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年]:序論
[己未年]指干支歷的第56年,以天干「己」配地支「未」組成。此年太歲為傅黨大將軍,具有穩重與進取的特性。以下表格列出[己未年]的相關資訊:
公元年份 | 農曆年分 | 己未干支紀年 |
---|---|---|
2034年 | 甲午年 | 己未年 丙戌月 |
2094年 | 甲寅年 | 己未年 戊子月 |
2154年 | 甲子年 | 己未年 庚寅月 |
2214年 | 甲戌年 | 己未年 壬辰月 |
2274年 | 甲申年 | 己未年 甲午月 |
… | … | … |
[己未年]:命理探討
己未日柱
己未日出生者為人穩重,處事有分寸且具有進取之心。然而,他們也較為猜疑,容易陷入自尋煩惱的情境。
男性
己未日出生的男性多出身於名門望族,事業發展順遂。其婚姻美滿,妻子賢德。


女性
己未日出生的女性婚後運勢較佳,但容易感情受挫。她們應謹慎對待異性感情,以避免陷入糾葛。
人際關係
己未日出生者與屬蛇、屬馬者相處融洽,但也會因過度依賴而自我封閉。與屬豬、屬兔者相處時,容易產生受控的感覺。
大運流年
己未日出生者遇牛年大運或流年,容易產生許多想法,但實踐困難。此外,食慾不振的狀況也較為明顯。
己未日出生時辰
甲子時
高官厚祿之命,若逢辰戌醜未月運勢佳。
乙丑時
夫妻生財,逢卯午運勢旺。
丙寅時
富貴榮華之命,逢東北運顯貴。
丁卯時
衣食富足,逢卯戌亥醜運勢好。
戊辰時
雜氣財官,逢寅辰巳亥午戌運文章顯貴。
已未兵燹:近代台灣史上的一場浩劫
引言
「已未」年(1895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場浩劫導致台灣社會巨變,本文將探討已未兵燹的背景、過程和影響。
背景
在清末民初,台灣正處於變動的時期。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台灣因戰爭而地位凸顯。清廷為加強對台灣的控制,於1885年設省。然而,台灣與祖國的距離遙遠,且長期存在派系鬥爭,造成清廷統治的困難。
割讓與抵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得知消息的台灣民眾羣情激憤,紛紛組織義勇軍,企圖反抗日本佔領。
抗日武裝
台灣民兵以台北、彰化、台南等地為據點,發動武裝抵抗。代表性的反抗勢力包括:台北民主國、台灣民主國和台南共和國。義軍的武器原始,訓練不足,但憑藉著一股同仇敵愾的精神,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日軍進剿
日軍於5月29日自基隆登陸,隨即展開對義軍的進剿。日軍的現代化武器和嚴密的組織使義軍難以招架。加上清廷在台官員已宣佈投降,導致義軍的士氣低落。
戰爭過程
日軍分路北上,圍攻桃園、新竹、苗栗等地。6月7日,台北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宣佈解散,台北城淪陷。義軍退守彰化及台南。7月13日,台南共和國投降,台灣抗日武裝徹底失敗。
影響
傷亡慘重
已未兵燹造成台灣的傷亡慘重。根據日方的統計,戰爭中日軍死亡7000多人,台灣義軍死亡8000多人。平民的傷亡更是無法估計。
政經損失
除了人命傷亡,戰爭也對台灣的經濟和政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清廷放棄台灣後,台灣被迫與大陸分離。日本佔領台灣後推行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實施嚴格的控制。
影響深遠
已未兵燹對台灣的影響深遠。戰爭導致了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出現轉變,也為日後台灣獨立運動留下伏筆。台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都受其影響。
在已未兵燹中,湧現了許多抗日英雄,他們英勇奮戰,為後世所景仰。這些英雄包括:唐景崧、劉永福、吳湯興、徐驤等。
主要義軍與將領
義軍 | 將領 |
---|---|
台北民主國 | 唐景崧、丘逢甲 |
台灣民主國 | 劉永福 |
台南共和國 | 吳湯興、徐驤 |
結論
已未兵燹是台灣史上的一場重大的浩劫。日本佔領台灣後,對台灣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義軍的英勇抵抗,彰顯了台灣人的愛國情操和對自由的追求。已未兵燹的教訓值得後人銘記,並提醒我們應珍惜來之不易的民主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