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通寶:清代精緻錢幣
雍正通寶是清代前期發行的制錢,由黃銅鑄造而成,工藝精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錢幣特徵
雍正通寶正面鐫刻漢文「雍正通寶」字樣,背文為滿文。錢體較大厚重,銅質純淨,文字端莊秀麗。各鑄錢局所造制錢標準統一,版式一致。


歷史背景
雍正通寶始鑄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繼順治、康熙後的第三代清錢幣。清聖祖康熙帝駕崩後,其第四子胤禛繼位,即為雍正帝。同年,各省錢局奉命統一制錢式樣及背文格式,並正式開鑄「雍正通寶」錢。
鑄造原因
雍正通寶的鑄造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銅源緊缺和雍正帝在位時間較短。儘管如此,雍正朝錢法嚴謹,制錢形態工整,標準統一,減重情況較少。
五行屬性和辟邪功效
雍正通寶被視為五帝錢之一,五行屬土,具有辟邪的功效。收藏者珍藏雍正通寶不僅是因其數量稀少,版式簡約,更因其規格規範,工藝精美,文字規整統一。
與清代其他錢幣的區別
與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相比,雍正通寶的鑄造量相對較少。但其規格規範,工藝精湛,錢體較大,文字規整統一,成為清代錢幣中脱穎而出的一種制錢。
錢幣價值
雍正通寶因其規範、精整,深受收藏者喜愛。其價值受版式、品相、鑄造工藝等因素影響,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雍正通寶錢幣規格
特徵 | 規格 |
---|---|
直徑 | 約 26-28 毫米 |
厚度 | 約 1.5-2.0 毫米 |
重量 | 約 6.5-7.5 克 |
銅質 | 黃銅 |
字體 | 端莊秀麗 |
背文 | 滿文 |
雍正錢幣:精湛工藝與豐富種類
雍正錢幣因其精湛的工藝和豐富的種類而聞名於世。清代雍正年間,錢幣鑄造技術達到巔峯,鑄造出的錢幣質地優良、形制規整,深受後世錢幣收藏家的青睞。
鑄造特點
雍正錢幣共有4種字樣:
字樣 | 鑄造時間 |
---|---|
雍正通寶 | 雍正元年(1723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 |
雍正寶源 | 雍正四年(1726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
雍正重寶 | 雍正四年(1726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
雍正大寶 | 雍正六年(1728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
雍正錢幣的錢文佈局主要分為兩類:
- 小平錢:”雍正”二字居中,”通寶”二字居上下。
- 折二錢:”雍正”二字居中,”寶源”或”重寶”二字分列左右。
種類繁多
雍正錢幣種類繁多,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
小平錢:
* 光背:錢面鑄造錢文,錢背素平無文。
* 星月:錢背鑄造星月紋或日月紋。
* 當十:錢文右側鑄造”當十”二字,面值為十文。
* 九疊篆:錢文採用九疊篆書體,筆勢剛勁有力。
折二錢:
* 光背:錢背素平無文。
* 龍紋:錢背鑄造龍紋。
* 背星:錢背鑄造星紋。
大錢:
* 制錢:面值為一兩,重量較大。
* 寶源:錢面鑄造”雍正寶源”字樣。
* 重寶:錢面鑄造”雍正重寶”字樣。
價值評估
雍正錢幣的價值由以下幾方面因素決定:
雍正錢幣不僅具有經濟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它們是清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見證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收藏雍正錢幣不僅可以欣賞其精湛的工藝,還能瞭解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