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count>0 【一個繁體字怎麼寫的】一個人繁體字怎麼寫 |你繁體字怎麼寫 | - 港台免費五行分析網 【一個繁體字怎麼寫的】一個人繁體字怎麼寫 |你繁體字怎麼寫 | - 港台免費五行分析網

【一個繁體字怎麼寫的】一個人繁體字怎麼寫 |你繁體字怎麼寫 |

現在常用字字型始於西元2世紀,漢朝王次仲創立楷書時趨於,其中大部分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後歷史中很少發生改變,是漢朝中華民國中國通行字型,是現今台灣、香港、澳門標準字[4][5][6]。

漢字簡化運動後,「字」一詞於簡化漢字對應。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現代標準漢語),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宋元以來「通俗字」。中國正式國家體制推行字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字表》,公佈推行字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字緩行提案,《第一批字表》於是執行。[11][12]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佈《漢字簡化方案》,希望簡化漢字方式達成全國境內掃除文盲目標,是掃盲運動伊始。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註 2],簡化字形很多來草書楷化[註 3]或文獻中筆畫俗字[註 4]、異體字、古字、假借字[註 5],有當代人創造[註 6]。該方案簡化前漢字叫作「字」,並簡化後漢字叫作「簡化字」[註 7]。另外,省略部首並「規範漢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漢字稱為「傳承字」。此前,毛澤東其同學蔣竹如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一種文字形式。漢字,目前只作簡化改革,來總有一天要作改革[13]。」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並董必武、郭沫若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文字現代化基礎工具標準化[14][15],而於各地政府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正體字」與「字」常有着意涵。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説文》,編撰者是文字訓詁學者,並基於文字學原編定字樣作為字頭。明、清起匠體字印刷這種字樣,傳承現代金屬字模、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字形、傳承字形或傳統字形。

台灣沿用傳統漢字,同時稱字,其起始標準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甲表」)收錄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乙表」)所錄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稱「丙表」)所錄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稱「丁表」)收錄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現行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2004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組為當前中華民國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16][17][18][19]。
並公佈語説

其選字參考資料《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説文解字詁林》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現行字標準。字體選用,官方聲稱乃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古,或,符合六書原理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20][21],部分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裏」俗作「裡」,「眾」認為是俗寫而「眾」才是寫[22]。

香港及澳門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常用字字形表》標準,其他情況使用沒有硬性限制。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而言,傳承字形和儷式蒙納式字形活躍出現。港澳和台灣差異整體來説並不算多,像「攜」字。但有些字,如港澳「衞」和「着」[23],台灣雖然用過「着」[24],但現在教育部只用「衞」和「著」。

情況下,中國大陸簡化字和傳承字規範漢字。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社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體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規範字字、異體字照表》[25]收錄字宋體新字形,於傳統(宋體),港、澳、台使用字有些差異(例如香港、台灣「呂」,中國大陸「呂」)。另外,各地異體字認定並不相同,例如中國大陸,認為「強」是字,「強」是異體字,但港、澳、台恰好相反。

中國大陸,字和異體字、二簡字、錯別字、生造字規範漢字[2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三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條規定,公務、教學、出版物、公共服務行業中使用規範漢字;第十七條規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字、異體字:

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版出版印刷規範化需要,中國大陸於2021年10月1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了國家標準《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GB/Z 40637-2021)[30]。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31]

註:實際上,兩岸三地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是。

於台灣是使用中文地區中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指(正體)中文,意即絕大部分軟件國際中文版使用是台灣用語和翻譯,此等軟件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正體)中文社羣。於台灣和香港一些用語上,開放原始碼軟件,例如GNOME和KDE中文版分拆為「中文(台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使用於台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翻譯詞。現今,軟件中,中文分拆,例如蘋果公司iOS中文版拆分為「中文(台灣)」、「中文(香港)」、「中文(澳門)」和「中文」。

(正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使用Big5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中文標準交換碼」CNS 11643官方編碼,並普遍於台灣户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使用CCCII 編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GB 2312編碼擴展得到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訂GB 18030編碼中,採用字形和字形共存方式,佔編碼位置。近年來,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出現,得到了使用。香港所使用即為採用UnicodeUTF-8編碼,同時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粵語字,其政府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回顧漢字發展史,目前認可漢字源流是甲骨文,於當時創造文字多,同一個字表達多種意思[34],所謂「通叚字」。接着經歷了金文與甲骨文竝存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為了文字,然而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寫法[34],類似於今日異體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有自己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字形上存在着關聯性。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着手於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接近於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方正小篆,筆畫減少[35]。及至漢朝,文字進一步趨於方正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減少。後來,社會風氣嬗變,文學藝術發展,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形態開始趨於,其中出現了「異體字」,而武則天臨時期,創製了「天文字」,於是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36]。接着朝代當中,雖然使用趨於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用字標準不相同,且因為事物顯現,有字創造出來用於表示概念,漢字分化中增加文字數量,於是有了「本義」與「引申義」、「本字」與「後起字」概念了,如古籍中「於」與「於」[37]、「後」與「後」、「慧」與「惠」是通用,於歷代官方規範而選用字作為「正字」,而其它字形排它地視「異體字」;而引申義方面,「灋」、「從」(或作「𢓅」)[38]、「為」字有造字時本義「刑法」[39]、「二人相隨」[40]、「左邊有一隻手牽着右鼻大象」[41]以外,引申出了「方灋」、「參與」、「做」意思。字形上,造形,有「法」、「從」、「為」寫法,不過表達義項上有分工之用。

時空流轉,許多字本義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本義破譯。因為近代西學東,中國文化影響力式微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呼聲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時間,用字標準發生了變化。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着手於漢字簡化,其簡化依據是「六書」造字原則,其中有字是於近代用字而言古代「異體字」,如「韻」與「韻」、「沖」與「衝」、「廠」(另有字形「厰」)與「廠」[42]、「聖」與「聖」[43]、「畱」(另有後起字形「留」)與「畄」(二簡字)[44],這些字形收錄於《康熙字典》。另外許多部首草書演變而來,如「訁」、「車」、「釒」,另外有整個字草書變來字,如「應」、「與」、「發」。另外,有甲骨文演變而來字形,如「鳥」,而再有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達到簡化目的,如「採」本已有「手採摘樹上之果」意[45],因為「採」與「為」字部首「爪」,是象形字,已有「手採摘」含義,甲骨文及金文中不見手部,後世文字分化後,造出了有手部「採」,分工表達義項。其他類例子有「雲」、「氣」,這些字後世加上部件「雨」與「米」後分化出了其它字形意義。

雖然目前字是一些説規則去進行簡化,然而可否認是,台灣、香港及澳門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認識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為古今文字變化,有一些字脱離了原有造字原理)。文字歷史發展過程中,繁化簡化並存,但每個國家官方選字,或者該地區民眾約定俗成習慣別的地方,造成了字形。這正如中華文化多樣化,若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

中國大陸簡化字和簡化傳承字「規範漢字」[46],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字」是簡化字反義詞,「正體字」是異體字反義詞,體字標準是《簡化字總表》,如「護」是簡化字,「護」是「字」,而體字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47][48][49],如「堤」是字,「隄」是異體字[50]。《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該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為社會應用領域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香港和澳門稱傳統漢字「字」,但有人認為「字」「繁」含「」貶義,所以發起「字」改稱「正體字」運動,稱為「字申遺」(申遺:申請世界遺產)[51]。現時香港,稱作「字」、「正體字」人有,而且並會像台灣字形化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52];印刷時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儷式蒙納式字形。這些是香港人眼中「字」或「正體字」。

台灣官方文字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國字標準字體標準,稱為「國字」、「正體字」或「標準字」[53],並整理歷史文獻上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歸納統合異體字[16],用字和香港、澳門大致相同,但有例外(如「裡」和「裏」字、「線」和「綫」字)。俗字在台灣出現,例如「台」寫作「台」、「台灣」寫作「台灣」或「台灣」(後者接受,兩種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54],有些變體字方面,如「體」與「辭」,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55]。是台北市政府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作「台北市」而非「台北市」。[56]

3.動詞和補語之間,表示程度。如:吃了一個;看了一個夠;淋了一個透。

本文Word文檔可以從“金山文檔”下載,PDF文檔:PDF下載鏈接。需要登錄後下載。

  本文寫想學習字無方法朋友,希望能幫助大家地學會字。本文參照《簡化字總表》(內含1956公佈全部簡化字),儘量做到遺漏一個非類推簡化字。於類推簡化字,每一類列出其中幾個,其餘請讀者自行推導。像言字旁、食字旁這種類推簡化字,因眾所周知,且『言』和『食』本身沒有簡化,沒有列出。

  『===』之間羅列是字形、字源或簡化方式相關漢字,每個字後面有對應簡化字寫括號內,加括號沒有對應簡化字。羅列字形下面是字源講解,讀者如果只想學習字,可不去看字源,只看羅列字。本文後列出了漢字簡化導致合併字。

  本文於使用純文本不配圖,有些字形閲讀軟件下顯示效果或顯示不出,實在不便於講解字源,讀者可通過下列參考資源自行查閲。本文對字源講解多數是原封中摘抄。

  本文中列出字,我搞了個簡化方式整理——《一簡字簡化方式整理》。

是台灣教育部。有手機軟件,谷歌應用商店搜『國語辭典』,圖標為白底黑字寫着『辭典』應用,『國語工作室』開發。怎麼通過谷歌市場下載,我沒找到方法。

  【見】甲骨文上『目』下『卩』,突出人眼睛。『卩』是跪坐人形,左側『丨』是下垂而扶於膝上手臂,右側『』是彎腰屈膝身形。

  【艦】從『舟』,『監』聲。本義是戰船。只有艦『見』代『監』,不能類推。

  【頁】和【首】甲骨文均象人頭形,有大大的目,有有頭髮,有有身形。『首』字有髮無身,『頁』字有身無髮,用法,互為異體,本義是頭。『頁』與『首』本同音同義,東漢時『頁』變音yè,用作書頁頁,因此,一頁紙同一葉紙。

  【頭】頁,豆聲。有人説『豆』像人頭頸形。【豆】為古代食肉器象形,其字形和楷體變化。

  【願】從『頁』,『原』聲,表示心願。

  【顧】金文從『鳥』從『寡』,『寡』是聲符,可能鳥回頭張看表示回顧。竹簡『見』從『寡』聲,回顧『顧』本字。《説文》:『顧,還視。頁僱聲。』

  【兒】象囟門未閉小兒形,臼象囟門閉形。簡化字『兒』如出現古籍中,『人』異體。作姓時讀作ní,er這種發音好像是到了宋朝才出現。

  【齒】甲骨文象口中有上下兩排牙齒,後加止聲。

  【齣】『一齣戲』『齣』,傳統上寫作『齣』,可寫作『出』。『齣』原指傳奇中一個段落,和雜劇中『折』相近。

  【齧】是,【嚙】和【囓】是異體。簡化字『嚙』字而簡化。

  【車】甲金文象『車』形,唯字形多變,寫法,時或將車輪、輿、軸、軛、轅、衡全數畫出。本義是車輛。金文『車』豎起書寫,隸變後字形雖簡化,但繼承了金文豎起書寫習慣。

  【運】辵軍聲。甲骨文從『行』從『止』,表示走大道上。後『行』保留左半,成『彡』形,下加『止』成『辵』,隸變作『辶』。

  【辵】chuò,作偏旁時寫作【辶】。《説文》:『行乍止。彳從止。辵屬辵。』

  【輓】車免聲。(1)拉引。《左傳.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輓,或推之,無入,得乎?』(2)運轉、運輸。《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3)哀悼死人。如:『輓聯』、『輓辭』。(4)晚。通『晚』。《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此為,輓近世塗民耳目,幾無行矣。』『輓聯』『輓聯』。

