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九龍壁
紫禁城的九龍壁位於寧壽宮區皇極門外,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並稱「中國三大九龍壁」。[1]
故宮九龍壁


九龍壁坐南朝北,正對皇極門,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為單面琉璃影壁,背倚宮牆而建。九龍壁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製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中央正龍環抱寶珠,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藍為降龍,白為升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馳。外側雙龍,一黃一紫,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動感十足。右端黃龍弓身弩背,騰挪跳躍之體態刻劃生動。
壁上共有270個塑塊,九脊飾9龍。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檐下斗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板,整座建築以不同方式藴含多重九五之數。
精湛的技藝與縝密的設計,使得九龍壁上龍的身形栩栩如生,鱗甲分明,氣勢磅礴,堪稱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大同九龍壁
大同九龍壁位於山西大同城區東街,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長45.5m,高8m,厚2.02m。壁上九龍造型古樸,手法簡潔。廡殿式壁頂,正脊飾凸雕蓮花及遊龍,四角戧脊置走獸。
北海公園九龍壁
北海公園九龍壁位於北海公園北岸,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長27m,高5m,厚1.2m。廡殿式壁頂,黃瓦綠剪邊。與故宮九龍壁相比,龍體豐腴圓潤,勁峭稍遜。
三大九龍壁各自特色鮮明,但都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精湛技藝和獨特審美取向,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
九龍壁:禦宇軒昂,鎮守皇宮
九龍壁,乃中國古代一項極具觀賞性和象徵意義的建築裝飾,以其精美的浮雕和傳奇色彩聞名於世。九龍壁多修建於皇宮、寺廟等重要建築的端門或照壁上,寓示著帝王權威和鎮守辟邪之功。
九龍壁的歷史沿革
最早的九龍壁可追溯至明代,當時明成祖朱棣在北京故宮中的太和殿建造了一座琉璃九龍壁。此後,九龍壁在明清兩代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成為皇宮和皇家園林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
九龍壁的構造與藝術
九龍壁一般由琉璃製成,色彩鮮豔,造型靈動。其構圖嚴謹,通常由九條形態各異的龍組成。龍身曲折蜿蜒,首尾相接,栩栩如生。
根據考古發現,九龍壁上的龍通常遵循以下構圖規則:
龍的姿態 | 象徵意義 |
---|---|
升龍 | 祥瑞昇平,步步高昇 |
降龍 | 驅邪鎮宅,保佑平安 |
飛龍 | 平步青雲,事業騰飛 |
騰龍 | 時來運轉,振興家業 |
隱龍 | 潛龍勿用,韜光養晦 |
九龍壁的種類與分佈
九龍壁根據其形制和功能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特點 |
---|---|
皇家九龍壁 | 修建於皇宮的主要殿宇前,規模宏大,用料考究 |
寺廟九龍壁 | 多見於大型寺院的山門和天王殿,寄託著祈福納祥的願望 |
民間九龍壁 | 規模較小,主要分佈在豪宅大院或祠堂,具有祈福辟邪的寓意 |
著名九龍壁
中國現存的九龍壁中,以下幾座尤為著名:
九龍壁 | 所在地 | 建造年代 |
---|---|---|
北京故宮九龍壁 | 北京市故宮太和殿前 |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 (1420年) |
北京北海九龍壁 | 北京市北海公園團城景陽閣前 | 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 |
山西永樂宮九龍壁 | 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朝元殿前 | 元順帝至正四年 (1344年) |
河北開州九龍壁 | 河北省邢台市開州東嶽廟前 | 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
北京恭王府九龍壁 | 北京市恭王府錫晉齋前 | 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 |
九龍壁的文化意涵
九龍壁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多重意涵,代表著以下幾種主要含義:
- 帝王權威: 九條龍象徵著皇權九五之尊,彰顯皇帝的至高無上。
- 祈福納祥: 龍被認為是祥瑞之物,九龍壁寄託著祈求平安、驅邪避災的願望。
- 藝術鑑賞: 九龍壁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造型使其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受到歷代賞鑒家和遊人的讚美。
保護與傳承
九龍壁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亟待保護和傳承。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繕修復、宣傳保護和科研調查等,以確保九龍壁這一中華傳統藝術瑰寶得以永續傳承。
延伸閲讀…
九龍壁(北京故宮)
九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