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公園水池邊看到一隻烏龜鱉,突然想到台灣人常常把龜跟鱉搞混,其實牠們雖然長得像,但可是完全不一樣的生物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容易被誤會的水中鄰居,順便分享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先來個簡單的比較表,讓大家一眼就看出龜跟鱉的差別:
特徵 | 龜 | 鱉 |
---|---|---|
殼 | 硬殼有紋路 | 軟殼無明顯紋路 |
頭部 | 不能完全縮進殼內 | 能完全縮進殼內 |
鼻子 | 普通鼻孔 | 管狀鼻孔像豬鼻 |
性格 | 溫和 | 較兇猛會咬人 |
棲息地 | 淡水/陸地 | 主要生活在淡水 |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台灣那句經典俗諺「龜笑鱉無尾」,其實就是在講龜和鱉互相嘲笑對方的短處。龜雖然有尾巴但皮膚粗糙,鱉皮膚光滑卻沒有明顯的尾巴,這句俗語用來比喻人只會挑剔別人缺點卻看不到自己問題。老一輩的台灣人還常說「掠龜走鱉」,意思是顧此失彼,就像想抓龜卻讓鱉跑掉一樣,做事要懂得取捨。
在台灣的傳統市場裡,鱉常常被當成滋補食材,特別是燉鱉湯在冬天特別受歡迎。不過要提醒大家,現在很多鱉都是養殖的,野生的中華鱉已經越來越少了。有些店家會把鱉叫做「甲魚」或「水魚」,聽起來比較文雅,其實都是同一種生物。而我們常說的「王八」其實也是指鱉,這個稱呼來自古代對鱉的俗稱,後來不知道怎麼就變成罵人的話了。
台灣人為什麼常把烏龜和鱉搞混?原來差在這裡!其實這跟我們日常用語習慣有很大關係。在台灣,很多人會把「烏龜」和「鱉」混為一談,甚至以為是同種生物的不同稱呼。但其實牠們從外型到習性都有明顯差異,只是因為台語發音相近(烏龜唸作「oo-ku」、鱉唸作「pih」),加上市場上常把鱉肉稱作「龜肉」,才會讓大家產生混淆。
先從外觀來看,烏龜的背甲比較圓潤光滑,而且頭部可以完全縮進殼內;鱉的背甲則偏扁平,邊緣有肉質軟邊,頭部是尖的且無法完全縮回。再來是棲息環境,烏龜多半生活在淡水或陸地,像是公園池塘常見的斑龜;鱉則偏好靜水域,像是稻田或沼澤,台灣原生種的柴棺鱉就是典型例子。
特徵 | 烏龜 | 鱉 |
---|---|---|
背甲形狀 | 圓拱形、光滑 | 扁平、邊緣有軟膜 |
頭部 | 可完全縮入殼內 | 尖長、無法完全縮回 |
棲息地 | 淡水/陸地 | 靜水域 |
常見種類 | 斑龜、巴西龜 | 中華鱉、柴棺鱉 |
另外在飲食文化上也有差異,老一輩台灣人會用鱉來燉補湯,但幾乎不會吃烏龜。鱉肉在傳統市場被稱作「龜肉」的習慣,可能源自早年攤販為了讓顧客更容易接受。這種稱呼方式代代相傳,就讓更多人搞不清楚兩者的區別。其實只要記住,會出現在藥膳裡的通常是鱉,而公園池塘裡悠游的才是烏龜喔!
新手養寵必看:烏龜和鱉的飼養方式哪裡不一樣?
最近發現好多朋友開始養烏龜或鱉當寵物,但其實這兩種生物雖然長得像,飼養方式可是差很大耶!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小知識,讓新手飼主們可以少走點冤枉路~
首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生活環境啦!烏龜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陸地上,只有喝水或偶爾泡水才會靠近水域;但鱉就完全相反,牠們超愛待在水裡,只有曬太陽或產卵時才會上岸。所以準備飼養箱的時候,烏龜的陸地區要佔至少70%,鱉的話水域要佔80%以上才夠喔!
再來就是食物部分,雖然兩種都是雜食性,但還是有細微差異。烏龜比較愛吃植物性食物,像蔬菜、水果都可以;鱉則是偏愛肉食,特別是小魚、蝦子這類的活餌。不過記得都要定期補充鈣質,不然殼會長不好~
比較項目 | 烏龜 | 鱉 |
---|---|---|
生活環境 | 70%陸地+30%水域 | 20%陸地+80%水域 |
主要食物 | 植物性為主 | 動物性為主 |
曬太陽需求 | 每天2-3小時 | 每天1-2小時 |
水溫要求 | 24-28°C | 26-30°C |
換水頻率 | 每週1-2次 | 每2-3天1次 |
最後提醒一下,鱉的攻擊性比烏龜強很多喔!特別是成年的鱉,咬合力道超驚人,餵食的時候千萬要小心。而且鱉的指甲比較尖銳,清理飼養箱時最好戴個手套比較安全。兩種動物的壽命都很長,養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能不能照顧牠們十幾年甚至更久~
龜鱉傻傻分不清?教你3秒辨識的小技巧!每次去水族館或是在池塘邊看到這些慢吞吞的小傢伙,總會有人問:「這隻是龜還是鱉啊?」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特徵,真的超簡單就能分辨出來啦!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常用的辨識方法,讓你下次看到馬上就能脫口而出~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看「殼」的質感!龜的背甲比較硬而且有明顯的紋路,摸起來像是一塊塊拼起來的;而鱉的殼就比較軟軟的,表面光滑還有點皮革感。再來可以觀察牠們的「鼻子」,龜的鼻子比較短圓,鱉的鼻子則是長長的像吸管一樣伸出來,這個特徵在水裡特別明顯喔!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快速對照表:
特徵 | 龜 | 鱉 |
---|---|---|
背甲質感 | 堅硬有明顯紋路 | 柔軟光滑像皮革 |
鼻子形狀 | 短圓 | 長管狀 |
會不會咬人 | 通常溫和 | 比較兇會咬人 |
常見地點 | 陸地、淡水 | 淡水、偶爾上岸 |
另外還有一個小秘訣是看牠們的「腳」!龜的腳趾間有蹼但指甲很明顯,適合在陸地爬行;鱉的腳蹼更大片像划槳一樣,游泳超厲害。最後提醒大家,如果在野外遇到,記得保持距離觀察就好,特別是鱉的咬合力超強,被咬到可是會痛到哭出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