  【東】和【束】甲骨文象兩頭扎繩中間鼓起袋子,本義綁縛,兩字實為同一字,甲金文時期借為『東方』『東』,『東夷』做『束夷』,後世兩字混用。

  【】象一個人馱著『東』西,表示,後來『人』形穿『東』而過,成了『』樣子。

  【種】chóng【種】傳統漢字中本有『種』這個字,主要用作姓氏,有意思。表示『種子』和『耕種』義時『種』字。

  【鍾】和【鐘】合併『鍾』,甲金文時期兩字通用,後世通用。『鍾』作器物名詞,例如:酒鍾(不是那種小酒盅);『鍾』表示聚集、專一等義,如:鍾情;鍾山是這個『鍾』;『鍾』是姓氏。『鐘』則表示樂器,例如:鐘鼓、鐘錶;鐘錶【錶】合併進『表』不太好,因為寫『表』不知是哪個『表』,寫『儀表』不知是『儀表』還是『儀錶』。

  【柬】從『束』兩點,是『燻』之省體,『燻』本象橐囊中盛載香草於火上燻炙形。金文用法有三:一,讀作『燻』(纁),表示紅色,師克盨:『虎冟(冪)柬(燻)裏』。二,用作地名。三,表示舒貌,令狐君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

  【練】從『糸』,『柬』聲。本義是生絲或織品煮熟,使潔白。

  【煉】從『火』,『柬』聲。本義是冶煉,指用加熱方法讓金石溶化,以使或。

  【鍊】簡化字中無此字,是『煉』和『鏈』常用異體。

  【闌】金文從『門』,『柬』聲,疑本義是門欄。

  【蘭】從『艸』,『闌』聲。本義是蘭草。

  『蘭』既作『蘭』簡化字,作部分『闌』為偏旁簡化字。繁體中無『蘭』字形,見替換成『闌』。

  【馬】甲骨文象馬形,金文開始初見現在形態。筆:寫左側豎、橫橫橫、中間豎、下面橫折彎鈎、四個點。

  【鳥】是側面看鳥形。筆:上面撇、左側豎、上面橫折、橫橫,一長橫、橫折彎鈎、四個點。

  【烏】字一橫,本義烏鴉,是象形字。

  【隹】zhuī,是側面鳥形,突出其翅膀羽毛,那四個橫其實翅膀和羽毛,『鳥』字形則突出其喙,畫出翅膀。甲金文時兩字通用,但指鳥,不知,但作為偏旁時通用。後『隹』多用作抽象概念字借字,比如:唯、雖、惟、維和誰,因此成了這些字聲符(『雖』蟲)。

  【隻】表示(右手)捕隹,是『獲』初文,後借用做量詞,表示單個,引申形單影隻的隻,表、獨之義。

  【雙】是手持二隹,本義一對。

  【進】甲骨文從『隹』從『止』,『隹』像短尾鳥,『止』象腳形,會鳥向前進之意。有人認為鳥不能退只能進,這是『隹』原因。

  【退】甲骨文從『皀』從『夊』(向下『止』(腳掌),表示離開),『皀』是食器,或『皀』而『酉』或『豆』,『酉』象酒樽形,『豆』是食器,會飲食完畢離開意,本義是退席。金文加從『彳』或『辵』形符,『彳』、『辵』有行走意,離開意思。

  【蒦】huò,《説文》:規蒦,商。持雈。一曰:視。一曰:蒦,度。【徐鍇曰:商度。雈,善度人禍福。】〔乙虢切〕彠,蒦或尋。尋,度。《楚詞》曰:求矩彠。此『蒦』『獲』聲旁,雖然隸變作草字頭,但並不是草字頭(後面會提到『雈』即貓頭鷹),頂上是貓頭鷹眉毛。

  【護】《説文》:『救視。從言,蒦聲。』

  【穫】《説文》:『刈穀。禾,蒦聲。』因此,『收穫』『穫』是這個字;表示獲得義『獲』『獲』字。

  『蒦』是好多字聲符,簡化字裏保留了以其聲符好多字,比如:鑊、濩,不是常用字,只有我上面列舉『獲、穫、護』這三個常用字簡化。

  【雖】金文從『蟲』,『唯』聲,本義是象蜥蜴一種爬蟲類動物。《説文》:『雖,蜥蜴而大。蟲,唯聲。』後假借雖然『雖』。

  【雜】從『衣』,『集』聲,本義各種色彩組合、配合。《説文》:『五彩相會。衣,集聲。』此字異體作『襍』,『雜』這個字形中,衣被寫左上角,集被分開寫了。『雜』『襍』多見,正字。書法角度講,『雜』字勻稱,可能是這個字形多見原因。

  【集】從『木』從『隹』,或『鳥』,本作『雧』,象鳥於樹上聚集。後省作一『隹』『木』上。本義是聚集,引申為集合、集體。

  【魚】豎著魚形,頂上是嘴,中間是身子加魚鱗,下面是魚尾。

  【魯】甲金文「魯」從「口」從「魚」,「魚」是聲符,會魚兒味道意。本義是味道。一説「魯」本有意思,「口」可能象器皿形,器皿中盛有魚來示意(於省吾、沈培)。胡澱鹹、姚孝遂認為「口」只是分化符號,「魯」字「魚」加「口」形分化而來。後期金文「口」中加點,訛變為「甘」。於魚尾「口」,故小篆訛變為「魚」從「」。

  【貝】甲骨文象張開貝殼形,分開兩片貝殼合併,貝殼紋路變成了貝字裏面兩橫,下面兩點是原來貝殼分離形殘留。古人貝貨幣,故以其部件字多錢財有關。

  【賣】區分『買』而另造字,上面為『出』,隸變寫作『士』,『買』字頭上加個『出』賣,可能是表示買和賣是一入一出行為。

  【讀】【瀆】【竇】字『賣』聲符,這些字讀音相似,但和『賣』讀音,因為符在篆體中不是『賣』而是和其字形十分相近一個字,這個字我查不到字義和字理,隸變後作偏旁時寫作『賣』。簡化字『買賣』是草書楷化,簡化字中『買賣』換成『買賣』,基本對應字了。

  【賈】象盒中裝貝,會儲錢之義,因此商賈賈是這個字。『賈』是價錢『價』,價乃賈之分化字。字中有『價』這個字,表示派遣出去傳遞東西或傳達事情人,讀jiè。

  【壩】從『土』,『霸』聲。本義是攔截水流建築物。

  【垻】蜀人謂平川垻。平川,即地勢。見《玉篇.土部》。宋.黃庭堅〈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詩之一:「君家水茄銀色,勝垻裏彭亨」。(bèi)坡。見《類篇.土部》。

  「垻」本正字,《龍龕手鑑.土部》雲:「垻,嫁反。蜀人胃(謂)平川平垻。」《廣韻.去聲.禡韻》:「垻,蜀人謂平川垻。」《集韻》、《四聲篇海》、《字彙》。《正字通.土部》詳雲:「垻,必架切。音霸。障水堰。今謂堰埭曰垻。作壩。」然則,「垻」本正字,有「障水堰」、「平川」義。「壩」反是其俗字。然至後世,於「障水堰」一義,「壩」行而「垻」廢,反以「壩」,「垻」成異體。《重訂直音篇.土部》亦云:「壩:音霸。障水堰。垻:同上。」「壩」,「垻」異,矣。於今日教育部字表收錄情形。今即此,收「垻」為「壩」異體。另「垻」字於「蜀人謂平川垻」一義,獨立正字。《漢語大字典.土部》雲:「我國西南地區稱平地或平原為『垻』。」音ㄅㄚˋ(bà)。

  【寶】甲骨文作貝、玉屋裏形。貝、玉於商代作貸幣,置於屋內,表示貯藏財富,有藏寶意,或會、寶愛之意。《説文》:『寶,珍。宀王貝,缶聲。』

  【實】西周散氏盤銘文『實』字『宀』從『周』從『貝』,『周』為『琱』象形,指琱琢玉,會屋內貨貝、玉寶物意,本義是。小篆從『宀』從『貫』,『貫』是古錢幣單位,繩子穿起稱為一『貫』,意謂屋錢財。本義是、。引申充實。

  【門】是兩個門扇象形。注意此字筆順:左側、橫折豎、橫橫、豎、橫折豎鈎、橫橫。其實日字筆寫了兩個日字,只是左右兩豎延長。

  【間】和【閒】一個表示日光門縫中射入,一個表示月光門縫中射入,本義是門有間隙,引申空間上間隙,『閒』引申時間上空隙,表示有空閒。這兩字本同源,現在『間』主要於空間、時間,不產生歧義基礎上可用『閒』表示,主要是古人有混用現象。『閒』則主要於空閒,,不可用間代替。

  【閑】象門中有木,有人認為是遮攔意,金文中閑字表示間歇、休止。作為防範、防止、柵欄、木欄義時『閑』,表示閒,義時和『閒』通用,『閒』好像得多。『閑』通『嫻』。

  【開】閂廾,會雙手除去門閂意,本義開。廾(gǒng)是左右兩隻(手)象形,『』彎著寫『十』,兩個『十』左右並一起『廾』了。

  【闢】和『開』金文只差一個門閂形,『闢』沒有門閂那一橫。後來『闢』成了形聲字。簡化字『闢』併入『闢』。

  【闢】左側『屍』像個跪坐人形,下面『口』實際是個圈(有字無圈),右側『辛』是刑具(楷體中字形多刑具象形),本義可能是行刑或治理意思,例如,有大辟刑的説法。『闢』讀bì時有驅除,躲避意思,通『避』;讀pì時有(1)刑法;(2)地意思,通『僻』;(3)開拓,通『闢』;(4)比喻,通『譬』;(5)搥胸,通『擗』。

  我覺得表示『大辟刑』外,這個字其他意義是通假。現代漢語中只是在一些詞彙中保留了這個字通假用法,比如,『闢穀』即『避穀』,『辟邪』即『避邪』。因此,看字文章時注意這個字讀音,如『闢bì穀』(道家不吃東西修煉)、『闢bì劍譜』(好像好多人讀成pì)。要記『闢』不是開闢『闢』,連初文不是,不能看見讀『pì』,雖然『闢』,但那只是通假。

  【關】是個形聲加會意字,後面講。

  【闆】bǎn,這應該是個後起字,我查到字源,於『闆』,可作『闆』,可能傳統上『闆』屬於習慣寫法。我查到一個pàn讀音,是門中看義。

  【鬥】像兩人對立,手相搏,本義搏鬥。【鈎心鬥角】作勾心鬥角。原指宮室建築結構交錯和。後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建築諸角向心稱鈎心,諸角如戈稱為鬥角。

  【鬥】用來舀水柄勺子,象形。

  【鬧】【鬨】【鬩】(xì,爭吵打鬥)【鬮】(jiū,抓鬮)從鬥而。

  【鬨】hòng,合併進【哄】(hōng、hǒng),區別方法讀音以外,鬨搶、起鬨有鬥意思,亂哄哄、哄孩子於聲音上,『哄』字本就是指多人同時發出的聲音。有些詞有兩種寫法和兩種念法,因其著重點,例如:一鬨而散和一鬨而散可,鬨堂大笑和鬨堂大笑可。從字源上講,『鬨』絕不是『哄』異體,《孟子》裏有這個字了,表示爭鬥,『哄』倒是個後起字。

  【闖】有個異體字鬥,有點附會『鬥』這個意思,其實『闖』是馬出門貌,表示突出、衝意思,因此門。

  【幺】yāo、mì【麼】yāo,這兩字有好多音,一一列舉,這兩字應該是同一個字,講。『麼』『幺』訛。

  【糸】mì,細絲,象束絲之形,上下兩端或有線緒,涉及絲糸構字成分。甲骨文中幺、糸分,可以互用。

  【絛】糸,條(條)省聲,有個異體作『縧』看出和簡化字關係了。

  【緻】本義是,因此,緻致寫作緻。

  【致】甲骨文丮(jǐ)從至,本義,疑為送達意,引申精緻之義,但後世慣『緻』字。『丮』像人跪坐雙手前伸有所握持,那兩橫是上下兩個(手)合寫隸變形,有些隸變字形中寫作『丸』或『』,例如,『執』『鞏』。『致』本丮或人,後經訛變,從『攵』(pū),『攵』即『攴』,為隸變體,象手執棍棒以擊打。

