、沙田坳道以西、翠竹花園以東。當初的竹園村落規模如今已大幅縮減,並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竹園聯合村。

竹園

原居民與難民共融的歷史

竹園(Chuk Yuen) 竹園鄉(Chuk Yuen Village) 竹園村(Chuk Un Village)
黃大仙道 馬仔坑道 沙田坳道
翠竹花園
  • 黃大仙消防局
  • 沙田坳道
  • 竹園徙置區
  • 黃大仙上邨
  • 紅磡觀音山
  • 木屋區
  • 梁仁庵道長
  • 黃大仙祠
  • 嗇色園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共內戰
  • 新界
  • 徙置區

本地區原名竹園鄉或竹園村,始見於17世紀末,原居民有林、李、古諸姓,以林氏居多。1921年,梁仁庵道長遷建黃大仙祠於此,並於1953年創立嗇色園,負責廟宇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於山頭興建木屋和鐵皮屋,形成混合的居住環境。1954年,政府撥出黃大仙廟後面的山區建設竹園徙置區,以安置這些難民。當時,新來港難民與原居民共融,形成繁鬧的市集,湧現許多小型商肆與廠家。然而,1957年,港英政府強徵並清拆包括原居民村屋在內的木屋區,以建立徙置區,但僅提供象徵性賠償給私家屋地,對其他農户、商户和廠户生計未作任何安排。

竹圓

竹園鄉當時湧現不少山寨廠。《文匯報》曾報道:「此鄉正街及竹園道上,房屋林立兩旁,小型商肆相繼開設,其中以香店及素食店較多,但自部分外省佬及上海人遷入之後,還設有許多上海的小食店、理髮店、南貨店及洗染店,同時還有一些廠家在外圍設廠,包括織造及機器廠等。」

資料來源: 竹園(Chuk Yuen),又名竹園鄉或竹園村(Chuk Yuen Village or Chuk Un Village),為香港九龍北部的地區,原為黃大仙一帶整片區域之地名,現在通常僅指竹園北邨和竹園南邨一帶,即黃大仙道與馬仔坑道以北、沙田坳道以西、翠竹花園以東的範圍。現時竹園村落規模大大縮減,並演變為竹園聯合村(Chuk Yuen United Village)。

竹圓,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點心之一。它由竹筍碎和糯米粉製成,外層包裹著細緻的糯米粉皮,內部則填滿了香甜的竹筍餡料。竹圓的口感QQ彈牙,一口咬下去,可以品味到濃厚的竹筍香氣和糯米的滋味。

竹圓因其形狀像圓筒,而得名。它的製作過程極為講究,首先,將新鮮的竹筍磨成碎末,與糯米粉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適量的水調成糰狀。接著,將糰分成小塊,搓成圓形皮,並在中間塞入竹筍餡料。最後,放入蒸籠中蒸熟即可。

「竹圓」這一名稱意味著竹子和圓形的結合,也象徵著圓滿和完整。竹子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意義,被視為堅韌、謙虛和靈性的象徵。而圓形則代表著和諧、團結和幸福。因此,竹圓不僅僅是一種美味佳餚,更是象徵著中國人民對和平、團結和幸福的追求。

傳統上,竹圓在中國的端午節時食用最為盛行。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紀念古代詩人屈原,也象徵著人們對健康和幸福的祈福。人們在這一天會包製各種食物,其中竹圓是最受歡迎的之一。

總之,竹圓是一種傳統美食,通過其獨特的口感和象徵意義,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無論是在端午節還是其他時候,品嚐一顆香甜的竹圓,都能讓人感受到美味和幸福的滋味。

延伸閲讀…

ALD 竹圓沐浴龍頭 – 振宇五金線上購物

宜蘭博物典藏網-藏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