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是一個中性詞的成語,它用來比喻視野不開闊、所見不周全的情況,也可以形容充滿盼望。
在《關尹子·五鑑》中有這樣的例子:「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這句話中的「犀牛望月」形容了犀牛長時間的盼望。


根據傳説,犀牛的角通天,具有吉祥的含義。因此,在大宋和金國時期,人們流行在衣物上繪製犀牛望月的紋飾,以顯示吉祥和升官之意。
總的來説,「犀牛望月」是一個有趣的成語,它以犀牛望向月亮的情景來比喻人們的困境或盼望的心情。
有一種犀牛,它的角長在鼻子上,這使得它的視野受到限制。因此,當它望向月亮時,所見的不會是完整的月亮的形狀。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所見不周全,或者是長久盼望某事物的到來。
犀牛望月的故事
這個成語源自於一個故事,出自《關尹子·五鑑》,其中描述了犀牛如何因為角的位置而導致所見不完整。原文如下: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這裡的“識”指的是犀牛的認知,由於角的位置使得它只能在角中看到月亮的形狀,但實際上月亮並不在它的角中。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人們因為認知的限制而誤以為某件事物的全貌。
犀牛望月的解釋
在現代中文中,“犀牛望月”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因為某種原因而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有時候也用來形容人們對某件事物長期而執着的期盼。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因為工作的繁忙而錯過了與朋友的約會,此時就可以用“犀牛望月”來形容他因為工作而犧牲了社交生活的一個片段。
犀牛望月 |
成語故事 |
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導致它的視野受限。當它望向月亮時,由於角的存在,它所見到的月亮形狀並不是完整的。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人們因為客觀限制而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 |
成語解釋 |
在現代漢語中,“犀牛望月”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人因某種原因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有時候也指長久期盼某事物的到來。 |
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有一頭孤獨的犀牛。牠有一顆温柔的心,但卻常常感到寂寞。每天夜晚,犀牛獨自遠離羣體,獨自駐足於河畔。牠倚靠在河邊的高巖上,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
這個場景已經歷了很多個夜晚,每當犀牛望着那皎潔的月亮,心中總是湧現出各種情緒。月亮是牠那離羣索寞之心的象徵,而犀牛望月則成了牠追尋安慰和和平的標誌。
然而,犀牛昂首望月的那一剎那,卻又感到無比的自卑和孤獨。這是因為犀牛已經深深地明白到,自己與月亮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月亮自由自在地昂首而上,而犀牛卻受限於地面的重力,無法輕易抬頭。牠想要到達月亮,卻始終只能遙遠地凝望。
犀牛明白到,儘管月亮對牠而言是如此遠,但那微弱的光芒,仍能照亮牠的夜晚孤獨。每當犀牛凝視着那光輝熠熠的圓月,感到困惑和無助時,温暖的月光總是給予牠莫大的勇氣和信心。
從古至今,“犀牛望月”成為了一個象徵,象徵着追求理想的人或動物面對困難時持之以恆的精神。正如犀牛可以望着月亮,雖然無法觸及,但卻能從中獲得無窮的力量和勇氣。
犀牛望月,雖然只是一種動態的場景,但對犀牛而言,卻是一個永遠不會被逾越的心靈紐帶。它使犀牛變得堅強,成為了犀牛獨有的牢固的精神象徵。
無論是在睡夢中醒來,還是在痛苦和孤獨之中,每當犀牛仰望月亮,牠就再一次得到了啓示和勇氣:就像月亮不屈不撓地輪迴不息,犀牛也能夠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毫不動搖。
所以,無論我們面對何種困難,何種挑戰,都應該學會像犀牛一樣,犀牛望月,迎接每個夜晚的挑戰。
延伸閲讀…
犀牛望月
犀牛望月的意思及成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