  【系】象手提著好多絲線,手形殘留一撇,本義是聯繫。

  【係】象糸橫穿人頸,有的有左右兩個(手),表示綁縛。本義綁繫。

  【繫】形聲字,上部聲符後面解釋。

  現在『系』合併了『系』『係』『繫』這三個漢字。這三個字本義相近,但後世加以了區分(不能説完全混用,現今很少混用)。目前字使用情況,區分這幾個字用法很。 『系』於抽象概念,比如:體系,系統,系列,學裏科系。 『係』表示『是』,有關係、幹係兩個常用詞,主要表示和某事有牽扯意思,強調牽扯、瓜葛、捲入而不是聯繫。 『繫』於聯繫、維繫、繫念、繫(jì)鞋帶,解鈴還須繫(xì)鈴人這種捆綁引申出的意思。繫口語詞讀(jì),文言詞讀(xì)。『係』和『繫』區別於前者強調互有影響,牽扯,後者只是聯繫,意義。

  【麼】和【幺】一樣講,但現在主要於『什麼』這種詞上。我覺得麼是幺加聲符分化出來字。表示這種意思時候主要還是『幺』,其他時候『麼』。舉些例子:幺妹、幺麼、喝六呼幺、什麼、怎麼,可以麼。

  台灣目前定『幺』表示細小之外,是『麼』異體,但『麼』字定為『幺』字異體,比如,『麼』為『麼』異體。

  【孫】甲金文從『子』從『糸』,從『糸』象絲線不斷義,會兒子續有孫兒意。本義孫兒。『糸』上部多『子』字,戰國文字承襲這種寫法。《説文》:『孫,子之子曰孫。從子系。系,續。』字本『系』,『糸』上端有連接『子』部筆畫,《説文》因而訛作『系』。另春秋時期鼄訧鼎字作『子』從『屮』,會子孫如草繁衍延意。

  【遜】從『辵』,『孫』聲。本義是逃遁。

䜌、戀(戀)、變(變)、蠻(蠻),孿(孿)、欒(欒)、彎(彎)、巒(巒)、鑾(鑾)、奱、攣(攣)、灣(灣)、聯(聯)、關(關):

  【䜌】luán,金文從言頂部絲,言聲符。絲是『聯』初文,表示聯繫,不絕之意。本義是聯繫、連接。

  【聯】甲骨文像一隻耳朵上繫了一個幺,金文耳糸,小篆改為耳絲,會絲來裝飾或綁繫飾物於耳意。本義是綁繫,聯繫。有人認為䜌和聯是一字孳乳。䜌是很多以其聲符字初文,比如:蠻、欒、鑾、孌、變。因為上古文字,開始時是同音假借,後來加意符區分形成字。

  【關】金文卝,象關門形。篆文改為形聲字,了一個有卝形聲符𢇅,我搜不到這個聲符意義。現在楷體『關』和『聯』主要部分寫法了。

  【變】戰國竹簡寫作䜌,古時兩字音,可能是『攵』有擊打意思,故加上『攵』強調改變意思。注意不要受簡化字『變』影響,下面不是『』而是『攵』。

  簡化字䜌簡化類似於『』字形,要注意有字從亦而不是簡化䜌,如:奕、弈。『奕』是意思,通『弈』。『弈』,廾,聲,是圍棋意思,引申為下棋。『廾』有時隸變成『』,因此『奕』通『弈』。字形中哪些『』是『䜌』簡化,通過讀音能區分,一個押yi韻,一個押luan韻。䜌字草書行書和『』字類,有時一點下面三個點。

  【艸】草初文。草字頭應該分兩部分寫,筆,寫左面豎,然後左面橫,然後右面橫,然後右面豎。這樣筆順能地接著寫草字頭下面部分。

  【昜】yáng,甲骨文字形像個楷書『』字,會陽光樹梢上照射下來,是陽和暘初文,本義指陽光,引申為光明、開明。

  【蕩】從『水』,『𦳝』聲,本義搖動、擺動。《説文》:『水,出河內蕩,東入黃澤。水,𦳝聲。』

  【盪】《説文》:『滌器。皿,湯聲。』

  『蕩』和『盪』字源,引申義既有相通之處,有處。

  【蕩】今天釋義:(1)搖動、擺動。如:『蕩舟』、『蕩槳』。(2)動亂。《荀子.勸學》:『是故權利不能傾,羣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3)閒逛。如:『遊蕩』。(4)清除、洗除、使殆盡。如:『傾家蕩產』。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遷者追迴流者,滌瑕蕩垢清朝班。』(5)毀壞。《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藪,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乎?』(6)放縱不受拘束。如:『放蕩』、『浪蕩子』。(7)。如:『坦蕩』。(8)無邊際。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冥浩蕩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9)積水長草水湖。如:『藕蕩』、『魚蕩』、『蘆花蕩』。(10)《詩經.大雅》篇名。八章。《詩序》:『蕩,召穆公傷周室。厲王無道,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指假文王語氣,彰殷人,而明周人得國。首章二句為:『蕩蕩上帝,下民闢。』蕩蕩,偉大貌。闢,君。下民闢,為人民而立君主。

  【盪】今天釋義:(1)洗滌、洗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習若,卒洗盪。』(2)掃除、掃蕩。《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下》:『西盪河源,東澹海漘。』(3)擺動、搖動。如:『盪舟』、『盪鞦韆』。(4)交替、推移。《經.繫辭上》:『是柔相摩,八卦相盪。』

  可見,『盪』之2、3義和『蕩』互通。

  這幾個字聲符,小篆便是這麼寫,甲金文沒有找到,不明。注意,『傷』簡化不規律,和『飭』有右半部分了。

  【飭】chì,整頓、,捯飭(dáo chì,打扮),『敕』、『飾』。 《説文》:『致。人,食聲。讀若敕。』

  【飾】《説文》:『㕞。巾人,食聲。讀若式。一曰:襐飾。』

  【睘】金文從「衣」從「◎」從「目」,「◎」為「圓」初文,是聲符,象人懷玉,本義玉環,「睘」是「環」初文。篆文「目」,「袁」聲。甲骨見「睘」字,金文「睘」是「環」初文,到後來附「玉」於左側。「睘」從「衣」從「◎」從「目」。「目」有時衣之上,標示人首所在之處,「◎」(圓形小圈)是「圓」初文,是「睘」聲符,指此人懷於身上圓形器物,象衣胸處有環(郭沫若)。而一些字形從「手」,是指以手把弄,參見「弄」。傳世青銅器中,有這一類圓形並刻有「睘」字雜器。後來於有用玉製成的睘,表明所指是玉塊,有加註「玉」義符「環」字。 楚簡「睘」有省去圓環◎形,説文小篆「目」從「袁」,蓋「袁」、「睘」初文實一字,參見「環」、「袁」、「瞏」。金文文例中,「睘」用為「環」,表示玉環,是一種中心有孔圓形玉壁,如番生簋:「玉睘(環)」;音同通假作「還」,表示返,如駒父盨蓋:「四月,睘(還)至於蔡。」意謂四月返回蔡國;用作人名,如睘卣:「令(命)乍(作)冊睘安屍(伯)」,「作冊」為史官名,「睘」人名,「屍伯」是擔當屍角色人,「屍」是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人,全句意謂命令作冊睘安撫屍伯。

【袁】甲骨文從「衣」從「」,象手持衣物。裘錫圭認為象用手穿着衣服,是「擐」初文。甲骨文「袁」作為「毓」部件,象手持襁褓接初生嬰兒,參見「毓」。部分甲骨文上部從「止」,裘錫圭指出是「」(手形)訛變。「遠」是「袁」後起字,加「彳」或「辵」造「遠」字,表示遙遠之意。卜辭辭例見,「袁」用作人名外,還表示遠方,與「邇」言。「袁」字後來加圓圈「◎」,「◎」是「圓」初文(於省吾、陳漢平),作為聲符,參「圓」。作為甲文部件,◎有置於衣上,而多置於衣中,參「遠」字甲骨文。「袁」、「睘」形音,應是一字異體(參郭沫若),「睘」字見甲骨文,而「袁」字甲骨最初「衣」從「」,而「衣」、「」是「睘」、「袁」兩字主要部件,可視「袁」、「睘」初文。後來「睘」上加「目」,標示人首所在,而「袁」上加「止」,表示遠行。雖然兩字分化,但作為古文字偏旁,有「袁」、「睘」情況。「袁」、「睘」圓圈「◎」多置於「衣」字中間,象玉環,還是聲符。參「睘」、「環」。金文見「遠」而見「袁」字,此外,「袁」用作部件,多「止」從「衣」從◎,參「遠」、「㝨」。

【瞏】《説文》:「目驚視。目袁聲。《詩》曰:『行瞏瞏。』」「瞏」、「睘」是異體字,金文多作「睘」,小篆作「瞏」,「睘」「袁」形音,郭沫若認為兩者同字,「睘」、「袁」作為金文部件有混用例,如金文「環」字有玉袁作[王袁]者,參「環」、「睘」。

  『睘』聲符字有很多,讀音統一,如:寰宇、丫鬟、歸。

  『袁』聲符字,讀音統一,如:遠、園、猿。

  【圜】(1)huán,意為圍繞;(2)yuán,圓,主要指天體。

  【褱】huái,衣、眔,眔聲。【眔】甲骨文作目下三點,有和楷體無二形,會流淚意,乃『泣』之初文。『褱』即『懷』之初文,會淚灑衣襟意,表示傷懷、懷念。

  【專】象手執紡輪而轉動(是右手形,有時寸作手形,因此,文字構件中和寸差不多),乃『轉』之初文。

  【雈】huán,甲骨文象貓頭鷹,突出眼睛之上左右兩蔟拱形毛。 『雈』、『雚』本是一字,『雈』後增聲符『吅』xuān成『雚』字

  【雚】guàn,看似草字頭部分是貓頭鷹眉毛,標準寫法是斷開,隹是鳥側身象形,兩到三個口表示鳴叫,會貓頭鷹鳴叫意,本義指貓頭鷹。

  『雚』聲字有好多,且讀音統一。簡化字部分以其聲符字用符號『』代替,但字讀音,可分辨哪些字雚聲符。『雚』本是簡化字中會寫部件,因此只要知道哪些字以其聲符,於會寫這些字了。

  【黃】像人向天,腹部,表示殘疾人,後用作顏色黃。我是看不出這個字形有這個意思,專家旁徵博引,考證出黃這個意思。古人有大旱之時焚燒病人祈求降雨風俗。古書中有記載,認為瘠病人,仰面朝天,天哀其病,不忍下雨,恐雨入其鼻,故此天旱,因此旁人要焚以求下雨。確實和病這個意思有聯繫。

  注意,台灣規定是廿下。本著小篆標準,或者正字這麼傳寫,原因不知,手寫體多寫作共字頭。

  【堇】jǐn,放到火上焚,表示焚黃求雨這種祭祀。隸變後作兩個形,一個是『漢』右邊寫法,押han韻,一個是『僅』右邊寫法,押jin韻(我懂音韻,這麼寫,是於記憶和區分)。

  【漢】最初指漢水,有人説漢和灘是一字。

  【嘆】主要於嘆息,嘆氣成分多些。《説文》:『吞歎。口,歎省聲。一曰:太息。』

  【歎】主要於詠歎、讚歎,吟歎成分多些。《説文》:『吟。欠,𪅀省聲。他案切。𣥁,籀文歎,不省。』

  『嘆』和『歎』部分意義上混用不算錯,像『做數學題』寫成『作數學題』不能算錯,只是注意像吟歎、詠歎這種顯有吟詠義詞不可寫作『嘆』。

  『堇』兩種形態聲符字,有一部分簡化字用符號『』替代。看了前面列出幾個字,基本能摸清哪些字化了。

  【顯】金文日、絲、頁,會人日下觀絲意,是顯現。

  【㬎】xiǎn,金文日、絲。於目前只在戰國晚期金文中發現㬎字,故認為㬎是顯減省寫法而非初文。

  【濕】甲骨文水,頂部絲,金文或加土,構形初義不明,疑表示濕土意,是隰(地)本字。

  【濕】水、㬎聲。以前是水名,後通『濕』,是『濕』常用異體。大陸字典中『濕』,台灣定『濕』。

  【僉】qiān,金文與篆文從『亼』,二『人』張口(形如二『兄』),會一呼眾應或眾口同應之意(參周鳳五),本義眾人説,後引申、。《説文》:『僉,。亼、吅、。《虞書》曰:『僉曰伯夷。』』段玉裁注:『僉,。《釋詁》曰:『僉鹹胥。』亼,吅,。吅,驚嘑。從,相聽……《虞書》曰:虞,當作唐。『僉曰伯夷。』』但金文構形,『僉』字『亼』之下兩個人,並非『吅,』(參董蓮池)。同時,《説文》引《尚書.堯典》『僉曰伯夷』一例,即取其眾應之意。許慎訓『僉』為『』引伸義。

