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之偽像
國師,一如帝師,為古代君王封賜兼具德行與學識僧侶與信仰人士的尊號。據《佛教全書》卷三十八載,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頒旨高僧法常入宮講《涅槃經》,尊為國師。因此,高僧獲得國師稱號,普遍以北齊時代(550年—577年)法常為始。然而,此類國師尊稱於印度早有其例。公元1009年,李公藴為感念擁立之功,封贈僧萬行為國師。
佛教東傳後,西域亦有此稱呼,流播至西夏,以國師兼任功德司正。及至元代,皇帝對喇嘛格外寵信,對於喇嘛特賜或追諡帝師、國師、三藏國師、灌頂國師之類的尊稱,屢見不鮮。 certains國師,兼具政治權力。其中最著名者當屬八思巴。元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元年(1260年)任命八思巴(1235年—1280年)為國師,授予玉璽,統理釋教。十年後(1270年)又將其封為帝師、大寶法王。


國師之謬誤傳説
電視劇中,國師往往是江湖術士,真的如此嗎?再者,電視劇中的國師沒有正人君子,這更令我認為如今小説和影視劇存在杜撰成分。
《説文解字》對「師」字的解釋簡明扼要:二千五百人為師。周朝的「師」非指「老師」,而是「軍師旅團營連排」這種「師」。軍隊指揮官名為「師氏」,武聖姜子牙與周公告的「太師」,換句話説,就是軍階最高的兩位將領,類似東周的「大將軍」、漢朝的「大司馬」「大將軍」、唐朝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絕對不是老師。至於老師這種意思的由來,是因為軍隊指揮官「師氏」需要教授貴族士兵作戰技術,因此後世便衍伸出老師之意。周公還有「帝王師」的意味,而金文與《詩經》所載的姜子牙,更像是一位純粹的武將將領,並非後世傳説的如此神乎其神。
真正歷史上擔得起國師美譽者,應該稱為帝王師,譬如姜子牙是周的太師,可説是最初的國師,也就是常説的為帝王師。而秦漢之際,張良得圯下老人黃石公賜書,曾言能為王者師,此書讓張良頓悟,成為正史姜子牙《太公兵法》:「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張良後來曾自述此生,就説是帝王師:「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呂望、張良這些傑出人物才配得上國師二字,不過時移事易,到了三國時期,就出現了術士之流妄自認定自己能成為帝王師,可惜孫權同志並未糊塗到這種地步,只准這位當到太史郎:「達寶惜其術,自闞澤、殷禮皆名儒善士,親屈節就學,達秘而不告。太史丞公孫滕少師事達,勤苦累年,達許教之者有年數矣,臨當喻語而輒復止。滕他日齎酒具,候顏色,拜跪而請,達曰:”吾先人得此術,欲圖為帝王師,至仕來三世,不過太史郎,誠不欲復傳之。且此術微妙,頭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語。然以子篤好不倦,今真以相授矣。”飲酒數行,達起取素書兩卷,大如手指,達曰:”當寫讀此,則自解也。吾久廢,不復省之,今欲思論一過,數日當以相與。”滕如期往,至乃陽求索書,驚言失之,雲:”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遂從此絕。(《三國志、吳書、趙達傳》)雖然諸位術士、道士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費盡心機往上升官,導致東晉五斗米道風行,但沒想到第一個自封榮登國師的竟是一位僧人:「天保元年。詔高僧法常入內講涅槃經。拜為國師(國師始此)——《佛教全書 第三十八卷》」然而考量到《佛教全書》乃宋朝僧人編撰,又無史料佐證,感覺自吹自擂的可能性較高,後來又有十多位史料中查證不到的,佛家記載的和尚國師。而道家宣稱唐未楊筠松、五代廖瑀獲封國師,同樣不是自編自撰,就是族譜中吹噓。所以仔細算來,真正勉強算得上可信的只有《大金國志》:「浮屠之教,雖貴戚、望族多舍男女為僧尼,惟禪多而律少。在京曰國師,師府曰僧錄。僧正列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等。所賜號曰大師、曰大德,並賜紫。所謂國師,在京之老尊宿也,威儀如王者。國主有時而拜,服真紅袈裟,升堂問話、講經與南朝等。僧錄、僧正、師府,僧職也,皆擇其道行高者,限三年為一任,任滿則又別擇人。」不過這個國師更像是高級僧官,顯然沒有欒大的風光。
國師之實質與虛名
