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旗順序
五營將軍,或稱五營神將、五營元帥、五營神軍、五營兵馬、五營旗等,簡稱五營,是宮廟重要的兵將,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五營分為「東營軍-青旗(青龍)」、「南營軍-紅旗(朱雀)」、「西營軍-白旗(白虎)」、「北營軍」-黑旗(玄武)、「中營軍-黃旗」等五支神軍以抵禦邪魔。


一般説法為東營張元帥、南營蕭元帥、西營劉元帥、北營連元帥,加上中壇李元帥,合稱五營元帥。少數廟宇有不同説法。
五營信仰是道教以至於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主制政體為範本, 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
五營將軍:台灣民間信仰中的重要護法神
稱謂 | 職責 |
---|---|
東營軍(青龍) | 鎮守東方,負責廟境或村莊的東部防禦。 |
南營軍(朱雀) | 鎮守南方,負責廟境或村莊的南方防禦。 |
西營軍(白虎) | 鎮守西方,負責廟境或村莊的西方防禦。 |
北營軍(玄武) | 鎮守北方,負責廟境或村莊的北方防禦。 |
中營軍(黃旗) | 鎮守中央,負責廟宇內部的安全。 |
五營將軍是宮廟的重要兵將,負責保護廟宇和周邊區域,以及抵禦邪魔。他們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和中五個方位,形成一套嚴密的神政體系。五營將軍的信仰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晉時期,現今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尤為盛行,與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聚落文化緊密交融。五營旗作為五營將軍的象徵,不僅是廟宇巡境的標誌,也是法師調營遣將的重要工具。
五方旗順序是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的順序排列。這個順序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有不同的含義和象徵。
東方
東方在許多文化中被視為是開始和新生的象徵。它代表著黎明和希望,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在許多宗教和哲學系統中,東方也與元素風和春季相關聯。
南方
南方通常被視為熱情、活力和繁榮的象徵。在南方地區,太陽照射得更為熱烈,氣候也更加温暖,這種熱量和陽光帶來了生機和繁盛。
西方
西方通常與日落和結束相聯繫。這是一個象徵著完成和結束的方向,也象徵著智慧和成熟。在一些宗教和神話中,西方也與水和秋季相關。
北方
北方通常與寒冷、冬季和冷靜相關。這是一個象徵著沉默、思考和內省的方向。在一些文化中,北方也與土地和大地相聯繫,代表著穩定和安全。
中方
中方代表著平衡、和諧和中間的位置。它是所有方向的交會點,也象徵著整體性和完整性。在中方,一切都得以平衡並保持和諧。
總結來説,五方旗順序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有不同的涵義,但它們共同代表著宇宙和人類的各個方面。它們所象徵的特質和象徵意義豐富而多樣,給人們帶來力量和啟示。
延伸閲讀…
佳里菜寮朝安宮- 五色旗排列方式的研究
五方旗(大學問!) – 金佛園神佛像居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