  簡化字『籤』合併了『簽』和『籤』兩個字,【簽】本義是文件、單據上署名或題寫文字以為標識(zhì)。 【籤】本義是竹籤子。這兩字意義本無相關,情況下『簽』通『籤』,例如:標簽同標籤、簽同便籤,可能理解角度,比如,標籤中有題字,因此可用『簽』字。但要注意,像竹籤、牙籤、抽籤、求籤這種詞是不能寫成簽。

  【㦰】jiān,小篆字形左邊是『從』右邊是『戈』,會什麼意我查到,字義是:斷絕、滅盡,刺,執戈,鋭意。如果説有滅盡意話,我看這字形戈二人確有殺絕之意,是不是『殲』本字我查到。

  【韱】xiān,《説文》:『山韭也。韭,㦰聲。』

  【戠】zhí,甲骨文左側像個三角錐插入地面,右面是戈,三角錐下或有口形,會將木樁植入泥土中意,本義是木樁。甲骨文中用作祭名,表示牲畜毛色,後作為識、織字。

  注意,小篆它寫成左音右戈,楷體不是分成兩個字寫,這一橫是一筆寫出的。

  【㡭】jì,金文字形和楷體相似,是上下各兩個幺,中間,但沒有外面那個框,小篆加框,表示絲,故有繼續、意思。可見㡭繼初文。

  『㡭』簡化字寫法是行書楷化,草書可以寫得。

  【幾】金文雙幺,戍(人扛戈),雙幺絲,指事情,戍像人執戈戍守,表示防範事情,有防微杜漸意。引申、。(絲斷即)義引申要、、義。戰國竹簡中表示多少幾。

  簡化字好多『幾』聲字用『幾』代替,但有部分字本『幾』聲。我前面列了我能想到『幾』和『幾』聲常用字。如果碰到『幾』聲字,確定是否是簡化字,只能去查字典了。

  【機】jī、jǐ,一種樹名字,是『幾』異體字,表示機案。

  『飢』合併了【飢】和【饑】兩個字,【饑】表示地裏有收成,饑荒、饑年的饑。饑可以通飢,但反過來不行。

  【巠】jīng,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紡織機上垂直絲線。『巠』是『經』初文,本義是垂直經線。

  【冓】gòu,甲骨文像兩條魚相向、口接著口形,會相遇、邂逅意,是遘初文。

  簡化字一部分『冓』聲符字替換成『勾』聲符,傳統漢字中,『勾』如果作聲符,寫作『句』,『勾』是『句』異體。【句】像一上一下兩個鈎子掛一起,口聲,本義勾連。這一上一下兩個彎曲的鈎形變成了楷體一撇和一橫折彎鈎。後來『句』這個字分化出了『勾』、『鈎』兩個字,『句』則引申為表示一句話句。究其原因,可能是句子形成涉及言辭前後相隨勾連有關。

  大陸現行規範漢字中,如果見到『句』,説這個字『句』聲,如果見到『勾』聲,『鈎』字外,是替換了『冓』簡化字。繁體中沒有勾為聲符字。

  【爯】chēng,甲金文從『爪』從『魚』,像手拿起一條魚(徐中舒),本義是拿起、升舉,是『稱』初文。

  【盧】甲骨文像一個爐子,有字形像楷體『禺』字,有加虍(虎省文)聲,金文加義符皿,是爐、鑪初文。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皿』。

  傳統漢字中少有『户』聲字,無『盧』這個字形,常用字裏扈、妒二字『户』聲,見,因此,見到常用字『户』聲,基本是簡化自『盧』。

  【膚】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一個圈,下面是月(肉偏旁中寫作月),虍是聲符,圈不明其義(是一張皮嗎),表示皮肉。金文中多用作人名。戰國簡帛中用作本義,表示皮膚。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月』。

  【慮】金文有兩種寫法,一種心膚聲,一種心呂聲,本義是思慮。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心』。

  【虜】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個圈,下面是力。《説文》以為本義是俘獲。

  【丘】【丠】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形,本義是土丘、小山。一説『丘』象四方中央地形,孔子名丘,因為他頭頂中間是(參《史記.孔子世家》)。甲骨文象二峯形,與『山』字作三峯形有。金文訛變象兩人背背站立『北』形,為小篆字形所本。『丠』另一種隸變形式。

  【虛】從『丘』,『虍』聲。本義是大丘,即大山。『虛』或增『土』旁作『墟」,後多用『墟』表示大丘義。

  電腦字體中有些字形下部作『業』,可能是並沒有這麼繁簡字分用兩個字符。

  【㱿】què【殼】這兩字甲金文字形我看著,查到相關解釋。甲骨文字形像一個楷體『肖』旁邊一個殳。【殳】shū,象手持捶擊工具,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竹或木製成,頂端有稜。『殼』左側部分《説文》説象幬帳,仔細看甲骨文字形,確實像個帳篷。『殼』造字原理是什麼,我沒查到,但以去掉『幾』形後『㱿』作聲符字基本都念gu。注意冖下面有個,簡化字去掉這個橫了。

  【與】金文舁牙,象(二人)上面兩手和下面兩手交付牙齒形,本義是賜予、。古人有贈牙習俗,流傳,高山族泰雅人、布依人和曹人部族有『贈牙締婿』。

  【舁】yú,上面臼是左右兩隻手象形,下面廾是左右兩隻手象形,表示四手並舉,後來成為很多字部件,楷體中見到類『與』字形體時,是『舁』為部件。

  簡化字很多『舁』為部件字簡化成『興』字形,這是取自行書或草書。傳統漢字中沒有『興』這個字形。

  【學】甲骨文臼(雙手)五六(即冖),或五而爻聲。會雙手擺弄籌策計數或算卦,金文加從子,因為學習和教育孩子有關。會教孩子學習數學意。此處楷體的冖形是『六』變化而來。

  【覺】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

  【嚳】kù,傳説中上古帝王名。《説文》:『急告甚。告,學省聲。』

  【興】甲骨文象四隻手舉『』,『』是筒或桶一類東西,本義是起、起來,引申現在興起義。

  【爨】cuàn,是個複雜會意字,頂部是兩隻手持一個『』形器皿,下部冖形是爐灶,『林』是木柴,『』是左右兩隻手隸變,『火』是灶下生火,本義是設灶煮食,後指做煮食用爐灶。現主要於詞彙,如:分爨(作分煙,兄弟分家意)、同居各爨。

  【釁】《説文》:『血祭。象祭灶。爨省酉,酉,所以祭。,分聲。』『釁』是古代一種血祭儀式,血塗於器皿縫隙,引申為裂痕、縫隙,引申為嫌隙、爭端。故現在挑釁釁是這個字。

  注意,爨和釁大陸字形規範是和興上部一樣,中間是個『』。台灣是冂裏上面兩橫下面,豎穿過兩橫。小篆字形看是台灣所規定。字形沒有找到。

  【熒】yíng:金文像兩把火炬相交形,即楷體『熒』去掉火字底剩餘部分,是熒的初文,本義是火光。金文時期此字『營』,表示經營、修治。借用做『榮』,表國名。

  【勞】甲骨文二火,衣(甲骨文中衣服輪廓形,是個全包圍結構),數點於衣中,會於火下縫衣辛勞之意,後泛指一切辛勞。小篆訛為、。

  簡化字改為上艹下冖,是行草書一種寫法。

  【監】甲骨文像一人跪坐於一個臉盆旁邊,人形突出其目,像『皿見』這個字形,會人水盆中照見自己容貌意,本義是察看,這種器物後來叫。這個字皿中或有一橫表示水面,金文將目改為臣,臣是瞋本字,表示眼珠突出眼眶,瞪眼怒視,人形變為楷書一撇一橫,皿中變為楷書一撇一橫下面一點。

  艦(艦)外,簡化有規律。是取了行草書寫法。

  【臤】qiān、xián,甲骨文有兩種字形,一種是圓圈旁邊一個,一種是『臣』旁邊一個,『』指尖觸及圓圈或者『臣』。臤是掔初文,本義是拿取。圓圈甲骨文中是『丁』字,有人認為既會意表聲,改為『臣』是表聲。金文中,臤字賢,表示多,這是賢本義。

  【豎】金文臣豆,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作人名,後用作豎立豎。『竪』乃『豎』俗體。

  【睪】yì、zé、gāo,甲骨文目矢(箭),像箭射眼睛。金文有字形目㚔(nìe),㚔象桎梏形,代表罪人,睪像眼睛搜索罪人,引申偵探意。金文睪表示選擇,可能是搜索、偵探義引申而來。

  【釆】biàn,注意不是『採』。此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像獸足印,會辨別足跡之意,本義是辨別。第二種認為此字數點,力是耕地農具,數點像徵穀粒,會翻土播種意,是播種播初文。 『釆』後世用作意,故是釋意符。

  【戔】jiān,甲金文二戈,象兩戈相向,有意,是『殘』初文。

  【綫】和【線】是常用字,《説文》説『線』是古文,『綫』是小篆寫法,台灣地區定『線』。

  【軎】wèi,甲骨文像上下兩個車,中間圓環,本義我查到,《説文》:『車軸耑。車,象形。杜林説。轊,軎或從彗。於濊切〖注〗徐鍇曰:‘指事。’』

  【毄】jī,《説文》:『相擊中。如車相擊,故殳軎。』

  【巤】liè,金文字形下半部分『鼠』甲金文寫法並不相同,像個底部封死『』字,上部是個大口字形,裏面有紋路,邊緣有豎起毛。《説文》:『毛巤。象髮囟上及毛髮巤巤形。此籀文子字同。』有人説是『鬣』本字。

  【臘】xī,(1)亁肉;(2)晾乾;(3)皮膚皴皺。現用作【臘】簡化字。

  【蠟】zhà,一種祭禮,周朝於歲末祭萬物。蠟臘:歲終祭祀。蠟壇:蜡祭壇。現用作【蠟】簡化字。

  【獵】liè,古代傳説中一種像熊獸。現用作【獵】簡化字。

  【韋】wéi,甲金文字形是一個囗(wéi)周圍有一到四個止(趾),『囗』表示城邑,象眾人圍城形,是『圍』初文。後來借指皮革,現多用作姓氏。

  【衞】從行韋,韋亦聲。【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表示四通八達道路。 『衞』表示守衞處於要道之上城池意思。

  【崗】岡的分化字,基本同義,但現在讀音了,不能混用。

  【㲋】chuò,《説文》:『獸。似兔,青色而大。象形。頭兔,鹿同。㲋屬㲋。』

  【毚】chán,《説文》:『狡兔,兔駿者。從㲋、兔。』

  【】cái,《説文》:『帛雀頭色。一曰微黑色,如紺。,。』後借用做方、,義,作『』。

  【】càn,上米。引申、美、笑義。這個字上半部歺(,殘骨形),象手執殘骨形,沒找到字理解釋。《説文》:『稻重一䄷,粟二十鬥,米十鬥曰毇,米六鬥半鬥曰。米,𣦻聲。』

  【劦】xié,甲骨文三力(耕地農具),或多加一口,會協力耕田意,本義是協力,是『協』初文。

  【協】甲骨文二耒二犬,耒和犬數量多少一,會眾人耒翻土耕作,犬旁邊觀看意,本義是協作。

  古文『協』寫作『旪』或『葉』,可能是甲骨文從『口』『劦』而來,『力』甲骨文中形體像『十』。

  音韻學裏『葉韻』『協韻』,只是寫作『葉韻』。現在『葉』作『葉』簡化字。

朁、僭、潛(潛)、蠶(蠶)、蠶(tiǎn,蜸蠶)、簪:

