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後的文章
引子:一位文人的志向與抱負
在仕途的風雨中,一位年輕的文人輕輕揮動著他的筆桿,柔軟而堅定。他的目光穿越歷史的烽火,閲讀著羣書。他撰寫的論文,像一把準繩,衡量著過去的秦朝;他的賦,則模仿著司馬相如的華麗與濃鬱。邊城的戰鼓聲,如同鳴鏑般響徹,緊急的軍事文書像飛沙走石般奔向京城。雖然他不是身披甲冑的戰士,但往昔的時光中,他已瀏覽過穰苴的兵書,那些智慧深藏在他心中。
他站在風中,長嘯一聲,清風隨之激盪,他的志向如同不見東吳般的遼闊。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或許渺小如鉛刀,但心中卻激盪著遠大的理想和藍圖。他的視野向左,縱覽著江湘的洶湧;向右,則遠眺著羌胡的邊疆。他夢想著功成之日,不是受封受爵,而是長揖一禮,告別那紛擾的官場,回到他心愛的田園。


作者簡介
左思,一位出生在2507年的文人,他的字是太沖,家鄉在臨淄,今天的山東臨淄縣。他的出身寒微,儘管學識淵博,文采斐然,卻在官場中失意。他的詩歌主要抒發對高門士族壓抑人才的不滿和憤懣。他的筆力雄健,遠遠超越了同期文人。他的代表作是《詠史》八首,這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註釋
弱冠:古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稱為弱冠。
鳴鏑:古代一種響箭,用來傳遞訊息或作為戰爭的號令。這裡代指戰爭。
穰苴:即田穰苴,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軍事家,著有兵書《司馬穰苴兵法》。這裡借指兵書或戰爭的策略。
“鉛刀”句:這句引用了東漢名將班超上疏時的語句,原句是“濯濯之水,可以流濁;鉛刀一割,寧棄勿施”,比喻雖然才能有限,但只要有用,就不該輕易放棄。
江湘:這裡泛指長江和湘水,當時這兩條河流域屬東吳勢力範圍。
羌胡: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這裡指邊疆的敵對勢力。
功成不受爵:成功之後不接受封賞或爵位。
長揖:一種拱手高舉的禮節,這裡表達的是對世俗價值觀的蔑視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簡析
左思的《詠史》八首,是他的詩歌代表作。這些詩歌在形式上模仿了漢代賦體,但內容上融入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人的情感體悟。首詩通過對一位虛構的古代志士的形象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和高遠的人生目標。詩中的志士不僅才學出眾,而且有著強烈的報國熱忱和對自由的渴望。他雖非武將,卻有著豐富的兵略知識,對國家邊疆的安危感同身受。他渴望通過軍事行動報效國家,但又不想因此而獲得世俗的榮譽和地位。這首詩展現了左思對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這句古詩中藴含著深刻的哲理。它告訴我們,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後,不忘初心,退隱山林才是真正的實踐。
「功成不受爵」,意味著人在取得成就之後,不追求虛名的外在褒獎。盡管爵位可以帶來榮耀和權利,但它往往也會讓人迷失自我。真正的成功不應該取決於他人的賞識和肯定,而是在於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
而「長揖歸田廬」則表達了一種退隱的心態。歸田廬,意味著回到自然的懷抱,遠離俗世的喧囂和虛榮。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適時地退隱,尋找內心的寧靜和平和,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
這樣的哲學觀念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被廣泛傳承和推崇。古代士人崇尚的「士」,強調的是品德修養和內在的道德追求,而不是追求權勢和財富的虛偽表面。退隱山林,安身立命於道德準則之上,是他們對於生活的真實追求。
如今,儘管時代已經不同,但這句古詩所藴含的價值觀念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被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所左右,追求物慾和名利榮耀,經常忽略了本真的自我。因此,回歸到心靈的寧靜和真實,反思自我,追尋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成為了當代人所追求的目標。
延伸閲讀…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_百度百科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全詩賞析
總結而言,「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詩座右銘。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過程中,不要迷失自我,應該堅守初心,崇尚內在的價值。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田園,獲得真正的寧靜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