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查詢】地名由此來!全新「地名由來查詢系統」上線

【地名由來查詢】地名由此來!全新「地名由來查詢系統」上線

地名的時空意涵

地有地名,人有人名,地名與人們的情感緊密相連,能反映出在地理空間上的認同與定位,同時展現獨特的地文風情和文化風貌。

地名由來查詢 Play

台灣地名的演變與豐富內涵,見證著歷史和文化的交融與變遷,從遠古至今,每一處地名都烙印著先民生活的足跡、社會互動和歷史文化。地名猶如一幅活的歷史拼圖,拼湊著台灣的地理、人文、歷史和族羣發展的豐富畫卷。

地名不僅是地圖上靜態的符號,更能反映出地表的實景特徵。以新竹縣的「窩」字地名為例,透過Google Earth工具的3D地形展示,可以清楚看到「窩」字地名的分佈位置,恰恰位於畚箕狀的山谷地形之中,呈現人與環境互動的密切關係。

地名由來查詢

地名也藴含著族羣文化的印記。在台灣許多地名中,「屋」和「厝」常作為聚落名稱,其中「屋」字是客家文化中常見的用語,「厝」則是閩南文化中的常用詞。不同族羣根據宗族、地理位置等因素為聚落命名,形成多元而獨具特色的地名文化。

統計資料分析揭露了台灣地名的語言特徵。「仔」字作為語助詞,在地名中出現頻率最高,彰顯其作為附加詞在命名中的普遍使用。「寮」和「厝」的排名緊隨其後,反映出農業社會聚落的構成特點。「社」、「莊」等字眼也頻繁出現在地名中,代表聚落型態的豐富多樣。

此外,地名中也包含地形特徵和土地利用類型。例如「坑」、「埔」等字眼反映出地表的起伏和土地用途。通過詞頻分析,可發現「竹圍仔」為最常見的地名,而相關名稱(如「大竹圍」、「竹圍」、「竹圍子」)的總數量更是驚人。這些數據不僅提供地名分佈的統計資訊,更揭示出台灣地名文化的深厚積累。

地名,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湧現、傳承和變遷,承載著人們的記憶和情感,是探究台灣地理、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載體。透過地名的時空解讀,我們不僅能夠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去和現在,更能體悟人與環境之間共生共存的深遠聯繫。

地名由來查詢

地名由來查詢是許多人感興趣的課題,透過查詢地名由來,我們可以瞭解當地歷史、文化甚至是自然環境等各種知識。地名由來查詢的方式有很多,本文將介紹以下幾個常見管道:

地名由來網站

網站名稱 網址
台灣地名資訊服務網 https://地名.moi.gov.tw/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https://geodata.iis.sinica.edu.tw/
Google 地圖 https://www.google.com.tw/maps

這些網站提供豐富的地名由來資料庫,使用者可以透過輸入地名或點選地圖查詢相關資訊。

地方誌

地方誌是記載地方歷史、地理、文化等資料的書籍,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編纂。地方誌中往往會收錄地名由來,使用者可以前往當地圖書館或博物館查詢。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對於特定地名由來的研究較為深入,可以提供更詳盡的考察結果。使用者可以透過學術期刊或資料庫搜尋相關論文。

民間傳説

有些地名的由來與民間傳説息息相關,使用者可以透過詢問當地耆老或查閲地方文獻瞭解這些傳説。

注意事項

地名由來查詢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延伸閲讀…

台灣舊地名查詢系統

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 –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

  • 地名常有變遷:地名隨著時間變遷而出現演變,查詢時應注意不同時期的稱呼。
  • 不同來源的資料可能會有差異:對於同一個地名的由來,不同來源的資料可能會有不同的説法,使用者應交叉比對多方資訊。
  • 傳説不一定是真實的:民間傳説雖然生動有趣,但未必符合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