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形狀」是一位質感藝術家暨景觀設計師蘇弘參與公共藝術計畫的關鍵主題。蘇弘展示了他的創意透過拍攝居民視線高度的全景照片,捕捉家的風景。同時,他也以微距的方式為大眾呈現不同層次的環境質感。
質感採集不僅僅是一種創作,更是對時間、環境和人性的思考。這個公共藝術計畫將結合硬體建置和藝術家獨特的視角,讓聽眾透過不同角度的聲音、植物等元素去理解和連結環境。


最終,這個計畫的目標是讓人們意識到,居住的地方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更是與更大事務相關的重要一環。
質感藝術與建築美感
在一片關於公共藝術與質感採集的討論中,質感藝術家暨景觀設計師蘇弘分享了他對環境中細微質感的洞察,以及如何將這些質感融入藝術創作中。他的作品不僅捕捉了建築物美感中的重要特徵,還引導人們去感知和體驗那些經常被忽視的空間元素。
「質感採集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一環,更是對環境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 質感藝術家、建築師蘇弘
蘇弘的藝術實踐致力於推廣質感採集技術,他通過鉛筆拓印、複寫紙和其他媒介,將質感從視覺轉化為觸覺,甚至數位作品。在他的「家的形狀」公共藝術計畫中,他帶領學童參與質感採集,讓他們感受到環境的多樣性,並理解時間和自然力對建築的影響。
- 家的風景: 藝術家正在構思以家居環境為主題的紀錄,可能透過全景照片或微距攝影捕捉家的多層次風景。
- 質感採集工作坊: 藝術家持續推廣質感採集技術,讓參與者體驗環境中的細微質感。
- 公共藝術計畫: 計畫希望促進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深層理解,將其視為與大環境相互連結的整體。
本次對談由陳宣誠建築師主持,與蘇弘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一起探索質感藝術、公共藝術計畫以及居住空間的變革。對話內容已上線,每週三晚上8點可在SoundOn、Apple Podcast和Spotify上收聽。
家的形狀一個探索環境質感與時間風化的公共藝術計畫。 |
質感採集工作坊藝術家引導學童體驗環境中的多樣化質感。 |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追蹤相關平台的最新內容。
當我們談到「家的形狀」時,我們經常聯想到什麼呢?對許多人來説,家的形狀代表著穩定、温暖與歸屬感。
家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它超越了物理結構上的存在,更關乎我們對家庭和愛的感受。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形狀和組成,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從物理角度來看,家的形狀可以是任何形狀和大小。有些家是蓋在山頂上,俯瞰著整個城市的壯麗景色,有些家被包圍在郊外的綠意中,與大自然相融合,還有些家在繁忙的城市中心,擁有現代化的建築設計。不同形狀的家散發出各自不同的氛圍和風格,無論是造型獨特的建築物還是簡單温馨的小屋。
然而,家的形狀不僅限於物理特徵,它更關係到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和關係。在一個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無論是作為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家中的寵物。這些不同的個體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形狀,就像一個完整的拼圖。
對我來説,家的形狀在強調共同體和連結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不同的家庭成員有時可能會在看法和觀點上有所不同,但家的形狀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它是一個包容的概念,讓家庭成員在一起分享快樂、悲傷和一切生活中的點滴。
無論家的形狀如何,關鍵在於創造一個温馨和諧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感到愛和被接納。這就是家庭的力量所在,它在我們周圍織成一個堅不可摧的網絡。
所以,無論你住在哪種形狀的家中,記住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實體,它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安全和快樂的地方。讓我們珍惜我們的家的形狀,並在其中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閲讀…
2023「家的形狀」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EDM
2023第三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金榜:家的形狀 – 琅琅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