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台灣家族企業真實案例 | 窮不過五服是真的嗎?專家解密 | 為什麼有錢人小孩容易敗家?

老一輩常說「富不過三代 窮不過五服」,這句話真的道盡了台灣社會的現實面。你看那些曾經風光的大家族,到了第三代常常就開始走下坡;而原本窮到快被鬼抓走的家庭,五代之後反而可能翻身。這不是什麼迷信,而是有實際案例可以佐證的。

先說說富不過三代這件事。很多台灣企業第一代創業時胼手胝足,第二代接班還能守成,但到了第三代就開始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少爺小姐們,根本不知道賺錢有多辛苦。我認識一個做紡織起家的家族,第三代接手後整天只想著玩跑車、開趴,最後把爺爺留下的家產敗光光。

世代 特徵 常見問題
第一代 白手起家 過度節儉
第二代 守成有餘 創新不足
第三代 養尊處優 揮霍無度

至於窮不過五服,其實就是台灣人常說的「歹竹出好筍」。我有個朋友阿明,他家從曾祖父那代就是佃農,窮到連學費都繳不起。但到了他這一代,靠著苦讀考上醫學院,現在在台北開診所,整個家族命運都改變了。這種例子在台灣真的不少見,特別是現在教育普及,窮人家的小孩只要肯努力,翻身機會比以前大很多。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現在台灣年輕人的處境。很多人家裡可能不算大富大貴,但至少衣食無缺。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反而容易失去拚搏的動力。我有個學生家裡開工廠,他爸一直希望他接班,但他寧願去當YouTuber拍開箱影片。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或許就是新時代的「富不過三代」現象吧。

富不過三代 窮不過五服

為什麼台灣家族企業常説『富不過三代』?這5個原因告訴你,其實背後藏著許多台灣中小企業主不敢說出口的痛。在台灣街頭巷尾,常常聽到某某知名老店第三代接手後就倒閉的故事,這些案例看似個別事件,其實都有共同脈絡可循。

首先,接班斷層是最常見的問題。很多創辦人打拼一輩子,卻沒好好培養下一代接班,等到要交棒時才發現子女根本不想接,或是能力不足。像台中一家60年糕餅店,第二代三個兒子都跑去科技業上班,最後只好忍痛收掉祖傳店面。再來是經營模式僵化,老一輩總覺得「以前這樣做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拒絕轉型升級,等到客戶都被新式店家搶走才後悔莫及。

排名 主要原因 具體表現案例
1 接班意願低落 子女選擇自行創業或進入其他產業
2 傳統經營思維固化 拒絕數位轉型、堅持手工簿記
3 家族內鬥消耗 兄弟爭產、親戚插手經營決策
4 市場環境劇變 電商衝擊、消費習慣改變
5 財務管理鬆散 公私帳混用、缺乏專業財務規劃

第三個關鍵是家族內耗,這在台灣特別明顯。台南有間紡織廠,老董事長過世後,三個女兒為了誰當家吵到對簿公堂,工廠整整停擺兩年。還有市場變化太快,以前做外銷代工很好賺,現在年輕人更重視品牌和設計,但很多傳產老闆還停留在「有訂單就好」的思維。最後是財務觀念落伍,把公司當自家金庫,要買房買車就直接從公司帳戶提錢,完全沒在做稅務規劃。

這些問題在台灣中小企業特別常見,很多老闆不是不知道,只是礙於面子或傳統觀念,不願意正視。像桃園有家機械廠,第二代留美回來想導入ERP系統,被老爸罵「浪費錢」,結果五年後因為庫存管理混亂丟掉大客戶。其實現在很多年輕接班人都很有想法,但老一輩不放權、不信任,反而加速企業衰退。

如何避免『富不過三代』魔咒?台灣企業家的3個傳承秘訣,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家族企業。在台灣,我們常看到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守成、第三代就開始走下坡的案例,但其實有些企業家族成功打破這個魔咒,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在地企業家親身實踐的有效方法。

首先,提早培養接班人的實戰經驗很重要。很多老闆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但真正成功的傳承都是讓二代從基層做起。像是台南某傳產家族就規定,接班人必須先到工廠輪三班、跑業務,完全不能靠爸媽的光環。這樣磨練出來的孩子,才會真正了解企業運作的細節,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

其次,建立專業的家族治理機制是關鍵。台灣企業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家務和公事混在一起,導致經營權和所有權糾纏不清。聰明的做法是像下面這個表格列出的,把家族會議、董事會、經營團隊的權責分清楚:

組織層級 主要功能 參與成員
家族會議 決定家族價值觀、長期方向 全體家族成員
董事會 監督公司策略、重大決策 專業董事+家族代表
經營團隊 日常營運管理 專業經理人

最後一點是保持企業的創新動能。很多家族企業傳到第二代就開始吃老本,但市場變化這麼快,不創新等於等死。台中有一家60年的食品廠,第三代接班後大膽引進數位行銷,還開發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產品,讓老品牌重新活起來。傳承不是複製貼上,而是要讓企業跟著時代一起進步。

富不過三代 窮不過五服

「『窮不過五服』是真的嗎?從台灣社會看家族翻身關鍵」這個說法在台灣民間流傳已久,意思是貧窮不會超過五代人。但現實中,真的這麼容易就能翻身嗎?讓我們從台灣社會的實際狀況來聊聊,一個家族要突破階級限制到底需要哪些關鍵因素。

在台灣,許多老一輩的人常說「三代才能養出一個貴族」,但現在社會變遷快速,翻身機會看似變多,門檻卻也越來越高。觀察那些成功翻身的家庭,通常都具備幾個共同特徵:首先是教育投資,再來是產業選擇,最後是人脈累積。這三項缺一不可,而且需要一代一代接力才能見效。

翻身關鍵因素 具體做法 所需時間
教育投資 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培養專業技能 20-30年
產業選擇 抓住時代趨勢產業(如科技、金融) 10-15年
人脈累積 透過社團、職場建立有價值的人際網絡 5-10年

台灣社會這幾十年的變化就是最好的例子。早期靠加工出口業起家的家庭,現在第三代可能已經在科技業或金融業站穩腳步。但要注意的是,翻身不是自動發生的,每一代人都要有意識地累積資本(不只是金錢,還包括知識和社會資本)。現在很多年輕人抱怨買不起房,其實就是上一代人沒有做好財富累積的功課。

從台灣的經驗來看,與其說「窮不過五服」,不如說「翻身需要三代」。第一代辛苦打拼存下基礎,第二代接受教育進入專業領域,第三代才有機會真正實現階級躍升。這個過程中最怕的就是中間任何一代「斷鏈」,比如第二代不願意繼續投資教育,或是第三代揮霍家產。所以說家族翻身真的是一場接力賽,不是短跑衝刺就能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