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連九族:古代封建社會的極刑
在古代封建社會的殘酷刑罰中,株連九族可謂是震懾臣民的極刑。它將受刑人連同其親屬處以死刑,斬草除根,以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
「九族」之定義
儘管史料中「九族」的定義不盡相同,但較為公認的説法將其劃分如下:


族羣 | 敍述 |
---|---|
父族四 | 父親一族,包括出嫁姑母及其子孫、出嫁姐妹及其子孫、出嫁女兒及其子孫 |
母族三 | 母親一族,包括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孃家、姨母及其子孫 |
妻族二 | 岳父一家、岳母孃家 |
族誅的實施
當家族成員犯下謀反、叛國等重罪時,當權者便會為了免除後患而實施株連九族的處罰。這不僅會導致受刑人本人的慘死,更會牽連其親屬,甚至連幼兒也不放過。
族誅的影響
由於株連九族的範圍廣泛,一旦執行,往往會造成社會動盪。龐大的家族瞬間喪命,輕則令世人忌憚,重則危及政權穩定。因此,儘管皇權至上,株連九族的懲罰仍然較為罕見。
史例考究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早施行族誅的記載出現在商朝。秦朝時期,族誅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直至隋朝被廢除。然而,隋煬帝卻重新恢復了此刑罰,並擴大為誅九族。
著名的明朝方孝孺案中,方孝孺因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而被誅十族,共計八百餘人。然而,後世學者普遍認為,這起事件並非史實,而是野史為誇大方孝孺的忠貞不渝而編造的。
現今的影響
雖然株連九族的刑罰早已成為歷史,但其影響卻並未完全消失。現代社會中,罪犯的親屬仍然可能遭到歧視或霸凌,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株連」。
株連九族哪九族:被株連者範圍及相關刑罰
株連九族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始於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被歷代統治者採用,用以鎮壓和威懾反叛者和罪犯。
一、株連九族的概念
株連九族,是指連坐制度中對犯人宗親親屬的懲罰。九族並非確切的數字,而是泛指犯人的所有親屬。株連的方式包括殺人、流放、沒收財產等,其目的在於斬草除根,徹底消除反叛勢力的根基。
二、株連九族的範圍
歷代對於株連九族的具體範圍並無明確規定,一般會根據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而調整。根據《唐律疏議》,株連九族包括:
| **九族** | **範圍** |
|---|---|
| 父 | 生父 |
| 母 | 生母 |
| 同父異母兄弟 | 父所生的其他兒子 |
| 同母異父兄弟 | 母所生的其他兒子 |
| 夫 | 結婚時合法的丈夫 |
| 妻 | 結婚時合法的妻子 |
| 父之兄弟 | 伯父、叔父 |
| 母之兄弟 | 外祖父、舅父 |
| 子 | 親生子女 |
| 孫 | 親孫子女 |
| 兄弟之子 | 內侄、外甥 |
| 甥舅 | 妹妹之子、姊妹之子 |
| 妻父母 | 岳父、岳母 |
三、株連九族的刑罰
株連九族的刑罰方式也會根據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根據《唐律疏議》,株連九族的刑罰包括:
| **刑罰** | **適用條件** |
|---|---|
| 誅滅 | 謀反、大逆等重罪 |
| 流刑 | 謀殺、強盜等中度罪行 |
| 徒刑 | 盜竊、傷人等輕度罪行 |
| 沒收財產 | 貪污、職務犯罪等 |
四、株連九族的歷史
株連九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多次被採用,尤其是在秦朝、漢朝和唐朝等時期。例如:
- 秦朝:李斯勸進,提出「誅其九族」以震懾異己。
- 漢朝:漢文帝廢除株連九族,但漢武帝時期又恢復。
- 唐朝:唐太宗下令「雖雲九族,何妨滅之」,株連九族盛行。
五、株連九族的影響
株連九族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制度,它不僅對犯人本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也對其親屬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制度不僅造成大量冤假錯案,也嚴重動搖了社會的穩定。
延伸閲讀…
犯罪就要「株連九族」!其實「九族」這個數字是錯的
株連九族,為何家人親戚都不逃命?原來古代「抄家滅族」跟你 …
在現代社會,株連九族已被絕大多數國家廢除,中國也在1905年將其廢除。株連九族已經成為歷史,但它所帶來的慘痛教訓依然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