  【朁】cǎn,甲金文二『㣇』(yì,一種野獸象形)從『口』,金文或於口中加一點『甘』,小篆訛為『曰』。此字構形初義不明。甲骨文讀作『憯』cǎn,表示憂患。

  『朁』聲字,好像只有『潛』簡化成『潛』,採用了某些書法字寫法。

  【蠶】從䖵(kūn)朁聲。《説文》以為『䖵』本義是蟲類總稱,即昆蟲『昆』本字。

  【蠶】tiǎn,「蜸蠶」:蚯蚓。《爾雅.釋蟲》:「螼蚓,蜸蠶。」宋.邢昺.疏:「螼蚓,一名蜸蠶,即

蟺,蚯蚓。』」

  【】《説文》解作竝聲。初義廢除。現在説『更替』『』隱含廢除義。『竝』bìng,『並』另一種隸變形式,象兩人並排站立。

  【豐】甲骨文象植樹於土上,林木界形,是『封』初文。一説『豐』象植物根莖形,表示植物。

  【豐】壴豐聲,『壴』是鼓象形初文,『豐』聲符,謂擊鼓聲蓬蓬然。有字形旁邊有『攴』,增其擊鼓之意。可能是因為鼓聲,故引申大、義。

  『豐』和『豐』有部分意義重疊可互通,但後世用法基本分明。

  【豐】(1)草木樣子。説文解字:『豐,艸盛豐豐。』(2)容貌或樣子。詩經.鄭風.豐:『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3)神態、風韻。通『風』。如:『』、『』、『丰儀』。(4)詩經鄭風篇名。四章。詩序:『豐,刺亂。』或指女子初不欲嫁其人,既乃悔而詩。首章三句為:『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送兮。』子,指其未婚夫。豐,儀態,指面貌言。巷,門外。

  【豐】(1)古代用以承酒觶禮器,形似豆而。(2)、多、大之意。如:『偉業』、『』。(3) 、昌盛、。如『』。(4)、飽滿。如:『』、『』。(5)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6)姓。如宋代有豐稷。

  【酆】:酆鬼城,現在改成『豐鬼城』了。

  【豔】從『豐』,『盍』聲。本義是容色、。俗體作【艷】。

  【豊】lǐ,甲骨文從『玨』(jué,二串玉)從『壴』。『豊』是『禮』初文,古代禮儀活動時常用到玨、玉(一串玉)和壴(鼓),故以此表示禮概念。

  【體】字形體有身豊聲,有肉豊聲,後出現骨豊聲,並通行。

  【體】古作『笨』字用,後以此為『體』字。

  【鹵】西數點,是西方所產鹽專稱。本義是鹽。區別於『鹵』是天然形成鹽。 『鹵』引申為表示人性格鹵,現今寫作『魯』。

  【滷】《説文》無。(1)鹹地。(2)鹹水。(3)一種烹飪方法。醬油、葱、薑、酒佐料,加水烹煮食物,使入味。如:『滷蛋』、『滷牛肉』、『滷豆腐』。

  【埶】yì,甲骨文象『丮』捧著『木』『土』裏栽種。本義為種植,是『蓺』和『藝』初文。後借用做『勢』。

  【蓺】yì,於『埶』借用做『勢』,草字頭表示種植意思。

  【藝】『埶』和『蓺』『丮』字形下有時有『止』(甲金文中人形畫出『趾』),『止』訛變成『雲』,後世多用『藝』字表示種植,引申藝術。

  【執】:丮㚔。 『丮』和『㚔』前面講過。 『執』像人伸出手來帶著銬鎖,本以為拘執,後引申執行。

  『執』是很多字聲旁,雖然簡化字『執』和『埶』化成『執』,但通過字音可分辨哪些是『執』,哪些是『埶』,『執』聲字多唸作zhi。字中沒有『執』這個字形。

  【報】從『㚔』(梏,拘押刑具)從『卩』(人)從『』(手),表示銬押罪人,本義是懲治、服罪,引申報應。

  【癹】bà,攴二或四止,止分佈於攴四周,表示腳踐踏野草,棍子一類工具除草。本義是打草、割草。有人認為是『撥』初文。左右兩個『止』隸變作『癶』bō,『攴』訛變成『殳』。

  【發】甲骨文象一個弓形,弓引是虛線畫成,表示顫動,意為弓箭射出後弓引顫動意思,本義發射。甲骨文有字形加『攴』,增加其手拉弓引意思,後期金文加『癶』,使得『攴』加『癶』形成『癹』字,於表音,於是『發』成了一個形聲會意字。

  【鬯】chàng,象盛酒容器,小點像容器中酒,我倒覺得像容器上花紋。本義是古代祭祀、宴飲用酒,鬱金草和黍釀成。此字通『暢』。

  【鬱】從林勹,『』象正面站立人形,『勹』象俯伏地人形,疑表示林中有一人踐踏另一人背,被踐踏者心情,因而有鬱結之義。本義是、。 『』形後來訛變成『缶』,『勹』形訛變成『冖』,『鬯』和『彡』,成為楷書『鬱』。 『鬱』後用來表示鬱金香調製酒,因此『鬯』意符。

  【鬱】邑(阝即是邑做偏旁寫法,表示都城)有聲。地名,今在陝西境內。後此字表示有(1)文采。如:『文采郁郁』。(2)香氣。如:『』。(3)。通『燠』。(4)姓。如清代有年。

  【殸】qìng,此字左側是一個吊起來石頭,右側是殳,表示手持敲擊工具敲擊石頭形樂器,這個樂器即是『磬』,此字即是『磬』初文。

  【聲】耳朵聽磬發出的聲音,本義是樂音,後泛指一切聲音。

  【聖】像一個耳部突出人形,旁邊有一個『口』形,本義是聽聞,聽聞廣博會通達之意,進而引申聖賢、聖德。後來人形訛變成站土上人形『壬』,寫作『王』字形。

  【聽】甲骨文耳口,表示聽聞之意,後『耳』下部加人形,人形訛變成『壬』。 『聽』『聖』乃至『聲』造字原理相似,字形相近,乃同源字。 『聽』字右半邊本該是個『口』,什麼成了『德』右半邊,我查這幾本字典中均未提到,可能是古人加入了自己一些想法吧,比如,非禮聽。 『德』初文是『惪』,『惪』將目橫著寫『德』右半邊,內心即為德。

  【聖】shèng,土。手挖土,義同『掘』。

  【聽】yǐn,口斤聲。笑樣子。聽然而笑。

  【廳】甲骨文從『宀』從『耳』從『口』,『𦔻』是『聽』之初文,作為聲符。金文從『廣』,『宀』『廣』象房屋形。本義是廳堂。

  【瞿】qú、jù,目或䀠隹,象眼部突出隹。本義是鷹鷂鳥類顧視、警惕地看樣子。乃『懼』之初文。

  【】jué,《説文》隹逸走。持,。讀若《詩》雲“穬彼淮夷”“穬”。一曰視。九縛切。

  【钁】jué,方言,一種形似鎬刨土農具。簡化字所本『鐝』字應該是個後起異體字或俗體。另外,據《漢語大字典》,『鐝』是『上厥下金』讀作jué,意義為磨這個字俗體。

  【奪】衣從雀從,象手懷中取雀鳥之形,本義是搶奪、強取。小篆衣形訛變成大。

  【奮】衣從隹田。一説象鳥田中起飛,人振衣。一説象裹懷中鳥逃往田中而振翅飛。金文表示振動、搖動義時此字。小篆衣形訛變成大。

  【囧】【囱】【囱】像古時有鏤孔窗户,是『窗』初文。 『囱』和『囱』為隸變寫法,台灣地區以『囱』標準寫法,這是合乎字形。於計算機字形設計問題,合體字中『囱』寫法怎麼顯示要看字體怎麼設計。 『囧』字後來引申為意,通『炯』。

  【悤】cōng,甲骨文寫作『心』上一『豎點』,表示心有孔竅,心有孔竅人心通徹,人,故是『聰』本字,本義是。後世用作悤忙的悤。

  【聰】本指耳朵靈敏,後泛指一切,而『悤』則只用於表示匆忙意思。

  【怱】【匆】是『悤』俗體。表示悤忙意思。如今,台灣地區以『匆』為『匆忙』。

  【襄】甲骨文寫法,象『義』字但筆畫有彎曲,『義』字頂上點不是點,而是橫,且穿過捺,這只是其中一種字形,其他字形類似。金文字外面加了『衣』字包圍,裏面『義』形象上加了圈,這字寫成裝飾畫。小篆有自己一番修改,但保留了外面『衣』。這個字構形不明,有人認為是伸手解衣,致力於耕作形;有人認為象頭頂戴物形;有人認為是舉起雙手,捋起衣袖形。甲骨文此字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有表示輔助意思。

  【釀】酉襄聲,本義是釀酒,引申表示酒。『釀』俗體。

  【㓞】qì,刀丯聲,『契』初文,本義可能是契刻。只在甲骨文中發現一個用例,目前意義不明。

  【丯】jiè,一根繩起三片玉,表示一串玉,指一塊玉。

  【絜】jié、xié,《説文》:『麻一耑(端)。糸,㓞聲。』

  【蜀】目人蟲。象蜀國開國君主『蠶叢』(蠶叢)養蠶,本義是蜀國,引申表示蠶蟲。蟲是聲符。古書記載蠶叢眼睛是豎起來,《華陽國志》:『周失紀綱,蜀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所以甲金文特地把養蠶人眼睛豎起來。四川三星堆出土青銅縱目面具甲金文字形和文獻印證。

  【屬】尾蜀聲,疑本義,動物尾巴身體,故『尾』有意。

  注意,上面列舉字,好像沒有『蜀』簡化成『蟲』了。

  【龠】yuè,甲骨文有字形和楷書字形相似,象編管樂器形,器頂(即『冊』形頂部)『口』形或圓形像管端圓孔,編簡『冊』形有別。 『亼』象倒『口』形,以示一人吹奏樂器。本義是像笙一類樂器。

  【籥】yuè,《説文》:『書僮竹笘。竹,龠聲。』

  【籲】從頁籥聲,本義呼告、呼喊。

  【籲】xū,嘆息。如:長籲短嘆。

  【虎】甲骨文象豎着畫老虎形,突出嘴部形狀,張着嘴,內有牙齒。金文簡化其身體形狀,身軀和四肢是用線條表示,頭部形狀保留。小篆一些和金文虎字各部分形狀相似見漢字部件替換了虎字原來象形各個部分,成為現在虎字形狀。現在楷書寫法,『幾』是原來身體形狀替換,『虍』是老虎頭部張嘴形變化而來。

  【虒】sì,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為人名和地名。

  【啼】【嗁】啼乃嗁俗字,典籍中使用啼字,現在兩岸定啼為正字。

  【眾】甲骨文從『日』三『人』,象眾人日下勞作,本義是眾人,引申眾多。

  【叢】《説文》︰『叢,聚。丵取聲。』《説文》︰『丵,叢生艸。』叢本義草木叢生(湯可敬今釋)。朱駿聲疑『叢』丵、聚省,會草木聚生意。字作『藂』或『樷』,即『叢』或體或異體字。可備一説。

  【芻】chú,天地仁,萬物為芻狗。艸,甲骨文寫法是『』所代表手手指縫中有『艸』,每個手指縫中有一個『屮』。小篆將『』形訛變成兩個『勹』。本義是手割草。甲骨文表示餵牲畜草。

  『芻』是很多字聲符,簡化做『芻』,行書體略作簡化而成,傳統漢字中無『芻』這個字形,因此將『芻』換成『芻』基本對應字了。

  【會】甲骨文起字形基本無變化。表示用蓋子盛東西器物蓋起來。替換簡化字中『會』字形,基本對應字。『會』採用是草書字形。

  【單】甲骨文字形象『丫』兩個角上有圓圈形,有字形『丫』中部有『一』形、『口』形或『田』形,象樹枝上捆上石頭,是一種原始武器或打獵工具。『單』聲符或意符字多打獵和戰爭有關。後假借作『』『單』。

  【獸】甲骨文從單犬,表示帶着獵狗去狩獵。本義狩獵。『獸』本義是『狩』,『獸』後來用作禽獸『獸』,故另造『狩』字。金文有時『單』下加『口』做裝飾,有人認為『嘼』金文中表示『獸』,是『獸』兩種寫法。