而真正掛著國師之名,又有帝師之實的,是元代大喇嘛八思巴:「帝師八思巴者,土番薩斯迦人,族款氏也。相傳自其祖朵慄赤,以其法佐國主霸西海者十餘世。八思巴生七歲,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聖童,故名曰八思巴。少長,學富五明,故又稱曰班彌怛。歲癸丑,年十有五,謁世祖於潛邸,與語大悦,日見親禮。主渥紙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尊為國師,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則以諧聲為宗也。至元六年,詔頒行於天下。詔曰:「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制度,實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遂升號八思巴曰大寶法王,更賜玉印。知十一十一年,請告西還,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憐真嗣焉。十六年,八思巴卒,訃聞,賻贈有加,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地佛子、大元帝師。至治間,特詔郡縣建廟通祀。泰定元年,又以繪像十一,頒各行省,為之塑像雲。」
以後,元、明、清時期出現了一堆喇嘛、和尚當國師,只是都是量產貨,沒八思巴這麼風光。倒是宋元話本、明清小説雜劇,硬是把姜子牙吹成昆崙山元始天尊門下,一代帝師在民間真正成了本話題的術士。以後,元、明、清時期出現了一堆喇嘛、和尚當國師,只是都是量產貨,沒八思巴這麼風光。倒是宋元話本、明清小説雜劇,硬是把姜子牙吹成昆崙山元始天尊門下,一代帝師在民間真正成了本話題的術士。
古代國師:影響歷史的幕後智囊
在古代,國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不僅是帝王的私人顧問,更參與國政,運籌帷幄,甚至左右歷史的走向。
古代國師的職責
職責 | 描述 |
---|---|
治國安邦 | 輔佐帝王治國理政,制定政策,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 |
預測吉凶 | 通曉占卜、堪輿等術數,預測國家運勢,吉凶福禍 |
修身養性 | 引導帝王修身養性,克己復禮,成為賢君聖主 |
傳授知識 | 向帝王傳授治國之道,儒家經典,歷史故事 |
監察百官 | 監督朝臣,防止貪腐,彈劾不法 |
歷代著名國師
商朝:傅説
紂王的國師,足智多謀,善於解夢。因得罪紂王而被囚禁,後被赦免,輔佐紂王治國,留下「鳴條朝歌奇女子」的傳説。
春秋:管仲
齊桓公的國師,治國有方,主張「尊王攘夷」,幫助齊國成為春秋霸主。其「管仲治齊」的思想影響後世。
秦朝:茅焦
秦始皇的國師,善於辯論。奉秦始皇之命前往楚國勸降,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讓楚國投降。
漢朝:張良
漢高祖劉邦的國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獻計破釜沉舟,助劉邦逐鹿中原,建立漢朝。
三國:諸葛亮
蜀漢的國師,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為蜀漢建立功勳,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
- 輔佐帝王治國平天下。 國師為帝王出謀劃策,制定政策,處理國家事務,幫助帝王安定政權,實現國泰民安。
- 影響帝王思想和決策。 國師通過傳授知識和引導修身,塑造帝王的思想,影響他們的決策。例如,諸葛亮為劉備灌輸「仁義」思想,引導劉備注重民生。
- 預測國家運勢吉凶禍福。 國師通過占卜、堪輿等術數,預測國家命運,從而影響帝王的決策。例如,商朝國師傅説預言商紂王將會滅亡,促使紂王改變統治方式。
- 監察百官,維護國家秩序。 國師通過監督百官,發現不法行為,彈劾貪腐官員,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秩序。
綜上所述,古代國師是影響歷史的幕後智囊。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學識,輔佐帝王治國,預測吉凶,傳授知識,監督百官,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