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宮】揭秘台北「乾坤宮」的靈驗傳奇!

【乾坤宮】揭秘台北「乾坤宮」的靈驗傳奇!

坤寧宮及乾清宮:紫禁城的後殿建築

引言

乾坤宮 Play

紫禁城後三宮中的坤寧宮,其名取自《道德經》寓意「地勢寧定」;而乾清宮則是內廷之首,得名於「乾天清正」。兩者皆歷經明清兩代,在宮廷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坤寧宮:薩滿祭祀場地

乾坤宮

  •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照盛京清寧宮改建。
  • 清康熙年間成為薩滿教祭祀神靈的主要場所。
  • 共有九間,包括東暖閣(皇后合巹處)、西四間(祭神場所)和東暖殿、西暖殿兩座小殿。
  • 內設祭神用的鍋灶、直櫺吊搭窗和三面炕。

東暖閣:皇后合巹與陳設

  • 清朝帝后合巹之所,設有龍鳳喜牀和紅雙喜字宮燈。
  • 東暖閣的陳設在婚禮時有所更改,增設大紅繡龍鳳雙喜百子座褥炕墊帳幔等。
  • 乾隆年間的佈置由牆上乾隆帝題詩、白玉盤、琺瑯爐瓶盒等物品可見一斑。

清朝皇帝的寢宮:乾清宮

  •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
  • 面闊9間,進深5間,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佔地面積約1400㎡。
  • 內設明間、東西次間,後檐設寶座,上方懸掛「正大光明」匾。
  • 暖閣位於東西梢間,前檐設仙樓,殿前設有銅龜、銅鶴等裝飾。

明至清初的乾清宮

  • 明代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也曾作為守喪之處。
  • 清代康熙時期,乾清宮與政務關係密切,兩位皇帝在此讀書、批閲奏章、召見官員。
  • 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後,乾清宮成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閲奏章和舉行重要宴會的場所。

歷史事件的記載

  • 明末,乾清宮發生了著名的「紅丸案」和「移宮案」。
  • 清順治年間,乾清宮正中懸掛的「敬天法祖」匾額被闖王軍搗毀。
  •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在乾清宮寫下了絕命詔書,命皇后自盡。

| 屬性 | 坤寧宮 | 乾清宮 |
|—|—|—|—|
| 年代 |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
| 朝代 | 明清 | 明清 |
| 地位 | 後三宮之一 | 內廷之首 |
| 主要用途 | 薩滿祭祀 | 皇帝寢宮、政務處理 |
| 現狀 | 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 內廷日常政務活動場地 |
| 面積 | 約700㎡ | 約1400㎡ |
| 間數 | 9 | 45 |
| 建築形式 | 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 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
| 裝飾 | 直櫺吊搭窗、三面炕 | 仙樓、寶座、「正大光明」匾 |

乾坤宮:太和殿中的權力象徵

乾坤宮簡介

乾坤宮,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內,是皇帝舉行登基、頒布詔書等重大典禮的場所。其宏偉的規模和精緻的裝飾充分展現了明清兩朝皇權的至高無上。

建築特色

特色 描述
面積 約1600平方公尺
高度 約28公尺
屋頂 重檐廡殿頂,覆蓋著黃琉璃瓦
樑柱 以金絲楠木建造,共計72根
寶座 位於正中央,高約1米,上飾九龍

歷史沿革

乾坤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殿」。清順治八年(1651年),定名為「乾坤宮」。

清朝時期,乾坤宮作為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主會場,見證了無數歷史性時刻。例如:

  • 康熙帝登基大典(1661年)
  • 乾隆帝頒布《四庫全書》(1782年)
  •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61年)

佈局與裝飾

乾坤宮內部佈局嚴謹對稱,反映了傳統的儒家思想。

  • 正中央:龍椅(寶座)
  • 寶座上方:藻井,飾以龍鳳呈祥圖案
  • 正前下方:金鑾殿,放置祭祀用的香案
  • 左右兩側:文武百官站立的位置

牆壁和樑柱上佈滿豐富的彩繪,描繪著龍鳳、吉祥物、歷史人物等題材。其中最著名的是:「九龍戲珠」圖案,寓意皇帝的權威與財富。

象徵意義

乾坤宮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政治權力的象徵。它的存在象徵著:

延伸閲讀…

乾坤宮千秋寶誕Keng Kuan Kong Temple Anniversary – YouTube

乾坤宮

  • 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在乾坤宮中舉行重大典禮,展現其絕對的統治地位。
  • 國家的穩定繁榮:乾坤宮中的各種裝飾和陳設,藴含著祈福消災、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 文化的延續:乾坤宮內精緻的彩繪和雕刻,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