  只有『戰』字用『佔』替換了『單』,其他簡化字是『單』替換『單』。

  【髟】biāo,甲骨文人彡,彡畫頭部一側,表示頭髮飄飄。其字形接近『長、』字,故小篆寫成從長彡。本義是頭髮,是『髮』初文。毛髮有關『髟』。

  【髮】小篆髟犮聲,金文首犬,有人説『犬』是『犮』省文。犮(ba2):《説文》犬走皃(貌)。『犮』即『犬』加一撇,這一撇表示兩腿交錯而行。

  【鬚】『須』是『鬚』本字,後『須』借用做抽象意義,因此另造『鬚』字。

  【髯】本作『䫇』,從『須』從『冉』,『冉』是聲符,後來意符『須』改為『髟』,本指長臉頰兩邊胡鬚,泛指胡鬚。《説文》:『䫇,頰。冄,冄聲。』

  【長】甲金文象一個髮老人拄着枴杖形(葉玉森、劉釗、劉興隆、沈培),本義是長者、年,髮引申。

  【為】【為】:甲骨文象手牽着大象,古人役使大象來,本義是做事、作為。金文有些字形,大象形只剩鼻和頭部。楷書字形上能看出大象形,『爪』下左側『丿』為象鼻,『丿』右側部分象頭及象身,下面四點位四肢。

  『為』是『為』異寫,古時兩字多見,認為是寫法異,有時因為書家和書體,有人多寫成『為』,有人多寫成『為』。例如,歐陽詢多寫成『為』,顏真卿多寫成『為』。現台灣地區定『為』。

  『為』是草書寫法,傳統漢字中無此字形,因此從『為』字替換成『為』即為此字。

  【訛】【譌】『訛』從『言』,『化』聲,表示、錯誤。『訛言』即『謠言』,指沒有事、、謠傳話。『訛』異體作『譌』,《説文》:『譌,譌言。從言,聲。《詩》曰:『民譌言。』』今本《詩經.小雅.沔水》作『民之訛言』。金文讀作『偽』,表示,中山王方壺:『詆郾(燕)訛(偽)』,訶責燕國禪讓偽(參張政烺)。

  【晶】三個圓圈或中間有點,表示三顆星星,本義是眾多星星,是『星』初文。後世『晶』表示星光、晶瑩義。

  【星】晶生聲,本義星星。

  【參】晶光彡聲。晶象三顆星星,而參宿有三顆星星,故有人認為『參』象參宿三星人頭頂上光芒下射形。本義是二十八宿中參星。後用來表示參與、參加。

  【能】熊本字,甲骨文象熊形,有字形突出其嘴和爪,突出嘴形成了『月』,爪形成了二『匕』。後借用作能夠能。

  【熊】火熊聲。本義是火勢,後來借為表示動物『熊』。

  【態】意。從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

  【襬】注意,『衣襬』襬不是『擺動』擺,簡化字其合併。

  傳統漢字無『罷』字形,簡化字裏所有從『罷』字,換成『罷』對應字。

  【愛】金文作『㤅』,從『心』,『兂』聲,本義是仁愛。《説文》:『㤅,惠。心,兂聲。𢟪,古文。』朱珔《假借義證》:『今惠㤅字借愛字為之而㤅廢,即愛本義廢矣。』《廣雅.釋詁》:『愛,仁。』秦簡文字下加倒止『夊』,古文字人形下部往往加從『止』形,為小篆『愛』字本。《説文》:『愛,行皃。夊,㤅聲。』

  【備】甲金文從『人』,『𤰈』(類似於『葡』字)聲。『𤰈』象箭矢插盛器中,箭羽露外面於抽取,文獻作『箙』,本義是盛矢器。從『人』象人背負箭袋形,故有準備、具備意。

  字中無『備』字形(有些書法字體會寫成這種形狀,其『備』右邊形狀一種異寫),換成『備』對應字。

  【聿】古文字『聿』從『』從『竹』,『』即是類似『彐』部分,『竹』即是『兩橫』部分,是半個『竹』字,我覺得像筆管和筆毛形,因為毛筆筆桿是竹做成,而且是空心,全字表示手持筆寫字,是『筆』之初文(劉釗)。現在讀作yù。

  【書】金文從『聿』從『者』,『者』是聲符,『者』字或作簡省形,『聿』象手持筆形,『書』字『聿』,本義是書寫。

  【畫】甲骨文從『聿』從『分界符號』,或『尹』從『分界符號』,『分界符號』象畫出的圖案,全字象執筆習畫形。金文加從『周』,『周』象琱玉形,全字會玉上繪畫意。

  【劃】從『刀』,從『畫』,『畫』聲,本義為用物將東西割開。

  【劃】從『刀』,『戈』聲,本義槳撥水使船前進。

  【晝】甲金文從『聿』從『日』,用來表示白晝意思,構形初義。《説文》:『晝,日之出入,夜界。畫省,日。𦘘,籒文晝。』一説認『聿』為『晝』聲符,『日』形符點明白晝之義(何琳儀、黃錫全)。『聿』與『晝』雖然聲母相近,但於二字韻部相去,此説似成立。一説『晝』象立木表測度日影以定時辰,後引申日中時分專字(宋鎮豪);一則以為字會用手執筆畫『日』意,以示畫出日夜間界限(谷衍奎)。其説可供參考。

  【邊】金文從『辵』從『』從『丙』從『方』,『』是『鼻』初文,古音與『鼻』,『』、『丙』是『邊』聲符(張世超)。從『方』有旁邊意。『邊』本義是旁邊。

  【賓】甲骨文從『宀』從『人』,『止』。『止』象來客,『賓』象主人屋下迎接客人進來(葉玉森)。本義是賓客。『人』或作『萬』形(『丏』之初文),『丏』作為聲符,是聲化結果,『丏』、『賓』音。甲骨文用作祭名及人名。金文從『宀』從『萬』從『貝』,『貝』是賓客饋贈,古者賓客有物贈,其贈事謂賓,故其字貝(王國維)。故『賓』有贈送意。

  繁體中無『賓』字形,『賓』替換『賓』。

  【倉】甲骨文從『合』從『户』或『門』,象糧倉,是收藏穀物地方。上面(亼)象屋頂,下面(口)象儲糧坑,中間是倉庫門。『倉』字後來泛指儲藏物資建築物。

  【創】『刅』是『創』初文,象刀斫荊刺形,因過程中易受創傷,因而有創傷意。後加上『井』作聲符,寫作『刱』。『創』從『刀』,『倉』聲,《説文》以為是『刅』或體。本義是創傷。戰國晚期中山王方壺有『立』,從『刃』字形,讀為『創』。

  【臧】甲骨文從『戈』從『臣』,『臣』象豎目,表示戈刺傷眼睛(楊樹達、李孝定)。古代戰爭中擒獲俘虜,往往用戈刺盲他們眼睛,使其淪為奴僕。古書稱戰爭所獲俘虜『臧獲』,後泛指奴僕,成為僕人稱。《方言》:『臧,奴婢稱。荊、淮、海、岱、之間,罵奴曰臧。』

  『臧』字後來進一步發展,主要循著『藏匿』這一意義展開,其中,若轉注之以『艸』產生收藏『藏』(埋草下),若注之以『貝』得賊贓『贓』(匿藏不法財貨),若藏累增之以『肉』得臟腑『臟』(藏於體內),其孳乳浸多,可謂。

  【臟】《説文》未有收錄,本來可寫作『臧』。《字彙》説:『臟者,藏。藏於腎,神藏於心,魂獲於肺,志藏於脾,此之謂五藏。』。

  【髒】骯髒、髒東西。未查到此字詳細解釋,估計是表達口語中骯髒意而後造字,這字形看起來晦氣。

  字中無『莊』這個字形,『莊』最初應是源自『莊』一種異寫。

  【彥】金文有『文』從『廠』從『弓』字形,或釋為『彥』字,姑備一説。『彥』表示有才德之士,表示有才德。《説文》以為『彥』從『彣』,『廠』聲。

  【產】金文從『產』從『生』,『產』是『彥』省,作為聲符,『生』是義符,表示出生。

  『彥』『文』字頭往往寫作左右兩點,目前台灣正規字形是『文』。大陸電腦字體這方面嚴格,只有『產』和『産』是兩個字時刻意做『文』字頭,像『剷』這種字只有一體。

  【剷】(1)割除。唐.柳宗元《鈷鉧潭西邱記》:『剷刈穢草,伐去惡木。』(2)削平。通『剗』。唐.杜牧《原十六衞》:『於是府兵內剷,邊兵外作。』

  【鏟】(1)一種帶金屬器具,可削平或撮取東西。如:『鍋鏟』、『煤鏟』、『土鏟』。(2)削平、挖除。《文選.木華.海賦》:『於是乎禹乃鏟臨崖盂饇,決陂潢而相浚。』(3)除去、消滅。.劉基《祀方丘頌》:『鋤秦鏟燕,掃貊滌戎。』

  其實,表示鐵鏟外,兩字互通。『剷』可能是後起字。

  【旨】甲金文從『匕』從『口』,匕象匙或勺子,會匙子食物放進嘴裏,本義是美味。

  【嘗】金文從『旨』,『』聲,『旨』是人口,有甘美意,『嘗』從『旨』有品嘗、試味之意,引伸嘗試。

  【嚐】從『口』,『嘗』聲。『嚐』是『嘗』表示本義分化字,加上『口』形表義。本義是口辨別滋味。

  表示用口品嚐意思時用『嚐』,表示抽象意義時用『嘗』。『嘗』於表示品嘗是可以,但『嚐』字是專用。

  【賞】金文多『貝』,『商』聲。古代『賞』、『商』本同一字,應是假借『商』作『賞』,後加『貝』分化出『賞』,目的是突出『賞』涉及財貨賜予。本義是賜予。

  【償】從『人』,『賞』聲。本義是歸、償還。

  【從】甲金文二『人』,象兩人前後相從形,是『從』初文。本義是跟。

  【從】甲金文從『彳』從『從』,金文或『辵』,『從』是『從』初文。『從』本義是跟隨,而『從』強調相隨於路途之上,故『辵』。

  『韱』、『從』這種字『從』作為小型構字部件外,字中沒有『從』作為佔比構字部件,因此,簡化字中碰到構字部件『從』,換成『從』基本上。

  【竄】從『鼠』,從『穴』,本義隱藏。

  字中沒有『竄』這個字形,見替換。

  【達】甲骨文從『辵』從『』,與《説文》或體形同,『』是聲符。象一人大路上行走,含通達、到、義(參《漢字圖解》)。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從『辵』從『午』從『羊』,構形初義不明。

  【帶】甲金文象衣帶形,上下兩端象帶邊絲緒,中間是『幺』(絲線),象絲帶交織形。本義是腰帶,引申佩帶、佩戴。

  【】甲金文從『冂』兩橫『口』,『冂』是『堂』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堂基,『』字是『冂』上部加『八』、『口』分化出來。因為『冂』是於地面,故『』有高尚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當】金文、小篆『田』,『』聲。本義、。傳世文獻有用作本義,指相。《左傳.文公四年》:『則天子當陽,諸侯命。』俞樾《平議》:『當,猶對。南方陽,天子南面而立,故當陽。』

  【噹】從『口』,『當』聲。『噹』是象聲詞,形容玉、石、金屬器物撞擊時發出的聲音。

  【黨】本義顏色黯淡,故『』。古代多表示地方基層組織。解作親族、朋黨。現在多表示政治組織,即政黨。

  【黨】即是『黨』俗字,是『党項族』專用字。

  【對】甲文『』從『丵』從『土』,陳秉新認為上『丵』下『土』此形是聲符,『丵』象鑿擊工具,字象手持工具開闢土地。金文『丵』下加『豐』(象艸木),字形結構『封』、『邦』字相近。因為開闢土地後,要樹立地界,先秦樹立地界多半植樹之,『對』本義是闢地分疆,植樹於土,地界,後假借應、應答意。《詩.大雅.皇矣》:『帝作邦作』,表示帝開闢邦國、開闢領土。高亨《詩經今註》曰:『作,創造,引申開拓義。邦,借用封。封,邊疆。對,疆。古代國家常邊界上種植樹木作標志,略似後代柳條,這叫做對。』《皇矣》後文雲:『篤於周祜,於天下』,是開闢天下意思。

