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辰制:古人計時之法則
時辰,古代計時單位,乃將一晝夜依地支順次劃分為十二時段,每段稱為「時辰」,相當於現今兩個小時。
十二時辰


| 時辰 | 時間 |
|—|—|—|
| 子 | 23:00-01:00 | 夜半 | 夜深人靜 |
| 醜 | 01:00-03:00 | 雞鳴 | 羣雞報曉 |
| 寅 | 03:00-05:00 | 平旦、昧旦 | 天色微明 |
| 卯 | 05:00-07:00 | 日出 | 旭日東昇 |
| 辰 | 07:00-09:00 | 晨食 | 早餐時刻 |
| 巳 | 09:00-11:00 | 隅中、日禺 | 日臨中天 |
| 午 | 11:00-13:00 | 日中、中午 | 太陽當頂 |
| 未 | 13:00-15:00 | 日昳、日偏 | 日漸西斜 |
| 申 | 15:00-17:00 | 晡時 | 黃昏將至 |
| 酉 | 17:00-19:00 | 日入 | 太陽落山 |
| 戌 | 19:00-21:00 | 黃昏 | 天色昏暗 |
| 亥 | 21:00-23:00 | 人定 | 夜幕降臨 |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
時辰制起源於先秦時代,但具體時間尚不明確,有西周、戰國、秦漢等説法。
雞鳴時辰
根據古籍記載,雞鳴時辰為醜時(01:00-03:00)。古時雞鳴報曉,民間流傳的「聞雞起舞」故事中的舞起舞,應理解為醜時。寅時雞叫,天色已亮,並無發奮的意義。
定時鳴叫
雞每天定時鳴叫的原因複雜。可能是遺傳了野雞的求偶覓食習慣,但也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日照時間、食物來源等。
十二生辰的定名
漢代十二生辰的名稱與十二時辰相對應:
時辰 | 生肖 |
---|---|
子 | 鼠 |
醜 | 牛 |
寅 | 虎 |
卯 | 兔 |
辰 | 龍 |
巳 | 蛇 |
午 | 馬 |
未 | 羊 |
申 | 猴 |
酉 | 雞 |
戌 | 狗 |
亥 | 豬 |
古人作息
古人作息與農業息息相關。天亮下田勞作,晨時回家進食。官員上早朝也很早。夜間活動受限,多有早睡以節省燈火之舉。
雞鳴時間:日出的第一道聲音
雞鳴時間,又稱「雞叫時間」或「破曉」,是指黎明時分,公雞開始啼叫的時間。雞鳴的時間因季節、地理位置和雞的品種而異,但通常發生在日出前的 30 至 90 分鐘。
影響雞鳴時間的因素
因素 | 影響 |
---|---|
季節 | 白天的長短會影響雞鳴時間,夏季較短,雞鳴時間較早;冬季較長,雞鳴時間較晚。 |
地理位置 | 緯度較高的地區,日照時間較短,雞鳴時間也較早;緯度較低的地區,日照時間較長,雞鳴時間也較晚。 |
品種 | 不同的雞品種有不同的生理時鐘,因此鳴叫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
雞鳴時間與人類文化
在許多文化中,雞鳴時間都被視為新一天開始的象徵。以下是雞鳴時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
- 古代中國:《詩經》中提到「雞鳴不已」形容天亮前的勤奮勞作,也用「晨雞喚日」來比喻催促人早起。
- 日本:在日本傳統文化中,雞的神龕被認為是「時鐘之神」,負責守護時辰,雞鳴聲具有報曉的作用。
- 西方文化:基督教傳統中,公雞的啼叫被認為可以驅邪,因此許多教堂的屋頂上都有公雞的裝飾。
- 農耕文化:在農耕社會中,雞鳴時間是農夫們起牀下田工作的信號,也代表了新一天農事的開始。
雞鳴時間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雞鳴時間不隻影響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其他動物的行為:
- 鳥類:許多鳥類會在雞鳴聲後開始覓食或鳴叫,雞鳴聲可能對鳥類活動的同步化有影響。
- 哺乳動物:一些捕食動物會利用雞鳴時間開始獵食活動,因為公雞啼叫會吸引其他動物,間接為捕食者創造機會。
- 昆蟲:某些昆蟲的活動與雞鳴時間有關,例如某些蚊子的活動高峯在雞鳴聲前後。
雞鳴時間與人類健康
近年的研究發現,雞鳴時間可能與人類的睡眠品質有關:
延伸閲讀…
「聞雞起舞」 「雞鳴」時份有幾早?
搜索結果_雞鳴是幾點
- 早期雞鳴:在雞鳴時間較早的地區,人們往往睡得更早,睡眠品質也較好。
- 較晚雞鳴:在雞鳴時間較晚的地區,人們通常睡得較晚,睡眠時間較短,睡眠品質較差。
總的來説,雞鳴時間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它不僅反映了日出的時刻,也影響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文化、行為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