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變更建地條件】解讀旱地變更建地條件,申請水電指南!

【旱地變更建地條件】解讀旱地變更建地條件,申請水電指南!

旱地變更建地條件是需要符合相關規定的,例如土地面積要達到2500平方公尺,且需要有單獨的地號。同時,在變更過程中,建築面積不得超過農地的10%,單層面積也不得超過330平方公尺。另外,依據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的第35條,如果旱地符合特定的條件,例如毗鄰其他建築用地或已有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就可以進行變更申請。

旱地變更建地條件 Play

要蓋農舍的土地要求和麪積限制

若想興建個人農舍,土地面積需達2500平方公尺(約757坪),且須有獨立地號。如面積不足,可購買鄰地補足,或參與集村興建計畫。農舍總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495平方公尺(150坪),建築面積不得超農地10%,單層面積不得超過330平方公尺(約100坪),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

旱地變更建地條件

農舍興建的面積和高度限制

項目 限制
總樓地板面積 不得超過495平方公尺(150坪)
建築面積 不得超過農地面積的10%
單層面積 不得超過330平方公尺(約100坪)
建築物高度 不得超過10.5公尺

毗鄰土地變更為建地的條件

毗鄰甲種、丙種建築用地或已作國民住宅、勞工住宅、政府專案計畫興建住宅特定目的事業用地的零星或狹小土地,需符合以下任一條件,才得申請變更編定為甲種、丙種建築用地:

  • 為各種建築用地或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包圍,且面積未超過0.12公頃。
  • 由道路、水溝包圍或為其與各種建築用地、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所包圍,且面積未超過0.12公頃。
  • 凹入各種建築用地或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中,面積未超過0.12公頃,且缺口寬度未超過20公尺。
  • 對邊為各種建築用地、作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都市計畫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或道路、水溝等,所夾狹長之土地,其平均寬度未超過10公尺,變更後不致妨礙鄰近農業生產環境。
  • 面積未超過0.012公頃,且鄰接無相同使用地類別。

前項的道路、水溝及各種建築用地或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指於中華民國78年4月3日台灣省非都市零星地變更編定認定基準頒行前,已編定或變更編定為交通用地、水利用地及各該種建築用地、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或實際已作道路、水溝之未登記土地(但政府規劃興建之道路或水溝設施或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不受上開時間限制),其平均寬度須達4公尺以上。即便地形完整需要,上述各款面積得以不多於原面積10%的幅度增加。當符合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規定的有數筆土地時,土地所有權人個別申請變更編定時,應提供周圍相關土地的地籍圖簿資料,縣(市)政府宜就整體進行認定後核准。第一項之建築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限於作非農業使用之特定目的事業用地,且經縣(市)政府認定可核發建造執照者。第一項土地位於山坡地範圍外之農業區者,變更編定為甲種建築用地。位於森林區、山坡地保育區、風景區及山坡地範圍內之農業區者,變更編定為丙種建築用地。

旱地變更建地條件是指在原本被視為旱地的土地上,經過一系列的改變和建設,使其具備建地條件的過程。這種現象在現代城市發展中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地區。

對於旱地變更建地條件的需求,主要是由於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土地利用需求的變化所致。有些地區原本是旱地,但由於城市擴張的需要,需要將這些旱地變更為建地,以滿足建設住宅、商業區或其他基礎設施的需求。

在進行旱地變更建地條件的工作時,需要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首先,需要對旱地的土壤和地下水資源進行評估,確定是否具備建地的條件。其次,需要進行土地開墾工作,將旱地進行平整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性能。同時,還需要修建適當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給水系統、排水系統等,以便後續的建設和使用。

另外,旱地變更建地條件也需要考慮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在進行旱地變更建地條件時,應該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保護當地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同時,應該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減少土地浪費。

總的來説,旱地變更建地條件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鑒於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我們應該在進行旱地變更建地條件時注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確保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