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談到風水要素,會提到地理四科,即龍、穴、砂、水。有人加入,成為五套學問。這套理論歷史,石器時代開始發展起來。是當中龍脈學說,其是中國地形學,只是賦予了形而上吉兇意義而已,山海時代形成一套系統。
這套學說能地判斷一地風水,一個區域內風水吉兇。但要用來評論一個國家風水,有不夠之處,或有部份要點人了。
一國要,要看土地面積大小。國家主要是人類聚居之處,所以屬於陽宅,陽宅首要重視者地基。陰宅,陽宅地基要足夠大,這樣氣場夠。 《天元五歌》有云,陽宅「但比陰,不爭喜粗雄」。說陽人居住地方,包括國,應建土地上,收納大山大水氣場。廖金精《俯察本源歌》雲﹕「建藩山水聚,中聚為城市」,認為有大山大水交合,才能產生出生氣而成為風水寶地。
春秋時代《管子》說,建立國都要點是﹕「凡立國,非於大山之下,於廣川之上」。重點「大山」和「廣川」兩個概念,即附近山和水面積要足夠大,不能過狹小。可以推想得到,若一個國家面積細小,地形,有那麼多大山大水呢?
國家面積足夠大,其國民會,底蘊,總體實力會,有潛力。但其國民缺乏靈活性,不論吉,會有特性。即衰敗時可能要花時間,而且要谷底徘徊。而發展時期,所花時間會多。,於底蘊,國家發展起來,會全面,而且足以威震四方,改變國際格局。
至於面積,地形狹長國家,其國民會,底蘊。但會,善於應變。這些國家總體實力,它們崛起時會和,但會範疇揚威。而國運衰落,其速度會,而且興起。古人說「其興勃焉,其亡焉」,此之謂。
面積要夠大,要看其國土處位置。身處整個區域邊陲地區,國運會和。而區域中心地帶,四戰地。 《管子》說國土四方受敵國家叫做衢國,情況危險,這種國家國運。
造成這個局面,既是趨勢,是各國君主刻意經營結果。例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稱霸北方,楚國吳起改革後雄據南方,秦國採用謀士余策略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大國,這些大國有意地成為自己一方唯一超級大國,從而減少邊境受襲機會。例如秦國只有一兩面邊境晉楚相接,而且有關隘可守,因而進可攻退可守。這些能稱霸國家處於整個國際體系邊陲地帶,而不是中央地帶。
歷史上有個現象,從夏朝起,歷代君王多選址如今西安、洛陽兩地,而且次數:
西安:西周、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歷十三朝。
洛陽:夏、商、西周、東週、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朝。
看到這裡會產生疑惑,秦都明明是鹹陽,夏都陽城(山西晉城)、陽翟(河南禹城),商都是亳(商丘)、殷(安陽),扯到西安、洛陽有牽強。
此話,各都城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國家情況遷移。如夏都斟鄩、商都西亳,如今洛陽偃師,尚有二里頭遺址證。如咸陽緊鄰西安,可納入西安範疇。
那麼西安洛陽兩地,有何獨特魅力和優勢,令歷代帝王神往?
古代科技發達,但於天地萬物是有研究,並發展為堪輿術,稱相地術、風水術。研究重點形勢、山川走向、地脈星相,認為人影響。
帝王們篤信風水說,誰不想住到於己於國吉祥之地呢?那麼於山川形勝、龍脈所在高度重視,之前會令風水高人掐算甄選。
然而風水龍脈說過於玄奧,雖是必不可少程序,但心理作用要於實用性。於國選址,帝王們多有層次考慮。
磨好容易一統天下,選個易守難攻之處是計,西安、洛陽理想。
西安位處關中平原中心,南部是縱橫千里秦嶺,北面是黃土高原,西面是太白山,東有華山、黃河。秦時能潼關函谷關拒山東六國,有安全感。西北地勢,西漢時匈奴據河套、虎視長安,但這只是某一時期情況,威脅來東部,關中平原東大門潼關擋住。
一提起洛陽,會想到一馬平川河南平原(華北平原),但位處豫西洛陽是個例外,地勢西高東低以山地丘陵主,北據黃河、東部南部嵩山環繞,西有崤山,需把守住險關隘口,洛陽是安全。
有意思是,洛陽西今三門峽,進入關中平原。故此歷史上是關中勢力洛陽形成威脅,一是秦國東出,是唐出關中圍困洛陽王世充。兩者犄角,洛陽於控制東部人口稠密平原,但前提是掌控著關中地區。
這一點毋庸置疑,不管哪個朝代需要徵兵籌糧、增強實力,因此國所在是人多糧多地。
西安坐擁關中平原,經濟上自成一體,如果得到南部成都盆地錦上添花。然而橫亙兩者之間秦嶺和大巴山脈逾越,三國時蜀國佔漢中,盡力氣未能進入關中一步。
西漢初劉邦曾考慮過洛陽,臣下勸阻:洛陽雖,但地不過數百里,且四面受敵,楚漢相爭是生民塗炭,時勢變國;關中地沃千里,需要提防東面諸侯,即使山東大亂能保一方安寧。關中,好比是扼住了天下嚥喉。
