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意思是中國古代計算時日的代稱,也是次序的符號。與天干相配合,地支共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個文字。《白虎通》説:“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十干是幹,十二地支是枝葉。史記稱之為“十母十二子”,母指天干,子指地支。
地支的起源與應用
地支的使用和含義
地支,或稱十二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時日”的代稱或表示“次序”的符號,與天干同屬文字計序符號。地支共12個文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使用。地支之名來自《白虎通》,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甲乙者,幹也;子醜者,枝也”。《白虎通》的説法又來自《淮南子》“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之義演變而來。史記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地支的起源
十干最初用來紀日,十二地支則是紀辰[3],古文獻中即常以“日”稱天干,“辰”稱地支[4]。“辰”在古代指日月之會,是每月朔日太陽與月亮會合的方向,由於每月移動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也就有十二辰。古代以每月昏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觀察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現在所在的月份,稱為“鬥建”、“月建”(由於歲差造成的偏移,古、今北斗斗柄在昏時的指向已經不同)[5][6]。


地支與天文的關聯
十二辰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古代觀察到木星的公轉週期大約為十二年(11.862年),以木星來紀年,將之稱為“歲星”;後又將這十二部分各別命名,即把木星軌道分為12個部分,以“歲星紀年”,後衍生為“太歲紀年”[7][8]。也有人認為地支十二辰是來自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軌跡的序時、月建之法。他們認為十二辰天區的逆時針排列應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北斗七星的左行軌道而確立,而非木星十二次的右行軌道。中國古代的傳統思維為天道左旋、地道右轉,代表天道的“月建”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以逆時針左行為主,代表地道的“月厭”十二辰,為順時針右行[9][10]。
地支的應用
將一天用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的計時制度,即是十二時辰,這種制度萌生於西漢式佔(日語:式佔)和歷算中的“日加”十二辰[5],十二時辰是從十二辰衍生出來的產物。
地支的字義
古人以“萬物興衰、陰陽交替的循環過程”解説這十二個地支字[11]。許慎的《説文解字》用小篆字形解釋字源,並雜以陰陽五行之説,今人則從甲骨文、金文之字形樣貌和構造解釋干支各字的本義,不過不少字的本義仍有分歧或未有定論,難以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干支字與序數本不相干,各有其本義。
地支意思
地支是指中國古代時間的一種分類方式,與地支對應的是天干。地支意思其實非常有趣,它們不僅與時間有關,還在民間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地支的基本意思。地支共有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地支代表著一個時間單位,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地支意思中的子代表子時,是一天中的午夜12點到2點。這段時間多是人們休息、睡眠的時間。而生肖中的鼠就是與子地支對應的。
接下來是醜地支,代表的是凌晨2點到4點。這段時間大多數人還在熟睡,也是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對應的生肖是牛。
寅地支是指早上4點到6點,這個時間點剛剛天亮,人們逐漸起牀準備開始新的一天。寅地支對應的生肖是虎。
卯地支是上午6點到8點,這個時間段大多數人正在忙碌著準備上班或上學。相應的生肖是兔。
接著是辰地支,表示早上8點到10點,這個時間段人們已經投入到自己的工作或學習中。對應的生肖是龍。
巳地支是上午10點到中午12點,這個時間段是工作或學習的高峯時刻。巳地支對應的生肖是蛇。
午地支是中午12點到下午2點,這個時間段大家通常都在享用自己的午餐,也是一天的休息時間。生肖羊對應到午地支。
未地支是下午2點到4點,這個時間段大家開始上班或上課,再次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中。對應的生肖是馬。
申地支是下午4點到6點,這個時間大部分人已經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或學習,準備放鬆休息。對應的生肖是猴。
酉地支是晚上6點到8點,這個時候大多數人正在享受晚餐,與家人或朋友交流。酉地支對應的生肖是雞。
戌地支是晚上8點到10點,這個時間段人們正進入夜晚的生活,可以休閒娛樂或放鬆自己。對應的生肖是狗。
最後是亥地支,代表晚上10點到午夜12點,這個時間人們大多已經進入夢鄉,靜靜地沉睡著。生肖豬和亥地支相對應。
延伸閲讀…
地支_百度百科
十二地支
地支意思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指導我們的作息還是在民俗習慣中扮演的角色。希望你對地支意思有了更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