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養雞】都市養雞潮!新北里長自辦養雞班,體驗自給自足樂趣

【城市養雞】都市養雞潮!新北里長自辦養雞班,體驗自給自足樂趣

城市養雞

前所未有的都市生活體驗

為瞭解決台灣的蛋荒問題,農委會將於月底前進口約七百萬顆雞蛋。

面對蛋荒問題,中和區中安裏推出「城市養雞班」,教導民眾在家中飼養蛋雞,以補充家庭用蛋。

城市養雞 Play

城市養雞好處多:自給自足,循環經濟

城市養雞的好處包括:每日新鮮雞蛋,廚餘處理,循環經濟,以及體驗養雞樂趣。

養雞注意事項:解決異味,減少鄰居困擾

想要成功飼養蛋雞,需注意下列事項:

城市養雞

  • 以蚓糞土鋪設雞舍底部,消除異味
  • 雞啼問題:於夜間將雞移至黑暗紙箱中
  • 每隻母雞可產約 400 顆雞蛋

永續生活,社區營造

新竹生博物館的「保温睦鄰駐站計畫」與「都市養雞計畫」合作,在六燃大煙囱廠房設立「保温雞舍」,不僅讓社區居民參與養雞活動,也成為交流基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廚餘再利用,循環永續

「保温雞舍」採取不購買飼料的原則,由餐廳收集剩食餵養雞隻,減少廚餘浪費,同時避免飼料中過多添加物對雞隻的影響。

厚土箱:廚餘分解

廚餘剩餘部分放入「厚土箱」中,透過土、廚餘、落葉的交互作用,分解氣味,維持雞舍環境衞生。

社區加盟:循環生活推廣

沈致軒希望未來能將「保温雞舍」模式推廣到其他社區,促進住户交流,減少浪費,實現永續循環生活。

資訊 詳細説明
雞蛋產量 每隻母雞約 400 顆
雞舍異味處理 蚓糞土鋪底
雞啼解決辦法 夜間移至黑暗紙箱
廚餘餵食 與餐廳合作,收集剩食
剩餘廚餘處理 厚土箱
社區交流基地 「保温雞舍」

城市養雞:都市中自給自足的新選擇

都市生活寸土寸金,然而近年來,一股「城市養雞」風潮正逐漸興起。在狹小的城市空間中,人們透過飼養雞隻,追求自給自足和與自然的連結。

城市養雞的緣起

城市養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末的美國。當時,一些城市居民開始在後院飼養雞隻,以滿足家庭對新鮮雞蛋的需求。隨著時間推移,城市養雞的理念逐漸傳播開來,並在 21 世紀初成為一股全球性的趨勢。

城市養雞的優點

城市養雞為都市居民提供了許多優點,包括:

自給自足:自行飼養雞隻可以提供新鮮、優質的雞蛋,減少對超市的依賴,確保食物來源的安全。

食物廢棄物再利用:雞隻可以食用許多家庭食物廢棄物,如廚餘、蔬果皮等,有助於減少垃圾量和環境負擔。

心理健康效益:與雞隻互動可以帶來撫慰和放鬆感,有助於舒緩都市生活的壓力。

教育價值:飼養雞隻可以讓孩子瞭解動物照護、食物來源和生態永續的知識。

城市養雞的挑戰

儘管城市養雞有許多優點,但它也存在一些挑戰:

空間限制:都市空間有限,飼養雞隻需要充足的活動空間和通風環境。

鄰居關係:雞隻的鳴叫和氣味可能會影響鄰居。協調飼養規範和溝通管道至關重要。

法律法規:部分城市有禁止或限制在住宅區飼養雞隻的規定,飼養前需確認相關法規。

城市養雞的注意事項

為了成功進行城市養雞,需要考慮以下注意事項:

雞舍:選擇適當大小和通風的雞舍,提供雞隻足夠的活動空間。

飼料:提供營養均衡的雞飼料,並補充新鮮蔬果和水。

疾病預防:定期施打疫苗和進行疾病檢查,以確保雞隻健康。

鄰居溝通:與鄰居良好溝通,協調飼養規範,避免造成困擾。

法律諮詢:確認所在區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符合規定。

城市養雞的最佳品種

選擇適合城市飼養的雞品種非常重要。以下是常見的城市養雞品種:

延伸閲讀…

獨/自己的雞蛋自己生! 新北里長自辦「城市養雞班」 – 聯合報

都市養雞如何不擾鄰?馮鳳儀與她的四隻Gigi

品種 特徵
Silkie 體型小、羽毛蓬鬆、性情温和
Wyandotte 體型中、產蛋率高、耐寒性強
Orpington 體型大、羽毛柔軟、產蛋率中等
Barnevelder 體型中、產蛋率高、蛋殼偏褐色
Rhode Island Red 體型中、產蛋率高、蛋殼偏褐色

城市養雞的相關組織

許多組織提供城市養雞方面的支援和資訊,例如:

  • 美國城市養雞協會 (American Urban Chicken Cooperative): https://www.urbanchickens.org/
  • 英國城市養雞協會 (UK Urban Chicken Alliance): https://urbanchickenkeepers.org.uk/
  • 台灣城市農耕協會 (Urban Farming Association of Taiwan): https://www.urbanfarming.org.tw/

結論

城市養雞是一種在都市中親近自然、自給自足的新選擇。儘管存在一些挑戰,但透過妥善規劃和管理,城市居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中享受養雞的樂趣和效益。透過飼養雞隻,我們不僅可以獲得新鮮的雞蛋,更能增進親子關係、減緩壓力,並促進社區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