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是什麼? 騎樓是華人地區一種具有濃厚華南特色的建築設計。它是一種外廊式建築,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是二樓的樓層。這種結構讓人想起二樓像是騎在一樓之上,因此得名騎樓。
騎樓具有多重功能,它可以防雨防曬,方便行人步行。同時,騎樓也為商店提供了展示櫥窗和招徠生意的空間。在台灣,騎樓的設置在20世紀初就已經成為法律規定,無遮簷的建築物必須設置騎樓。因此,騎樓在台灣的城市景觀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騎樓的起源與影響
印度加爾各答的騎樓
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東部加爾各答的貝尼亞普庫爾,由於當地氣候炎熱,英國人引進了外廊式的建築設計,以遮陽和創造較為涼爽的環境。這種設計迅速被當地人所採用,並通過英國殖民擴張傳播到南亞、東南亞、東北亞和中國。
廣州騎樓的發展
廣州騎樓的建設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形式多樣,是粵派騎樓的典型代表。20世紀90年代,廣州市拆除了大量騎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歷史景觀破壞。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限制,並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對騎樓街區的保護予以重視。
騎樓的特色與功能
騎樓在華人地區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店鋪樓上的二樓猶如「騎」在一樓之上,形成了二樓的樓層和一樓的行人走廊。這種設計既可防雨防曬,又方便展示櫥窗,吸引顧客。
騎樓的社會價值
騎樓在台灣被視為私有公用之公共人行道,所有權人不得佔用或停放汽車,以保持通行暢通。這一設計使得騎樓成為商業活動和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區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騎樓與傳統中國建築的對比
騎樓雖起源於西方,但在東南亞和中國的傳播過程中,與當地的傳統建築風格相結合。廣西的騎樓與廣州的不同,體現了地域特點和文化融合。廣州騎樓的建設受當時的建築法規和都市計畫法規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格局。
結語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建築設計,最初在印度由英國殖民者引入,隨後通過英國殖民擴張傳播到東南亞和中國。廣州騎樓的發展和保存問題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挑戰。騎樓不僅具有商業功能,也是社區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徵。
騎樓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築結構,尤其在台灣的城市景觀中常見。騎樓是指建築物前方或側面的一種走廊設計,通常由樑柱支撐,矮牆圍護,以便行人步行或遮蔽雨水。這種設計提供了一個行人專用的區域,同時也成為建築物與路面之間的過渡空間。
騎樓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人行道設計,以提供步行者在行走時的舒適度和保護。它們通常位於建築物的底層,與建築物的正面相連。騎樓的設計形式因地區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提供了雨水防護和行人通行便利。
騎樓在都市化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提供了行人的保護,也為城市增添了獨特的風景。騎樓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間,使行人能夠在不受天候幹擾的情況下自由地移動。此外,騎樓還可以作為商業區域或店鋪的陳列空間,使商業活動更加繁榮。
騎樓在現代城市規劃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保護。在設計騎樓時,需要考慮有關無障礙設施、防滑材料和適合的照明等因素,以確保行人的安全和舒適。
總而言之,騎樓是一種在城市設計中常見的建築結構,它提供了行人保護和連接建築物與路面的過渡空間。騎樓的設計形式多樣,但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提供行人的舒適和方便。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市,騎樓都是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延伸閲讀…
騎樓是你家的還是大家的?這裡是城市脈動的所在,卻也是 …
騎樓的定義,停機車(或汽車)和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