  字無『對』字形,見到後替換。

  【㒸】suì,小篆『㒸』從『八』,『豕』聲,表示聽。《説文》:『㒸,。八,豕聲。』段玉裁注:『從,相聽。㒸者,聽意。』甲骨文八豕,與『㒸』《説文》小篆形同,構形初義不明,徐中舒疑為人名。金文上承甲骨文,八豕。金文通讀作『』,表示完成。師望鼎:『㒸()』。

  【隊】金文從『阜』,『㒸』聲。小篆。本義是墜落,後多寫作『墜』。甲骨文從『阜』大頭衝下『子』或『人』表示墜落。

  【阜】甲骨文象階梯。一説象高高的土山,其山坡有梯級。故『阜』可指梯級、山阜、高地。

  【爾】甲金文象三繞絲、紡線架子(絡絲架),上有鋭頭『尒』,中有器身,下有豎足,並有絲線圍繞。本義是繞絲、紡線架子,是『檷』初文(林義光),後借用為第二人稱代詞。金文『爾』上部寫作『爾』,『爾』『爾』字分化出來,是通過省去『爾』字下半部分而成。『爾』、『爾』本一字,故簡化字用『爾』來表示『爾』。

  常用字裏,『你』以外,『爾』字替換成『爾』應該是沒錯。估計本來出自口語字,其他字是『爾』。確定,只能查字典了。於本來出自口語字,估計寫成『爾』不能算錯,因為『爾』『尒尓』本一字,例如,『儞』和『你』一字,估計『你』本來口語中慣用人稱代詞,可能生來寫作『你』,只是寫成『儞』不算錯。

  【風】從『蟲』,『』聲,本義空氣流動現象。《説文》:『八風。東方曰風,東南曰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蟲,。凡風屬風。』 《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廠】hǎn,金文中『廠』字應該是『石』省形(參金文形義通解、季旭昇),例如『段』、『原』、『』字。甲骨文『石』是指山石,所以《説文》訓『廠』為『山石厓巖』。另外,『廠』象屋形『廣』本字,然而兩者字形相近,混淆,故金文偏旁作。『廠』、『厈』、『岸』古本一字,『廠字本象石岸形。周秦幹為聲符作厈,後或於厈上加山意符作岸,故廠、厈岸一字。』

  【廣】yǎn,『廣』象房屋形。『廣』象『宀』建築。甲、金文從『︿』從『丨』,『︿』是屋宇,象屋頂兩邊傾斜,『丨』是牆,王筠認為『廣』象三面有牆,而『宀』則四面有牆。

  『廣』與『廠』。『廣』象房屋,『廠』甲骨文『石』,象崖巖、山石。不過『廣』、『廠』作為金文部件,形近有相混。此外,『廣』是現代『廣』簡化字。

  裘錫圭指出,如果所指建築是,或者主要不是供人居住,字形往往從『廣』,如『廬』、『廊』、『廡』、『府』、『庫』,簡化字裏,從『廣』旁有字時簡化『廠』,如『廚』(廚)、『廄』(廐)、『廁』(廁)。簡化字『廠』本作『廠』,是『廣』(簡化字『廠』『厈』初文『廠』是同形字)。

  【廟】異體作『庿』,指敬奉祖先神位供祭祀屋宇。《説文》:『廟,尊先祖皃。廣朝聲。庿,古文。』段玉裁注:『古者廟以祀先祖。』《釋名.釋宮室》:『廟,貌。先祖形貌所在。』

延伸閱讀…

我繁體字怎麼寫我的繁體字怎麼寫

你繁體字怎麼寫

  金文從『廣』從『𣶃』,從『朝』只一見,『廣』或作『宀』,表示屋宇。『朝』、『廟』韻母,但聲母相隔。不過『朝』、『廟』意義相關,《説文通訓定聲》:『古者行禮於廟,謀事於廟。』『廟堂』指祭祀祖宗之處,指『朝廷』。故段玉裁『廟』會意字。戰國金文從『廣』從『苗』聲,與《説文》古文。上『廟』從『宀』從『苗』,是『庿』異體。

  【躉】dǔn,後起字,不知字理。意為:整、整數;整批買進。躉船:埠頭兼貨棧大船,無動力裝置,停泊於岸旁,供別船停靠、裝卸、囤積貨物或旅客上下,來駐。擁躉:指支持者;擁戴者。起源於粵語,多用於香港、廣東地區。

  【萬】甲金文字形之類,此字雖見於甲金文,但其字形未有定論。今日『萬』字視『萬』字字,這一説法雖然,但並全面。因為『萬』字本古老,於卜辭中用作族名,但其字形未有定論。《集韻》:『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這一個解釋,或為這一用法痕跡。

  此外,屈萬裏、裘錫圭等的説法,『萬』本義應指一些事舞樂工作『萬人』。《甲》1585:『乎(呼)萬無(舞)』,表示命令萬人跳舞。『萬』字跳舞有關這種用法,見於古書,寫作『萬』。『萬舞』是古代舞名,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詩.邶風.簡兮》:『方將萬舞』、『公庭萬舞』。林義光指出『萬』是『丏』古體,甲金文『賓』字『萬』(『丏』)聲。

  然而,於古代『萬』與『萬』音,所以借為萬千『萬』。不過我們應指出,萬千意義『萬』是借自本解作蠍子『萬』。由此可見,同音假借(即西方所謂rebus)並講究借的字原義,故萬千『萬』借用本是蠍子『萬』或借用本解萬人『萬』無關了。漢字『一簡』方案『萬』簡化『萬』,從字形上雖理解,但歷史源流上看,是有跡可尋。因為借『萬』作『萬』,可遠溯至於商代卜辭外,春秋戰國時期六國古印『千萬』『萬』多作『萬』。 2001年浙江省杭州市雷峯塔地宮文物出土,其中五代時期『銀鎏金鏤空鴛鴦鴻雁紋墊』中心部分和同時出土『鎏金銀盒』盒蓋上即鑴有『千秋萬歲』四字;傳世可找到鑄有『千秋萬歲』遼代玩錢,種種,可作為『萬』字出而且沿用。

  現今規定『萬』『万俟』(mò qí)中,其他地方為『萬』異體。

  【無】甲骨文字形是『』兩手各執一個向下『屮』形,象人持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形。『無』是『舞』初文,本義是跳舞、舞蹈,後假借有無『無』。

  我覺得古時漢字字形演變有點像『畫葫蘆』,畫來畫去畫成一個記號字了,不過瓢怎麼説是依着葫蘆畫出來,對照着看是能恍然大悟。漢字發展脱離圖畫本質,因此總要找一些構字符號來替代照搬圖畫符號,這一工作篆文來完成,隸變是隸書構字符號去替換了一遍篆書構字符號。於篆書和後世文字基本上一對一且脱離畫圖本質,因此隸書和篆書構字符號基本上能一一應。

  【舞】『無』、『舞』古本一字,甲金文象一人手執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狀。本義是跳舞。金文加象兩腳『舛』,強調腿舞蹈動作。

  【無】未找到字源解釋,見到秦簡中字形。標準字體『無』為正字。《字彙.無部》雲:『無,無字,《》多用。《六書正譌》天屈西北,天而屈其西北會意。』《正字通.無部》亦云:『無,古文無。《周易》無皆作無。』今『無』為『無』字古文奇字,故可收『無』為『無』字異體。

  【鬲】lì,甲金文象古代炊煮器皿,它中間是,壁器壁。本義是炊器,用為祭器、禮器。『鬲』和『鼎』主要區別足部,鬲中空,壁器壁,壁器底(裘錫圭)。

  【鬳】yàn,甲金文從『鬲』,『虍』聲(象虎頭),是『甗』yǎn初文,本義是古代炊器,後加『瓦』意符。

  【獻】甲金文從『鬳』從『犬』,『鬳』、『犬』是聲符。『鬳』是『甗』初文,是盛食物器皿,用來祭祀,表示甗進獻食物意。本義是進獻。

  繁體中無『獻』這個字形,見替換。

  【鄉】甲骨從『𠨍』(兩人跪坐)皀,或二『欠』(兩人張口相向),或從二丮(兩人伸手奉獻祭禱),『皀』是盛稻粱食器,字象兩人相向跪坐,共食一簋。本義相向共食,引伸饗宴、饗祀,是『饗』初文。引申家鄉、鄉裏。

  【嚮】本作『𠨍』,作『鄉』,甲骨文及金文均象兩人相向跪坐形,本義、嚮。雲夢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的嚮字寫作『鄉』。

  【】甲金文從『宀』從『口』,『宀』象房屋,表示屋子裏口發出聲音,產生回響,是『響』初文(裘錫圭),後假借為方向『』。

  【響】從『音』,『鄉』聲,本義回聲。

  【嚮】面,通『』;傾向、仰慕,如:《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雖不能,然心嚮。』;引導,如:嚮導。

  【】沒有明確説有『引導』義外,包含了『嚮』其他字義。

  【曏】xiàng,《説文》:『。日,鄉聲。《春秋傳》曰:曏役三月。』

  【舄】xì,《説文》:『䧿。象形。〔七雀切〕䧿,篆文舄隹、昔。』沒搜到解,有可能是雛鵲,象雛鵲窩中仰脖張嘴嗷嗷待哺樣子,『臼』為張嘴形。

  【寫】從『宀』,『舄』聲,本義移置、傳送。

  【尋】甲金文二『』(手形)從『丨』,象伸開兩臂,量度長度形。『尋』本義是量度單位,源於伸臂量度法。張開兩臂長度是八尺,故一『尋』即八尺(唐蘭)。《説文》:『度人兩臂尋,八尺。』『簟』(象席形)聲符。

  『尋』字體,其象張開兩臂量度筵席(『簟』)形,或筵席簡化一條豎線,或只剩下兩臂形,『口』(詹鄞鑫)。

  篆書寫法有兩個變化,一是兩手之間增加『口』和『工』,這種繁化與『』變為『右』,『𠂇』變為『左』是現象。一是下部倒書『𠂇』改為正書,並訛為『寸』。《説文》篆文則表音『彡』。由此可知篆書『尋』『右』、『左』二字合成會意字訛變而成(詹鄞鑫)。

  【亞】甲金文字形酷似醫院十字符號。象陵墓中放置棺木木室平面圖,是出土商代大型墓葬中見墓葬形式。字形本義是木室平面圖。甲骨文用為官職名,表示次,如『亞祖乙』之亞,表示第二(陳夢家)。

  【爭】甲骨文『爭』表示犁而耕,會兩隻手(代表兩個人)拖動一個犁鏵耕作樣子。本表示耕作,假借爭奪之義。現在犁形無,光剩兩隻手。金文無『爭』字,用作偏旁,『靜』字所從『爭』字,二『』從『力』,『力』象農具形,其『犁』初文作為義符時可通用。

  【靜】從『青』、『爭』,是聲符,劉洪濤指出『靜』是『耕』初文,指耦耕(二人合耕),借為『靜』。張世超認為『靜』即是無爭而安。

  【青】從『生』從『丹』,構形初義不明,疑象草木生長時青色。

  【喦】niè,甲骨文三『口』,山形筆畫,『品』象很多張嘴,是『囁』、『讘』古字,本義是多言(裘錫圭)。或『品』下加『人』形,象一人有幾張嘴,多言、舌意思明白。注意和『嵒』區別,後者中豎口字。

  【嚴】金文從『喦』從『敢』,『敢』是聲符,『喦』所從人形變為『廠』或『廣』。『喦』象眾口多言之形,本義是多言,『嚴』是『譀』初文,《説文》:『譀,誕。』多言誇誕義近,本義是誇誕、語,嚴厲、莊嚴義是假借或引申義(裘錫圭)。

