玦形玉器的演變與用途探究
玦形玉器,因環之不周之特徵,自新石器時代初期至今,雖形制多變,但此要點始終不渝。
新石器時代
早於8000年前,興隆窪文化出現最早玉玦,造型樸素,多為橢圓或圓形。隨後,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亦有出土。紅山文化獸形玦獨樹一幟,呈現環狀,一側雕刻獸頭,另一側為獸尾,用途推測為佩飾。


商周時期
商代玉玦呈片狀,環面較窄,偶有龍形玦。西周玦肉部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且出現橢圓形塊。此時,玦作佩玉或符節器,偶見獸面紋飾。
春秋戰國時期
玉玦體積縮小,多為薄片形。紋飾繁複,出現旋形紋、蟠螭紋等。獸面紋有單頭或雙頭,與雙陰刻弧線、橢圓形環相組成。懸掛佩帶方式可能為鉗耳或繩繫。
漢代
沿襲春秋戰國風格,玦形小巧,紋飾簡化。唐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但紋飾不合古制,厚重欠缺古意。明清仿古玉玦仍難復戰國時的自然流暢與鋒利刀法。
用途探析
玉玦用途眾説紛紜,或作為裝飾品、或為符節器。商周時期,獸形玦多出土於死者胸前,推測與生死禮儀相關。漢代後,玦形逐漸縮小,或為耳飾,或為懸掛佩飾,用途更加廣泛。
時期 | 形制 | 紋飾 | 用途 |
---|---|---|---|
新石器時代 | 橢圓形或圓形環 | 樸素無紋 | 裝飾品 |
商代 | 片狀,環面窄 | 龍形玦 | 佩戴、符節 |
西周 | 片狀,肉部寬 | 獸面紋、雲雷紋 | 佩戴、符節 |
春秋戰國 | 薄片形 | 旋形紋、蟠螭紋、獸面紋 | 耳飾、懸掛佩飾 |
漢代 | 小巧 | 簡化紋飾 | 耳飾、懸掛佩飾 |
敦煌以南 | 仿古 | 不合古制 | 裝飾品 |
明清 | 仿古 | 刀法不佳 | 裝飾品 |
綜觀玦形玉器歷史,其形制演變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既反映不同時期的審美情趣,又藴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玉缺」的傳説與影響
「玉缺」一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象徵著月亮的殘缺或月食,寄託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想象和寄託。
傳説
嫦娥奔月
相傳,后羿射日後,得到王母娘娘的仙丹一枚。嫦娥偷服仙丹,飛奔天上,化作月亮。而後羿拔出太白星照射,只見月亮中有一隻白色的玉兔。
玉兔搗藥
玉兔在月中搗藥,用以煉製長生不老的仙藥。傳説玉兔搗藥時,臼中發出如玉撞擊的聲音,故稱「玉缺」。
影響
藝術表現
「玉缺」成為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常見題材,如:
類型 | 作品 | 描述 |
---|---|---|
詩歌 | 李白《靜夜思》 | 「牀前皎潔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書法 | 顏真卿《祭姪文稿》 | 「臨危不懼,義不帝心,生為國士,死為鬼雄。」 |
繪畫 |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 描繪天王轉世的「祥雲玉缺」 |
文化象徵
「玉缺」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含義:
- 團圓:象徵家庭美滿、親人團聚。
- 缺憾:提醒世事無常、人有不足。
- 希望:承載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社會意義
「玉缺」在社會上發揮了以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