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健康的指標,瞭解你的便便
便便的顏色和形狀
- 正常便便:黃褐色,成形軟便,主要成分為食物殘渣、細菌和黏液。
- 第一型(硬塊狀):麻花狀,表面凹凸,常見於便秘患者。
- 第二型(麻花狀):麻花狀,表面有裂痕。
- 第三型(香腸狀):香腸狀,表面有裂痕。
- 第四型(香蕉狀):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
- 第五型(軟塊狀):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 第六型(軟稠狀):水狀,無固體塊。
- 第七型(液態狀):水狀,無固體塊,常見於腹瀉患者。
便便的顏色
- 黃褐色:膽汁中的膽紅素導致。
- 綠色:食用過多綠色蔬菜。
- 紅色:食用火龍果、紅菜根或大量攝入紅肉、動物內臟。
- 黑色:消化道出血,血紅素與硫化物反應生成硫化鐵。
- 灰白色:膽汁無法排入腸道,如膽管結石、膽管腫瘤。
- 黃色:腸道細菌感染。
異常便便


- 鮮紅色:內痔、肛裂、直腸息肉等出血。
- 呈球狀:便秘。
- 糊狀:腹瀉。
- 水狀:腹瀉。
- 伴有腹瀉、裏急後重:腸道細菌感染。
排便頻率
成年人每日排便1~3次。
排便困難
肛門外括約肌疲勞,超過55秒後,糞便會不受控制地排出。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根據便便在腸道待的時間長短,將便便分為七類。
裏急後重
感覺急需大便但無法順利排出,原因可能是腹瀉或肛門外括約肌疲勞。
拉大便:腸道健康指南
拉大便,又稱排便,是身體排除廢物的一種自然過程。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至關重要,有助於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
排便類型
排便的類型因人而異,但可分為以下幾種:
類型 | 特徵 |
---|---|
正常排便 | 棕色或黃色,軟質,易於排出 |
腹瀉 | 稀薄、水狀,頻繁排出 |
便秘 | 硬質、乾燥,不易排出 |
黏液便 | 帶有黏液,可能伴有腹痛 |
血便 | 含有血液,可能表明腸道問題 |
規律排便的重要性
規律的排便習慣有助於:
- 預防便秘和腹瀉
- 減少腸道不適(如腹脹、氣體)
- 改善新陳代謝
- 維持腸道菌叢平衡
影響排便的因素
- 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物)促進排便。
- 運動:定期運動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
- 水分:充足的飲水有助於軟化大便,促進排便。
- 壓力:壓力會導致便秘或腹瀉。
- 藥物:某些藥物(如止痛藥)會影響排便習慣。
排便困難
排便困難可能是多種疾病的徵兆,包括:
- 便秘
- 腸易激綜合徵
- 痔瘡
- 肛裂
如果您遇到排便困難,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改善排便習慣
您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改善您的排便習慣:
拉大便是腸道健康和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瞭解排便類型、重要性、影響因素和改善策略,您可以維持規律的排便習慣,並享受更好的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