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半兩」貨幣:歷史與特徵
半兩,是一種源自戰國時期的圓形方孔青銅鑄幣,因其正面鑄有「半兩」二字而得名。戰國時期,半兩錢為秦國的法定貨幣,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 336 年)。秦統一中國後,半兩錢成為全國通行的貨幣,並延用至西漢早期。歷經戰國、秦朝和西漢三朝,半兩錢作為中國首枚全國統一貨幣,鑄行共計 218 年。


秦半兩:戰國時期(公元前 336~221 年)
秦半兩的戰國時期鑄行了約 115 年。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約 8 克,採用原始的泥範鑄法,質地粗糙,外形不一,孔洞也不規則,甚至出現過圓形方孔。銘文採用大篆,其中「兩」字的「人」部較長,故有「長人兩」之稱。
特徵 | 描述 |
---|---|
重量 | 約 8 克 |
鑄造法 | 泥範鑄法 |
外形 | 粗糙,外形不一 |
孔洞 | 不規則,甚至有圓形孔 |
銘文 | 大篆,「長人兩」 |
隨後,半兩錢經歷了秦朝和西漢時期的鑄行,並在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進行幣制改革後,終被五銖錢所取代。儘管半兩錢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其對中國貨幣制度的發展和統一有著深遠的影響。
秦半両:中國古代貨幣的開端
起源與發展
秦半兩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統一貨幣,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公元前336年,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其中包括統一度量衡和發行統一貨幣的措施。秦半兩由此誕生,成為秦國流通的主要貨幣。
形制與鑄造
秦半兩呈刀幣形狀,長約15釐米,寬約2.5釐米。其正面通常鑄有”半兩”二字,背面則鑄有秦國的篆書銘文,如”秦”、”半”、”兩”等。秦半兩主要由銅鉛合金鑄造,重量約為25克,相當於半兩重。
流通與使用
秦半兩在秦國境內廣泛流通,此外也影響到周邊地區。統一的貨幣極大地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和商品交換。秦半兩被用於支付各種交易,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糧食、賦税等。
等級與種類
秦半兩分為以下幾種等級:
等級 | 重量 (克) | 正面銘文 | 背面銘文 |
---|---|---|---|
上等 | 25 | 半兩 | 秦 |
中等 | 22.5 | 半 | 秦 |
下等 | 20 | 兩 | 秦 |
此外,秦半兩還根據不同的時期和鑄造場所,存在不同的種類。例如,有秦孝公時期的秦半兩、秦始皇時期的秦半兩、齊郡臨朐出土的秦半兩等。
歷史意義
秦半兩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統一貨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延伸閲讀…
秦代半兩錢
秦半兩_百度百科
- 統一度量衡:秦半兩的發行統一了秦國的貨幣制度,方便了商品交易和財政管理。
- 促進經濟發展:統一的貨幣流通促進了商品交換,刺激了經濟發展。
- 加強國家控制:發行統一貨幣體現了秦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加強了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 影響後世貨幣制度:秦半兩的形制和重量對後世的貨幣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