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採玉(1864年12月7日—1921年6月14日),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之母親,第6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之祖母。因兒子蔣介石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之故,受尊稱為王太夫人。
王採玉父親王有則是大地主兼大商人,太平天國時之地主武裝(團練)首領[1]:457。王採玉生於嵊縣斑竹鄉葛竹村(1931年改隸奉化縣),自小讀書識字,受過教育薰陶[1]:457。


16歲時,王採玉初嫁奉化縣下蹕駐曹家田村,18歲原夫即故去[1]:457。她先嫁溪口曹家田村俞姓為妻,但丈夫不到36歲就死去,逐返嵊縣葛溪鄉孃家,一度曾至鄉裏尼庵守寡, 將介石母親因堂兄王賢棣在玉泰鹽店當賬房,乃介紹給蔣肇聰做填房[2]:2。或説,此前王賢棣所住之玉竹村:
王氏的再婚與子女教育
王採玉在丈夫蔣肇聰逝世後,獨自撫養蔣介石和其他子女。據記載,蔣介石自幼即受到母親王氏的嚴格教育和影響。王氏不僅管理家產,還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對蔣介石影響深遠。蔣介石在晚年回憶中曾提到,母親是一位堅強而又智慧的女性,她的教誨使他懂得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平,更恨世態炎涼與人情澆薄。
王採玉的生平與家庭
王採玉(1864年—1921年),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蔣介石的母親,以及第六任總統蔣經國的祖母。由於她的兒子蔣介石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因此被尊稱為王太夫人。王採玉出生於嵊縣斑竹鄉葛竹村(1931年後改隸奉化縣),自幼接受教育,能讀書識字。
- 16歲時,王採玉嫁給奉化縣下蹕駐曹家田村的俞姓男子,但在18歲時丈夫去世,她返回嵊縣葛溪鄉的孃家。
- 後來,在堂兄王賢東的撮合下,她再嫁給44歲的蔣肇聰為填房。10年後,蔣肇聰去世,王採玉當時不滿30歲。
1887年,王採玉生下了蔣介石,之後又生了兩女一子,但兩個女兒和兒子都在很小的時候夭折。丈夫去世後,王採玉管理家產,撫養蔣介石和長女蔣瑞蓮,深得鄉鄰讚譽。
- 蔣介石在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起面對社會的壓迫和剝削,他從小就深刻體會到社會的黑暗與不公,以及人情的冷暖。
- 王採玉為了持家度日,撫育子女,承受了許多困難和欺凌。
- 蔣介石長大後,被軍校學生的儀表和所受的教育吸引,認為軍校能夠培養出挽救國家危難的人才,因此説服母親同意他報讀軍校。
王採玉的家庭責任與挑戰
王採玉在丈夫去世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她不僅要承受家中的經濟壓力,還要獨力撫養幼子蔣介石和長女蔣瑞蓮。在一個傳統社會中,作為一名寡婦,她需要面對來自親友和社會的各種壓力和欺凌。然而,王採玉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她以其堅韌和智慧,成功地維持了家業,並將蔣介石培養成一位傑出的領導人。
王採玉對蔣介石的影響
王採玉的堅毅和智慧對蔣介石的影響深遠。她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不僅要煢持家業,還要面對來自親友和社會的各種壓力和欺凌。她的行為和智慧,使蔣介石得以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長,這對他日後的領導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蔣介石在成長過程中,從母親身上學到了面對困難時的堅定和智慧,這些品質使他能夠在日後的政治風暴中站穩腳跟。
將介石母親
將介石母親,這個名字在台灣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將介石母親,也被稱為「國共之母」,是中國國民黨的創黨元老之一,中國國共兩黨的融洽關係也有賴於她的努力。
將介石母親一生講求家族和國家的利益,她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她的倡導下,中國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同對抗外來侵略者,保衞國家的和平與繁榮。
將介石母親
將介石母親擅長於政治交涉和外交斡旋,她在推動國共合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與共產黨的領導人展開了對話,解除了對彼此的疑慮和不信任。這使得國共兩黨能夠坐下來談判,達成一系列重要的協議,為國家的和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將介石母親的影響
將介石母親對台灣和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的國民黨政府推動了現代化建設,為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台灣逐漸成為亞洲經濟體中的強國。在她的領導下,台灣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防體系,保護國家的安全和主權。
在中國大陸,將介石母親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她的努力促成了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為兩岸同胞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將介石母親以其智慧和勇氣,為兩岸關係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結
將介石母親是台灣和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事蹟和影響不容忽視。將介石母親的努力和奉獻,為國家的和平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領導者,也是一位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將介石母親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繼續努力為國家的發展而奮鬥。
延伸閲讀…
毛福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蔣介石母親─ 王太夫人墓- 名人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