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
天干地支是五行的延伸,因此五行是一切五種的最核心,十二地支五行屬性同樣分為五行和陰陽之分。
地支十二個符號也分為陰支與陽支兩大類: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此以奇偶分陰陽。
寅、卯、辰、巳、午、未為陽,申、酉、戌、亥、子、醜為陰。此以四季分陰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因此有了十二地支五行屬性特徵。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髕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髕演於下。
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萬物舒伸而出。
已: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
未:昧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1、十二支與五行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五行屬性: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丑未屬土。
(1)寅、卯月為春季的正、二月,正是東方風木之氣當令之時,故寅、卯在五行同屬木。
(2)巳、午月為夏季四、五月,正當南方火熱之氣當令,故巳、午在五行同屬火。
(3)申、酉月為秋季的七八月,正是西方燥金之氣當令,故申、酉在五行同屬金。
(4)亥、子月為冬季的十、十一月,正當北方寒水之氣當令,故亥、子在五行同屬水。
(5)辰、未、戌、醜分居春夏秋冬四個季月,都是中央濕土之氣寄於四時月份,故辰、未、戌、醜五行同屬土。具體講,即在春三月(辰)夏六月(未)秋九月(戌)冬十二月(醜)的四個月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節氣前的十八天,都是中央土寄王之時。十二地支五行屬性是地支的本氣為主。
2、十二支藏幹
子:癸;
醜:已癸辛;
寅:甲丙戊;
卯:乙;
辰:戊乙癸;
巳:丙戊庚;
午:丁已;
未:已丁乙;
申:庚壬戊;
酉:辛;
每個地支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十二地支各有各的五行屬性,在我國古代的時間記錄方法跟現代相比是非常的不一樣的,其中十二地支就是古人用來記錄時間的符號,不過沒那麼簡單,你想了解自己的地支五行嗎?
本期教大家學習十二地支五行相關知識解說。
十二地支配屬五行與天干有類似意義。
1、寅、卯月為春季的正、二月,正是東方風木之氣當令之時,故寅、卯在五行同屬木。
2、巳、午月為夏季四、五月,正當南方火熱之氣當令,故巳、午在五行同屬火。
3、申、酉月為秋季的七八月,正是西方燥金之氣當令,故申、酉在五行同屬金。
4、亥、子月為冬季的十、十一月,正當北方寒水之氣當令,故亥、子在五行同屬水。
5、辰、未、戌、醜分居春夏秋冬四個季月,都是中央濕土之氣寄於四時月份,故辰、未、戌、醜五行同屬土。具體講,即在春三月(辰)夏六月(未)秋九月(戌)冬十二月(醜)的四個月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節氣前的十八天,都是中央土寄王之時。
6、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丑未屬土。
十二地支就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又稱十二支。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現在的23~1時,丑時為1~3時,等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
地支與十天干順序相配,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日、紀年。
1、子、寅、辰、午、申、戌為陽,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此以奇偶分陰陽。
2、寅、卯、辰、巳、午、未為陽,申、酉、戌、亥、子、醜為陰。此以四季分陰陽,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寅卯東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陽見於寅,壯于卯,衰於辰。寅卯辰屬木,司春,為東方。
太陽見於巳,壯于午,衰於未。巳午未屬火,司夏,為南方。
少陰見於申,壯于酉,衰於戌。申酉戌屬金,司秋,為西方。
太陰見於亥,壯于子,衰於醜。亥子丑屬水,司冬,為北方。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