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週期名稱】驚奇!月亮的變身日記:揭曉月相週期秘密

【月亮週期名稱】驚奇!月亮的變身日記:揭曉月相週期秘密

月相變換:地球上的月光之美

引言
月亮,從地球觀測猶如銀盤,呈現變幻莫測的姿態。這些變化緣於月球、地球與太陽在太空中的交替位置,導致月食不同角度的照射。月食的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便令人著迷。

月亮週期名稱 Play

月相週期
月相週期約為 29.53 日,即朔望月。此週期始於新月,月亮完全被掩蓋在黑暗中。隨著月食逐漸轉離地球與太陽間,月亮逐漸被照亮,形成眉月、上弦月、盈凸月,直至滿月。滿月後,月食逐漸轉回地球與太陽間,形成下凸月、下弦月、殘月,最終回歸新月完成週期。

上弦月與下弦月:月食形狀識別
上弦月出現在農曆上旬,月食右半邊被照亮,形狀凸出。相較地,下弦月出現在農曆下旬,左半邊被照亮,形狀凹入。若在北半球觀測,上弦月時,月食右下方逐漸明亮;下弦月時,右上方逐漸明亮。

月亮週期名稱

月食與偏上下亮面變異:
月食除了橫向變異外,在接近赤道地區,還會出現縱向光亮變化。上弦月時,月食上半圓先亮於下半圓;下弦月時,則相反。此外,月食偏左右亮面的同時,也有偏上下面的差異,在冬至夏至附近更為明顯。

月相的科學成因
月食不發光,其光源來自太陽光反射。月食圍繞地球公轉,地球又圍繞太陽公轉,導致月食、地球與太陽間的對應位置不斷變動。由此,觀測月食的角度不同,反射的陽光區域也會變異,呈現月食陰晴變幻的圖像。

月相 形狀特徵 觀測特徵
全黑 黑暗中完全不可見
新月 細小彎月,缺口向上 出現在傍晚,日落後不久
眉月 彎度較大,缺口仍然向上,但比新月稍飽滿 出現在傍晚,接近日落
上弦月 半圓形,缺口朝上,右半邊明亮 出現在晚上,大約在日落後 9 小時
盈凸月 半圓以上,右半亮,左半陰,呈現飽滿的彎月狀 月出後大約 3 小時升至最高
滿月 完整圓形 月升後約 6 小時升至最高,整夜可見,最亮
下凸月 半圓以上,右半陰,左半陽,右上方逐漸被照亮 下半夜至翌日凌晨可見
下弦月 半圓形,左半邊明亮 接近黎明時分至日出前
殘月 彎月型,缺口朝下且逐漸縮小至消失 日出前後較短暫

月亮週期名稱

月亮繞著地球運行的軌道有四個不同的週期,它們定義了月球的運動和月相。以下是一張表格,概述了這四個週期的名稱、長度和特點:

月亮週期名稱 長度 特點
朔望月 約 29.5 天 從一個新月到下一個新月
恆星月 約 27.3 天 相對於恆星,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
交點月 約 27.2 天 相對於太陽,從一個交點(月球軌道和黃道相交點)到下一個交點
近點月 約 27.5 天 相對於地球,從一個近地點(月球軌道最接近地球的點)到下一個近地點

朔望月

朔望月是月亮週期中最常見的一個,約持續 29.5 天。它從一個新月開始,當時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之間,並且從地球上看不見。隨著月亮繞地球運行,逐漸變亮,直到在滿月時完全被照亮。然後,月亮再次變暗,直到下一個新月。

朔望月對潮汐有顯著影響,因為月亮的引力會拉動地球上的海洋。當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新月或滿月)時,其引力和太陽的引力相結合,產生更大的潮汐(稱為大潮汐)。當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成 90 度角時(第一或第三季度),其引力和太陽的引力相互抵消,導致較小的潮汐(稱為小潮汐)。

恆星月

恆星月是月球相對於恆星而運行的週期,持續約 27.3 天。從地球上觀察,月亮每天會大約向東移動 13 度,因此需要比朔望月更少的時間才能返回到同一個恆星位置。

恆星月與天文學家感興趣的恆星位置相關,因為它允許他們計算月球運動的精確位置。

交點月

交點月是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黃道)相交點之間的週期,持續約 27.2 天。由於月球軌道的傾角,它會定期穿過黃道,形成兩個交點:上升交點(北交點)和下降交點(南交點)。

交點月與太陽和月食有關,因為它們只能在月亮位於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

近點月

近點月是月亮軌道上距離地球最近的點(近地點)之間的週期,持續約 27.5 天。月球軌道的橢圓形導致其距離地球會有所不同,從近地點(大約 363,300 公里)到遠地點(大約 405,500 公里)。

近點月對地球上潮汐的幅度有影響,因為月亮距離地球越近,其引力就會越強。當月亮接近近地點時,潮汐會更大,反之亦然。

延伸閲讀…

月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月相變化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