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內文 |
---|---|
1. 北平和談的背景 | 1949 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大獲全勝,中國國民黨在中國東北地區和華北全面失去控制。為促成和平談判,周恩來於 1 月 14 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 |
2. 談判籌備 | 1 月 16 日,中國國民黨部分民意代表主張:「促請國共迅取和平,即日停戰,開始商談。」同時,「華北人民和平促進會」亦電籲雙方停戰。1 月 21 日,總統蔣中正宣佈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後,設法與中共談判停戰。1 月 22 日,李宗仁「以代理總統職務發表文告,表示願意以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基礎進行談判。」 |
3. 雙方代表組成 | 1 月 25 日,行政院舉行政務會議。決議:「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彭昭賢、鍾天心等為代表,並指定邵力子為首席,等候中國共產黨代表,於雙方同意之地點,進行「和談」。 |
4. 和談開始 | 1949 年 2 月 1 日,北平市解放後,李宗仁決定派「和平代表」顏惠慶等「前往北平求和」。中國共產黨表示拒絕「南京的和平代表團」前往。2 月 5 日,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組織李氏之私人代表團,由顏惠慶、章士釗、江庸、凌憲揚、歐元懷、侯德榜六人為代表」,準備赴北平,「試探和談」。惟中國共產黨廣播:「不承認李所代表之南京政府」。甘介侯公開發表妄言:「代表團此行『唯一任務為從事敲門,敦促中共迅即指派和談代表,並決定和談之時間、地點,以便政府代表團前往開始和平商談。』」。2 月 5 日當日,毛澤東以中共發言人的名義駁斥甘介侯,強硬聲明「我們對於任何方面的人暫時均不準備接待。」中共指派劉仲華返回南京,轉告李、白二人中共的實質要求。 |
5. 第一次談判會面 | 2 月 7 日,北平市軍管會主席葉劍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北平接待「南京人民和平代表團」,就和平談判問題同他們進行了交談。」中共中央致電葉劍英等:「甘介侯,他是從事和平攻勢的政治掮客,我們絕不許其來平。如果他混來了,葉劍英拒絕接見,並將其驅逐出北平。如果邵力子已至青島,而又聲明是私人資格,則可允許他與顏惠慶等一同來北平,否則不許他來。電報中對顏惠慶、章士釗等應表示尊重態度,對甘介侯則表斥責態度。」2 月 8 日葉劍英與南京民間代表團進行了長談。 |
6. 二次會議及中共條件提出 |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復電彭葉肯定其「對南京代表團所取態度是適當的」,「可向和桂系有關的代表暗示,只要桂系今後行動是站在有利於人民解放事業及能達到真正持久和平之目的,我們是不會拒絕他們的。」2 月 13 日,上海和平代表團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一行飛赴北平,準備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同時,中國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 2 月 20日向所屬各部發布「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 月 25 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電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3 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佔領浦口及炮擊南京。 |
7. 國民政府決議組團 | 3 月 3 日,李宗仁指定:「吳鐵城先生、邵力子等十人,研討與」中國共產黨「和談方案」。3 月 8 日孫科內閣辭職,李宗仁決定由何應欽組閣,以分化蔣系。3 月 22 日,李宗仁要求中共在麻城、羅田等地的軍隊停止前進。中共「決定聯合李、白反對蔣黨」並下令前線部隊暫停向花園鎮及其以南推進。3 月 25 日,李宗仁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等為和談代表,正式成立代表團;「並指定邵力子為首席代表」。3 月 26 日,中國共產黨廣播稱:「中共中央決定:(一)談判定 4 月 1 日開始;(二)談判地點在北平;(三)中共中央派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等為代表,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正式通知李宗仁與南京中國國民黨「所派代表團」恢復會談中國共產黨與南京方面的代表團舉行談判,按照一月十四日毛澤東主席對時局的聲明及其所提八項條件為雙方談判的基礎。 |
8. 國民政府代表抵達北京 | 3 月 31 日上午,南京代表團秘書長盧鬱文帶領秘書處工作人員乘中央航空公司專機飛北平。4 月 1 日,南京和談代表團由張治中任團長,成員有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等,由南京飛抵北平南苑機場。下午專機抵北平。晚上,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等在六國飯店公宴南京代表團一行。下午 6 時,宴後周恩來、林伯渠與張治中、邵力子交談。 |
國共和談:一次失敗的嘗試
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國共兩黨之間的對抗愈演愈烈。面對日益緊迫的局勢,國內外呼籲國共和談的聲音不斷高漲。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公開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中國問題」的願望;國民政府也於次月表示願意和談,但雙方在和談條件上存在巨大分歧。


黨派 | 和談條件 |
---|---|
國民黨 | 中共解除武裝,接受國民黨改編和整編;中共放棄共產主義綱領,接受國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共軍撤離所有已經控制的地區。 |
中共 | 國民政府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雙方停止軍事行動,實行停火;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
雙方的和談立場南轅北轍,無法取得共識。最終,1949年4月21日,國民政府代表團飛往北平,與中共代表團開始進行和談。然而,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雙方在軍隊整編、土地改革等關鍵問題上分歧嚴重。
5月20日,國民黨代表團發表聲明,指責中共「無誠意和談」,宣佈退出和談。國共和談最終以失敗告終。
和談進程 | 時間 | 事件 |
---|---|---|
第一次和談 | 1949年4月21日-5月20日 | 國民黨代表團飛往北平,與中共代表團開始進行和談,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
第二輪和談 | 1949年8月1日-9月30日 | 中共再次提出和談建議,國民政府拒絕。 |
國共和談的失敗,導致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進一步升級。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共內戰隨之結束,國民政府退守台灣。
國共和談的失敗,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歷史原因包括國民黨和中共長期以來的對立和不信任;現實原因則包括雙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軍事力量等方面的根本分歧。
國共和談的失敗,對於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使得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分離局面長期化,也造成了兩岸人民的隔閡。
延伸閲讀…
重慶談判
戰後國共和談── 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