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與時間
時間劃分


自古以來,吾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別對應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和亥時。時辰的前一小時稱為「初」,後一小時稱為「正」。此外,時辰又可細分為八個刻,一晝夜共計九十六刻,約等於現代所通用的每十五分鐘為一刻的計時方式。
天干與地支
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用於表示順序,地支則用於表示時間。地支與十二時辰相互對應,結合天干和地支,便能組成六十甲子,用來紀年、紀月和紀時,成為中國曆法的基礎。
與月份的關聯
十二地支與陽曆月份的關聯如下:
- 寅:春正月
- 卯:春二月
- 辰:春三月
- 巳:夏四月
- 午:夏五月
- 未:夏六月
- 申:秋七月
- 酉:秋八月
- 戌:秋九月
- 亥:冬十月
- 子:冬十一月
- 醜:冬十二月
五行屬性
十二地支與五行屬性相互對應,分別為:
- 寅卯辰:木
- 巳午未:火
- 申酉戌:金
- 亥子醜:水
時間與五行
不同時辰與五行屬性相關聯:
- 子醜寅:子時、醜時、寅時:水
- 卯辰巳:卯時、辰時、巳時:木
- 午未申:午時、未時、申時:火
- 酉戌亥:酉時、戌時、亥時:金
總結
十二地支在傳統曆法中佔有重要地位,與時間、五行和生肖等文化概念息息相關。它不僅標誌著時間流轉,也是用於紀年、祭祀和節氣等傳統習俗的依據。
天干地支時間
天干地支時間是中國古代用來紀時的系統,主要由天干和地支組成,它們相結合形成天干地支組合。天干共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相配,60個天干地支組合可以相配組成一個循環,即六十年為一甲子。
天干地支時間的組成
天干 | 地支 | 年 | 月 | 日 | 時 |
---|---|---|---|---|---|
甲 | 子 | 2020 | 一月 | 一日 | 子時 |
乙 | 醜 | 2021 | 二月 | 二日 | 醜時 |
丙 | 寅 | 2022 | 三月 | 三日 | 寅時 |
丁 | 卯 | 2023 | 四月 | 四日 | 卯時 |
戊 | 辰 | 2024 | 五月 | 五日 | 辰時 |
己 | 巳 | 2025 | 六月 | 六日 | 巳時 |
天干地支時間的應用
天干地支時間廣泛應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
延伸閲讀…
天干和地支
間天干地支十二小時與十二時辰對於時間對照表
- 占卜: 用於預測吉凶禍福。
- 生肖: 用於紀年生肖屬相,如龍年、蛇年等。
- 節氣: 用於確定節氣和農時耕作。
- 時辰: 用於表示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