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壁:氣宇軒昂,千里之外共仰
引言
在紫禁城的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屹立著中國「三大九龍壁」之一——故宮九龍壁。這座氣宇軒昂的皇室影壁,其精湛的琉璃工藝、巧奪天工的雕刻技法,穿越時空,見證著中華文化的悠遠燦爛。
歷史淵源


九龍壁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為改建寧壽宮之時所建。作為屏風阻隔後宮與前朝的界限,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背依宮牆而立,威風凜凜,令人仰止。
構建匠心
這座琉璃傑作的誕生,凝聚了無數工匠的心血。工部大臣馬德春精挑細選能工巧匠,嚴控材料配比和火候,歷經數月之功,終於打造出令人驚嘆的琉璃精品。
獨特設計
與尋常九龍壁不同,故宮九龍壁呈現出獨特的設計構思。壁面以藍綠雲水為底,九條巨龍在波濤中翻騰躍動,或騰飛而上,或俯衝而下,栩栩如生。其中,中央蟠龍昂首挺胸,威儀四伏,象徵著皇權至尊。
九龍寓意
九龍壁上的九條巨龍,暗含乾坤。陽數九為極致,五居中,九五之尊象徵至高的權威。「九龍」與「正龍、升龍、降龍」三種姿態相呼應,寓意著皇權通天徹地,氣勢磅礴。
琉璃之冠
故宮九龍壁以琉璃製作聞名遐邇。琉璃瓦上的釉料色澤鮮豔,堅固耐久,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每一塊琉璃磚都經過精心設計和雕琢,構成了九龍壁恢弘壯麗的藝術景觀。
匠心巧思
然而,在輝煌的外表之外,九龍壁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匠心巧思。東邊第三條白龍腹部的白色釉料,實際上是用精心雕刻的楠木板替代的。相傳這是因為工匠失誤燒壞了琉璃磚,為躲避刑罰,靈機一動,以木代琉璃,巧妙遮掩。
歷史逸聞
時光流逝,木質材料上的油漆脱落,白龍木腹之謎才得以揭露。末代皇帝溥儀得知此事後,不禁感慨,自己居住在紫禁城多年,竟然未曾發覺九龍壁的秘密,可見其匠人的巧奪天工和隱忍不彰。
後世影響
故宮九龍壁不僅是一座建築傑作,更是一件傳世珍寶。其精美絕倫的琉璃工藝和獨特的設計理念,深刻影響了後世的建築藝術,成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縮影,世代相傳,令人讚嘆不已。
小結
故宮九龍壁,以其氣勢恢宏、精雕細琢和匠心巧思,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和傳奇。這座皇室影壁,穿越千年歲月,依然散發著不朽的光芒,成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典範,供世人瞻仰和感懷。
故宮九龍壁:紫禁城中的龍舞風雲
故宮九龍壁,又稱九龍屏,是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寧壽宮花園西路廊腰的享譽盛名的宮牆,以其令人驚嘆的九條飛龍雕刻而聞名,為清代皇家園林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作。
歷史與建築特色
故宮九龍壁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當時赫赫有名的工匠姚文浩主持設計和製作。壁體由27塊琉璃構件拼砌而成,總長9.2米,高3.08米,厚2.95米,琉璃構件身披黃、藍、綠、紅、白五彩琉璃釉,形成壯麗的色彩效果。
九龍壁上的九條飛龍分組糾纏,騰雲駕霧,氣勢磅礴。其中正中央的飛龍為「正龍」,其餘八條飛龍則分為兩組四龍,組成左右對稱的「盤龍」和「升龍」。傳説這些飛龍分別象徵皇帝的九子,代表祥瑞和皇權至尊。
背後的故事與傳説
故宮九龍壁的建造不僅體現了清代工藝的精湛技藝,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寓意。傳説乾隆皇帝建此壁是為了紀念自己的九位兒子,祈求他們健康長壽,江山永固。
此外,九龍壁還與民間傳説息息相關。有傳聞説,九條飛龍身上的珍珠夜間會發光,照亮整座宮殿。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觸摸壁上的龍鬚,就能得到皇帝的庇佑,實現願望。
保護與修復
故宮九龍壁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直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清代以來,就多次進行修復和保護工作。最近一次大規模修復是在20世紀80年代,歷時兩年多,共更換了100多個琉璃構件,並對壁體進行加固和防護處理,確保了九龍壁的長久保存。
藝術與文化價值
故宮九龍壁集建築藝術、琉璃工藝和傳統文化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其精湛的雕刻技藝,華麗的色彩應用,以及深厚的象徵意義,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延伸閲讀…
九龍壁_百度百科
故宮九龍壁 – 北京旅遊網
九龍壁與其他紫禁城內的古建築交相輝映,共同見證了清朝的繁華盛世。時至今日,九龍壁依然是北京故宮的標誌性建築,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賞和讚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和藝術成就的傳奇典範。
九龍壁構件與顏色表
構件名稱 | 顏色 |
---|---|
正中鰲魚 | 黃色 |
正中正龍 | 黃色 |
左邊四龍 | 藍色、綠色、紅色、白色 |
右邊四龍 | 藍色、綠色、紅色、白色 |
左邊雲頭鰲魚 | 藍色 |
右邊雲頭鰲魚 | 藍色 |
正下方海水 | 藍色 |
右下方山石 | 黃色 |
左下方水草 | 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