洛陽有其優勢,於掌控華北大平原,各代君主所重。
即使同一朝代,遷時有發生,其出發點各有不同。比如曹魏時曹丕將都城許昌遷洛陽:東漢末年大亂,洛陽夷平地無法作國。待曹丕時恢復元氣,況且魏代漢,選洛陽能體現其統及合法性。
那武周時期為何拋下長安,遷移神都洛陽呢?一是多年發展,長安無,關中產出供養;再者武則天雖取得政權,但長安是李唐勢力集中盤踞地,移往洛陽可以擺脫這些勢力威脅,利於鞏固統治。
於古時交通落後,國定於水陸交通、是國家中心位置,這樣四面八方能迅速控制,西安、洛陽符合條件。
國家遇到危難時,西安和洛陽可作為避險迴地,類似事件發生。犬戎攻入鎬京滅亡西周,周王室拖家帶口遷洛陽避風頭,關中賜秦國先祖,送了個空頭人情。
無論西安或是洛陽,帶天然優勢,獲得了興起於黃河流域華夏族群青睞。隨著形勢變化,宋起兩地歷史方告一段落。
長安現在西安,是歷史上第一座稱為”京”都城,是歷史上第一座意義上城市。周文王時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即源於此。
當今很多人買房時、裝修前、搬家前會找老師看看風水,但是什麼做這些事情之前要看看風水呢?風水是什麼東西呢?各位讀者分享風水是什麼之前,大家分享下中國風水起源歷史發展。
現有資料研究宏觀來講風水是起源於古人對天象星宿、地理山河仰觀俯察,層面看是起源於人類早期擇優地而居。
中國風水歷史發展脈絡可以概括分為幾個時期:起源於原始人類時期,原始思想積累於商周時期,理論和實踐思想奠定於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發展醞釀秦漢時期,傳播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理論盛行於隋唐五代時期,理論完備盛行於宋時期,低落髮展於元時期,鼎盛氾濫並存於明清時期,發展近代時期,重獲重視新生現代時期。
原始人類生存狩獵、捕魚和野採為生,原始人類選擇群聚地方是要具備生存基礎條件。後面人類遊獵轉為群居,他們水草而行,擇良地而棲。這原始人類風水利用雛形——擇優地而居。
商周時期,出現了龜卜來擇居,那時稱為卜宅或卜居。這些是有殷墟出土甲骨可以證明,甲骨中有卜宅相關記錄。重視都城選址及建設,這是關係到國勢盛衰第一等事。
延伸閱讀…
出名事件是商朝末期盤庚遷故事,身為商代第十九個帝王,商朝岌岌可危時,占卜將都城從今天山東曲阜附近遷到今天河南安陽附近。雖民聲怨憤,但是後來民怨無,後期商朝了幾百年。商周時期,選址建都擇居地實踐總結,有了一套思想指導和實踐方法,可以看作是風水原始思想積累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思想碰撞時代。這個時期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元氣諸說八卦學說十分盛行、蓬勃發展,那個社會風水概念得到世人重視,陰陽五行去解釋問題。風水擇址和建都方面應用深入,風水思想理論這個時代奠定了一個基礎。
秦漢時期差不多形成了地脈觀念,上君王下黎民重視墳墓修建,開始形成墳墓會後人前途有影響認知。於此同時認識到住宅人發展有影響,這個時期出現了墳墓和住宅有關書籍,例如《移遷法》、《圖宅術》、《堪輿金匱》、《宮宅地形》。
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認識應用,形成對天地宇宙整體認識框架,可以說是風水俱備了早期完備理論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風水理論完善且傳播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管輅和郭璞這樣風水宗師。 “風水”這一概念形成於這個時代。晉代郭璞首次自己所著《葬書》中第一次提出了“風水”一詞。 《葬書》這樣描述風水:“氣,乘風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
郭璞《葬書》是風水這個時代發展里程碑,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歷史上一個里程碑,是後人學習陰宅書。
魏晉南北朝基礎之上,隋唐五代風水術盛行蔓延。郭璞《葬書》這個時代作為一種理論應用,羅盤地使用。楊筠松撰寫《青囊奧語》後,其學說唐代成為了一種獨立學理,有了淵源和體系,出現了流派。典型是巒頭派和理氣派。
這個時代風水大師和風水理論層出不窮,如楊筠松、張說、司馬頭陀一批大師。
到了五代十國,沿襲唐代帝皇風水觀,其各代皇帝是風水十分熱衷,加上佛學傳入,宿命輪迴思想引入,助推了風水學盛行。
