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步道與電梯
電動步道,俗稱自動行人道,是一種利用輸送帶輸送人員的交通工具,與電扶梯類似,但移動方式為水平或略微傾斜。其主要優勢是節省通行時間,且與電扶梯相比,電動步道的寬度和速度限制較低。
在各國都市中,電動步道於百年前已廣泛應用,至今已發展出多種型號。現階段,電動步道主要用於機場、過境口岸、購物中心和地鐵轉乘通道等場所,因其設計能讓手推車的車輪與步道噛合,防止手推車在坡道上滑動。


無獨有偶,另一種人員運輸工具——電扶梯也同時出現了。電扶梯是一種傾斜向上、利用輸送帶傳送人員的交通工具。使用電扶梯時,人員站於移動的踏板上,隨踏板上升至另一樓層,過程中踏板始終保持水平。電扶梯兩側設置與踏板同步移動的扶手,供使用者握持。
電扶梯的出現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當時美國兩名發明家分別進行了研究。1897年,傑斯·雷諾在美國康尼島的遊樂場建造了一座斜板運輸裝置,類似於電扶梯的雛形。
1898年,查理斯·西伯格取得一項電動電梯專利,並與奧的斯電梯公司合作,於1899年在紐約州生產出第一台具有水平踏板、扶手和齒條的電動電梯。1900年,西伯格在巴黎博覽會上展示了他的「電動電梯」(Escalator)產品並獲得大獎。
1950年以前,「Escalator」一直是奧的斯公司的註冊商標。1910年,奧的斯收購了西伯格的專利,1911年收購了雷諾的公司。1920年,奧的斯合併兩者的設計,形成現今電動電梯的基本架構。
中國首座安裝電動電梯的城市為上海。1935年,上海的大新百貨安裝了兩台奧的斯單人電動電梯,連接地面與二樓以及二樓與三樓。香港首部電梯於1957年在萬宜大廈啟用。
早期電動電梯的踏板為木質。1987年,英國倫敦地鐵國王十字車站發生火警後,木製踏板已陸續改為金屬。現代電動電梯的踏板採用金屬製造,每塊踏板下方設有三角支架,支架底部設置高低軸輪,輪子沿不同軌道行走。透過調節軌道間距,可使踏板保持水平。踏板支架上方透過鉸鏈連接輪子,電梯頂部梳板上安裝電動機,驅動鉸鏈移動踏板。當踏板到達電梯末端時,會先轉為平行狀態讓乘客離開,再經過梳板轉向下降,往另一個方向走,形成無盡循環。一些現代電動電梯的側板為玻璃,可清晰觀察其機械構造。電梯兩側的扶手為橡膠製,由轉輪帶動,確保速度與踏板一致。
大部分電動電梯都是筆直的。1985年,日本三菱電機率先發明曲線運行的電動電梯。螺旋形電動電梯不僅節省空間,也具備美感,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有4條螺旋電梯,為全港僅有。此外,台灣和大葉高島屋百貨也曾有過螺旋電梯。另外,部分電動電梯可以在中間段變成水平,以減少乘客使用超長電梯時的心理恐懼,亦可靈活配合建築設計。
電梯安全
基於使用上的安全考量,電梯應配備相關安全防護裝置,確保安全運作。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均有電梯靠邊站立、讓道通行的習慣。然而,由於此舉可能加速電梯零件磨損、縮短使用壽命,部分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管理單位已不再倡導電梯讓道通行。
在早期,香港地鐵(現稱港鐵)的規定是靠右站立。但尖峯時段,使用電梯的人員過多,導致電梯無論左右兩側均站滿了人。後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採納香港機電工程署建議,不再建議在自動電梯上行走。然而在香港停止宣導後,「左行右立」反而得到廣泛認同。
台北捷運早期曾宣導靠右站立,讓出左邊供有急事的旅客通行;近年來則僅宣導站穩踏階。儘管如此,絕大多數旅客仍維持靠右站立的習慣。台北捷運公司新聞課課長凌啟堯表示:「(在電梯上)讓道通行是台灣獨有的良好禮讓文化,能讓有急事的旅客快速通行。」