七、理論完備大盛行於宋,低落於元時期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風水學發展巔峰時期,這個時期風水理論可以稱是完備了。從官宦人家到平民百姓,家家戶戶在生活中會使用到風水知識。而且,這個時期盛出名師和經典著作,且當時社會上風水大師開始受到大家追捧。名師如相地賴文俊、傅伯通、蔡元定。經典著作如《理氣穴法》、《天星篇》。
元代是整個士大夫文化式微時期,不用說是風水文化了,此多做贅述。
晉代郭璞《葬書》說:“葬者,乘生氣。”“《經》曰,氣乘風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
風水家們認為,宅地或祖宗墓地吉凶,某種程度上可以導致住家或葬者一家以及子孫禍福。
延伸閱讀…
這一認識出發,風水家們反過頭來可仔細觀察人家住宅或墓地周圍環境,來推知住家或葬者一家吉凶,這是風水術引發出來相宅和相墓之法了。
所以如果廣義說,風水術指導人們怎樣尋找生氣結聚宅地、墓地之外,理應相宅、相墓法,囊括進來。
於懂得了怎麼樣環境是屬於風水寶地原則,相宅、相墓吉凶迎刃而解,所以體現風水術中,尋找生氣結聚最佳環境第一要義。
傳說中,有“禹始肇風水地理,公劉相陰陽,周公置二十四局,漢王況制五宅姓,管輅制格盤擇葬地”說法。考實際,戰國末年齊、燕一派方術中,萌生了風水術芽苞。 《水註·易水》曾載燕宮遺地說:“一水經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夾塘,邃岸高深。
左右百步,有二釣台,參差交峙,迢遞相望,佳觀矣。 ”可見擇地築宮,配合山水建築美學,戰國燕國地取得了成就。
然而,風水術正式興起,並社會上流行開來,是兩漢時。
東漢後,風水術社會上流行,所以風水家稱為堪輿家。關於兩家合併以前著作,形法家有《宮宅地形》二十卷,堪輿家有《堪輿金匱》十四卷。直到後來,清代錢大昕《恆言錄》卷六認為:“古堪輿家選擇家,近世乃以宅相圖墓者之。”
說穿了,風水術一門建築學上有關選擇土地生態環境,旁及方位,以及擇日學問。因為古人非但重視生前住屋,並且重視死後擇葬,所以總體,風水術標的離不開建築和築墓了。
人活著要住屋,這風水術中叫做陽宅。
《黃帝宅經·總論》說:“凡之陽宅,即有陽氣抱陰;陰宅,即有陰氣抱陽。陰陽宅者,即龍。”《水龍經·總論》說:“若祗取大盪,陽宅尚有歸收,陰墓乘。”文中所稱陽宅,生活中一天脫離不開住宅。
因為有著這種“宅者人之本,人宅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即門族”傳統說法,所以以來,人們於陽宅風水,給予了高度重視。
古人眼裡,這種陽宅風水是是,直接關係到“家代昌吉”或“門族”說法,並不是什麼聳聽危言。
文獻記載,三國時孫皓流徙丁奉一家。到了晉朝,丁家舊宅後住過有周額、蘇峻、衰真、司馬秀大戶人家,然而結果“凶敗”。此後,臧燾去住,“頻遇喪禍”,所以大家說這是“惡地”。當時有個名叫王僧綽人,平時“自居”,認為“宅無吉凶,請為第,始築,居而敗”。
為瞭望知人家宅第吉凶,《地境圖》“望百家宅法”說法,有。書說:“有赤氣者,家財。白氣入人家,有財保。黑氣有五,其伏宅中。青氣者,有銀,地寶。”
陽宅風水既然直接關聯到一戶一家“家代昌吉”或“門族”問題,那麼陰宅風水重要性怎樣呢?
所謂風水術中陰宅,指墳墓。 《禮·雜記上》說:“大夫卜宅葬日。”疏說:“宅葬地。”於住宅和葬地號稱宅,所以加以區別,人們葬地稱為陰宅。如《水滸傳》一百二十回說:“我若死於此地,堪為陰宅。”人死了要進墓,因為古人看重喪葬,故而他們心目裡,陰宅風水重要性非但絲減於陽宅,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時五行分類法,宅屋有木、火、土、金、水種種類型。
屋宇東方木位三間,或屋頂切一邊,並且披向前,或整個建築呈一字形聳或一字形橫排,屬“木形”。
這種木形宅,在建築上其屋脊聳,牆垣起伏,四簷拱照。朝向上坐北朝南,坐東朝西,或者坐東南朝西北。原因是這樣不僅人丁興旺,並且可有產。是坐西朝東、坐南朝北、坐西北朝東南、坐西南東北、坐東北朝西南。如果不避這些,風水家們認為要倒大霉。
宅屋建築中間正堂於左右建築地,或中間正堂於前後建築地,以及前屋簷有椽尖露像齒形,屬“火形”。此外,前屋而後尾,或屋邊傾斜好比拖尾樣,俗稱“火星拖尾”,屬“火形”。
朝向上,火形宅宜坐東北朝西南,或坐西北朝東南,這樣主人會發跡。坐西朝東、坐東朝西、坐北朝南,以及坐西北朝東南、坐東南朝西北,否則會橫遭災,種種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