考量到孕婦、老人、殘疾、推嬰兒車以及攜帶行李的旅客,台北捷運公司呼籲「年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推嬰兒車或雙手提物的人請改搭電梯」,避免造成自身或其他旅客的危險。
針對電梯碰撞事故頻傳,日本各大鐵道公司、成田機場、電梯協會等51個單位於2015年7月至8月推行「一起緊握扶手」運動,呼籲電梯使用者不要在電梯上行走或奔跑。不過,此宣導活動並非強制性,多數日本民眾在搭乘電梯時仍維持過往習慣,靠邊站立。
相反地,在東京,靠邊站立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儘管日本電梯協會曾舉辦宣導活動,但東京人仍慣於讓出單側空間。因此,在東京搭乘電梯時,請務必記住靠邊站立,以免引起他人的不悦。
對於電梯讓道通行,賛否兩論。反對者認為,在電梯上行走容易發生意外;且靠右或靠左站立會導致電梯載重不均,影響運行穩定。承載力較大的那一側鏈條磨損速度較快,鏈條磨損的不一致性可能會導致電梯傾斜、產生噪音,甚至損壞齒條、踏板等零件,加速電梯的老化。不過,電梯靠邊站立是否會造成機械故障,目前尚未有定論。台北市政府出版的雜誌指出,旅客習慣在電梯右側站立,不會增加電梯故障率。中華民國建築物升降暨機械停車設備協會秘書長鍾聖焜也明確表示,電梯是鋼構的,安全係數非常高,站哪一邊都不會影響運行。
贊成者則認為,即使是不會動的樓梯也經常有人摔倒或受傷,因此不應因少數發生在電梯上的意外,而禁止所有旅客在電梯上行走。相關單位應宣導在電梯上小心行走或降低電梯速度,並建議年長者、行動不便人士及孕婦改搭升降機,以兼顧安全與效率。
相關議題
議題 | 論述 |
---|---|
電梯讓道通行 | 部分國家/地區提倡,或已不再倡導,以避免電梯零件磨損,但「左行右立」在某些地區仍受歡迎。 |
電梯靠邊站立 | 日本東京人習於靠邊站立,避免引起他人不悦,但是否會造成機械故障尚未有共識。 |
在電梯上行走 | 反對者認為容易造成意外和設備損壞,但贊成者認為應宣導小心行走並適當調整電梯速度。 |
電扶梯/電梯安全性 | 應配備相關安全裝置,年長/行動不便者及攜帶大型行李者建議搭乘升降機。 |
平面手扶梯:便利交通的現代科技
平面手扶梯是一種水平移動的輸送帶,主要供應水平距離上的乘客運輸。與斜坡式手扶梯不同,平面手扶梯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運行,不會產生高低落差。
運作原理
平面手扶梯由兩個平行運行的履帶組成。一個履帶承載乘客,稱為”主動履帶”;另一個履帶承載履帶本身,稱為”被動履帶”。履帶由電動機驅動,帶動乘客往返於指定目的地。
特點
- 無高低落差:與斜坡式手扶梯相比,平面手扶梯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運行,不會產生高低落差,確保乘客乘坐安全。
- 水平運輸:提供水平距離上的乘客運輸,方便穿梭於大型空間,例如機場、購物中心和地鐵站。
- 寬敞平坦:履帶寬敞平坦,乘客乘坐舒適,輪椅和嬰兒車也能輕鬆使用。
- 高運載量:與傳統電梯相比,平面手扶梯的運載量更高,可以有效提升人流輸送效率。
- 節能環保:採用新型驅動系統,運行時噪音低、能耗低,符合現代綠色建築理念。
常見應用場景
平面手扶梯廣泛應用於以下場景:
場景 | 用途 |
---|---|
機場 | 連接航廈和登機口 |
購物中心 | 各樓層之間的運輸 |
地鐵站 | 連接檢票口和月台 |
體育館 | 看台之間的人流輸送 |
商業辦公大樓 | 連接不同樓層和區塊 |
展覽中心 | 大規模的人流疏導 |
主要製造商
全球平面手扶梯的主要製造商包括:
- 方便水平運輸,無高低落差
- 運載量高,提升人流輸送效率
- 寬敞平坦,乘坐舒適
- 節能環保,運行時噪音低
缺點:
- 維護成本較高,需要定期保養
- 佔用空間較大,需要充足的安裝空間
- 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加強日常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