  【敢】金文從『爭』,『甘』聲。本義勇於進取,膽有勇氣。『敢』小篆作『𠭖』,與金文形近。

  【巖】從『山』,『嚴』聲,本義崖岸,即山或高地邊。後引申巖石、巖洞等義。

  【巖】古籍中多作『巖』。今多用作地質名詞中的巖,如:花岡巖、沉積巖。

  【嵒】『巖』。《説文》:『山巖。山、品。讀若吟。(臣鉉曰:品,象巖厓屬形。)』

  繁體中無『嚴』字形,見替換。

  【厭】初文作『猒』,金文從『口』從『肉』從『犬』,高鴻縉曰:『犬口含肉會意。』口形肉形一起,會食肉意。引申表示滿足。現今作『饜』。

  【壓】從『土』,『厭』聲,表示上向下加以重力。

  繁體中無『厭』和『壓』字形,『壓』外是規則簡化。

  【垚】yáo,土高。三土。垚屬垚。

  【堯】甲骨文上二『土』,下『兀』,『兀』表示而上平,『堯』表示高高的土丘。本義是高山,引申、高遠貌。

  『堯』古書表示貌,《墨子.親士》:『天地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堯堯者,乃千人之長。』意謂天地昭昭為,大水不以潦潦為,大火不以燎燎,王者德堯堯(形容王者之德不止於,其高深沒有盡頭),才能成為民眾首領。

  【義】甲金文從『羊』,『我』聲,從『羊』字多有美善義,與『善』、『美』從『羊』。本義疑為威儀美盛貌,是『儀』初文。一説『我』是意符,『義』初義可能是『威儀』、『儀仗』『儀』,專指軍隊、士兵威儀,故『我』(象古兵器)。

  【我】甲金文一側是『戈』一側是象『彐』『鋸齒』形,象有鋸齒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近鋸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陰】從『阜』,『侌』聲,本義指山北面,水南面,是背向陽光處,故稱『陰』。從『阜』字多山有關,而『侌』從『今』從『雲』,『今』是聲符,從『雲』可能是因為多雲天氣即稱為『陰天』緣故。金文用作本義,敬事天王鐘:『江漢陰陽』,表示長江、漢水南面和北面。㠱伯盨:『其陰其陽,徵行。』用作地名。楚簡『陰』字『阜』,直接寫作『侌』。

  【隱】從『阜』,『㥯』聲,本義。『㥯』造字原理未查到,見到小篆字形,和楷書。標準寫法『彐』中間橫應出頭,因為它是『』這個手形一種寫法。

  『㥯』雖然可作『急』異體,但應是無關兩個字。『急』並不是『爪』頭。【急】從『心』,『及』聲,本義、。『及』寫上部時寫成了『芻』。【及】甲骨文從『人』從『』,象一人前,後有一手捕捉,本義追到人他抓住。本義是追及、逮獲。

  【憂】金文最初從『頁』從『手』,手遮蓋臉面,表示憂心忡忡,心情。後來『頁』從『心』,寫作『𢝊』,與『憂』古文,『頁』象人形而突出頭臉,會憂思愁緒展現於顏面意;徐鍇:『𢝊形於顏面,故頁。』本義是擔心、擔憂。

  【優】從『人』,『憂』聲,本義、。

  【優】(yōu)五穀精白,似人髮。《龍龕手鑑.人部》:「優,五穀如人髮。」

  【猶】【猷】甲骨文從『犬』,『酉』聲。『猶』、『猷』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説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猷』,參見『猷』。謀猷、猶如、可是『猶』假借義。

  【雲】從『上』(甲骨文兩橫為『上』),『旬(螾)』(下部『厶』為甲骨文『螾』之初文,即蚯蚓象形,甲骨文中借用做『旬』)聲。本義是雲朵。後『雲』假借言語『雲』,於是加『雨』作『雲』存本義。

  【蕓】蕓薹,油菜。簡化字『蕓』合併進『芸』。

  【芸】芸香,一種香草;姓氏;一種美菜。芸芸眾生。

  『雲』和『雲』聲符字有,如有遇到,只能查字典確定怎麼寫。

  【奠】甲骨文和金文從酉『一』或『丌』,表示把酒樽置於桌上供奉,有祭奠意。

  【鄭】金文從『邑』,『奠』聲。『鄭』是國名,即春秋戰國時鄭國。

  【壯】從『士』從『爿』,『爿』是聲符,『士』表示武士,本義,引申壯年。

  【士】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斧頭類器具,下面一橫是斧刃,上面一橫為斧柄,用來表示手持斧頭武士。本義是武士。

  【爿】pán、qiáng,甲骨文象豎寫牀。『爿』是『牀』初文,本義是牀,俗體作『牀』。

  【莊】小篆從『艸』,『壯』聲(『壯』字『士』,『爿』聲,表示士兵),『莊』字表示莊嚴、嚴正。

  【裝】從『衣』,『壯』聲,本義包裹、裹束。

  【狀】從『犬』,『爿』聲。本義犬外形。《説文》:『狀,犬形。犬,爿聲。』段玉裁注:『引伸形狀。如類引伸同類。』

  【妝】甲金文從『女』,『爿』聲,本義修飾,打扮。

  【牀】【牀】初文作『爿』,後加注意符『木』,寫作『牀』。從『木』,『爿』聲。本義是供人坐卧器具。俗體作『牀』。台灣定『牀』,『牀』異體。

  【寢】甲金文從『宀』從『帚』,『帚』象掃帚,象屋內打掃,以供居息意,是『寑』、『寢』初文。本義是寢室。戰國楚文字加『爿』(『牀』初文)旁,加強居息意(季旭昇)。

  【亂】金文只有左側形,上『爪』,中『幺』橫躺『工』字形飾筆『冂』,下『』,『爪』和『』象手形,或『𢆶』,『幺』和『𢆶』象絲線形,全字象上下兩手整理絲絮形,本義是治絲。絲線未整理之前是亂,故分化出『亂』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𤔲』(典籍作『司』)字。故『𤔔』是『亂』、『𤔲』初文。

  【辭】左側。金文從『𤔔』從『䇂』從『口』,『𤔔』象兩雙手治理絲線形,《説文》:『𤔔,治。』『䇂』是『乂』初文,有治理義。『辭』本義可能是治理,與『𤔲』是一字異體。

  【雋】從『隹』從『弓』,字會弓射鳥。本義射殺野鳥,後於野鳥多具肥肉,引申為肥肉,有義。《説文》:『雋,肥肉。弓,所以射隹。長沙有下雋縣。』《龍龕手鑑》『雋』字下部訛變為『乃』,字作『雋』,簡化字所本。

  【攜】從『手』,『巂』聲,本義提起、提着。

  【巂】guī、suǐ,金文從『屮』從『隹』從『丙』,『隹』象鳥形,『屮』象鳥冠,本義是鳥,一説『丙』象鳥尾,待考。注意此字下部和『雋』。

  【㡀】bì,甲骨文巾若干小點,表示衣巾有灰塵或破舊。《説文》:『敗衣。從巾,象衣敗之形。』

  【敝】甲骨文從『巾』從『攴』,『巾』旁四周小點,『攴』象手持棍棒,表示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灰塵。裘錫圭研究,於『攴』從『巾』,擊巾意思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省去。『敝』本義是擊打衣巾,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用法。表示破舊是『㡀』字,『㡀』可能是省『敝』而成,有可能是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破舊講『敝』是假借來表示『㡀』字意義。《説文》:『㡀,敗衣。從巾,象衣敗之形。㡀屬㡀。』《説文》:『敝,帗。一曰:敗衣。攴㡀,㡀聲。』後來贅加『手』意符,造『撆』字,表示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可能是擊布塵引伸義。

  【詹】構形未有定論。戰國楚系文字從『八』從『言』。小篆作『詹』,許慎以為本義是多言。

  【澹】從『水』,『詹』聲。本義是水波起伏樣子。引申搖動、動盪。

  【】從『水』,『炎』聲。本義是味道。

  表示水波起伏或者動盪義時『澹』,表示淡泊、義時兩字通用。

  【登】甲骨文二『止』(癶)從『廾』從『豆』(盛食物容器),『豆』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形,故『登』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這種字形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証】諫。《説文解字.言部》:『証,諫。』《戰國策.齊策一》:『士尉証靖郭君,靖郭君聽。』『證』俗字。

  【啻】金文從『口』,『帝』聲,構形初義不明。金文與小篆形同。金文通讀『嫡』,文獻作『適』,表示繼承,師酉簋:『𤔲乃祖啻官』詢簋:『今餘令(命)女(汝)啻官𤔲邑人』。用為『敵』,表示敵人,[冬戈]簋:『卑(俾)克厥啻(敵)』。讀為『禘』,祭名。剌鼎:『王啻(禘),用牡於室。』借為『帝』,買簋:『追孝於朕皇且(祖)啻(帝)考』。

  【帝】甲骨文字形類似『釆』,頂上是一橫,下面是交於一點三條直線,中間寫作『口』,三條直線圈起來,象束綁柴薪形狀,『帝』是『禘』古字,指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祭祀。後『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禘』字來表示禘祭本義。

  【啇】『啻』另一種隸變寫法,是『敵』和『適』聲旁。

  【適】小篆作『𨓈』,《説文》:『適,疾。辵𠯑聲。讀與括同。』《説文》,古代『適』與『括』同音,本義是疾。現代漢語中『適』是『適』簡化字,表示適合,與古代『適』是同形異字。

  【墮】『墮』小篆作『隓』,異體作『隳』,《字彙》:『墮,作隳。』

  【隓】金文從『阜』二『』、二『土』,象以手推『阜』上土落下形,引伸有墮下義。二『聖』後來變為二『左』,應是因為『聖』、『左』形近,『左』『墮』音近故(參裘錫圭)。『隓』是『墮』本字,異體作『𡐦』、『隳』。

  【翟】甲金文從『羽』從『隹』,『隹』象鳥類,『羽』突出其羽毛、羽翼修長,本義是尾野雞、山雞,特指雉羽、雞毛。

  【糴】dí,《説文》:『市穀。從入䊮。』

  【糶】tiào,《説文》:『出穀。出從䊮,䊮聲。他弔切。』

  【䊮】《説文》:『穀。米,翟聲。他弔切。』

  【趕】動物翹著尾巴跑。説文解字:『趕,舉尾走。』馬奔馳。集韻.平聲.仙韻:『趕,馬走。』

  字典釋義:gàn,1.檀木。《玉篇.木部》:「杆,檀木。」2.柘木。《集韻.去聲.翰韻》:「杆,柘。」gān,1.細長棍狀物。如:「欄杆」、「旗杆」。《集韻.平聲.寒韻》:「杆,僵木。」2.量詞。計算揮杆次數單位。如:「打了一百三十二杆。」

  【桿】見於《説文》。金文從「木」,「旱」聲。「旱」與「幹」聲同,故「桿」與「杆」相通。本義是木棍、木棒。《正字通》:「桿,俗杆字。」(此説疑有誤,桿見於金文,而杆古字形我搜到)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話兒提朴刀桿棒,槍馬。」「朴刀」、「桿棒」、「槍」是武器,作者這句説《西廂記》是一個愛情故事,內容「朴刀桿棒」武俠故事沒有關係。引申泛指有用途木頭或金屬製成東西,如旗桿、電線桿;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典)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桿,立於風中。」引申指器物上細長東西,如筆桿、槍桿。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十三》:「刃槍並袴長貳尺,桿長六尺。」「袴」是連接槍刃和槍桿部分;意指刃槍槍刃和袴共長兩尺,槍桿六尺。金文用作本義。子禾子釜:「築桿烕釜。」即(釜內)放置木棒,減少釜的量值(容量)。「桿」可用作形容桿狀東西,見是「桿菌」,即是桿狀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

  字典釋義:gǎn,(1)細長形棍狀物。如:『筆桿』、『槍桿』。(2)量詞。計算細長物單位。如:『兩桿槍』、『一桿秤』。

  『杆』和『桿』普通話讀音,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字區分是得習慣。感覺細長東西用杆,比如:球杆,晾衣杆。或是某些零件性質東西用桿,比如:槍桿、筆桿。竹子做東西有個『竿』字表示。

  【槓】《説文》:牀前橫木。木,工聲。〔古雙切〕

  字典釋義:gāng,(1)牀前橫木。(2)旗竿。《紅樓夢》第六四回:『於是分派各項執事人役,並預備一切應旛槓物。』(3)小橋。《文選.左思.魏都賦》:『石槓飛梁,出控漳渠。』唐.李善注引郭璞曰:『石槓謂石橋。』(4)車蓋柄之下半部。古代車傘蓋柄有上下兩節,下節之『槓』圈圍,上節之『』圈圍,插入下節槓中。(5)gàng,『槓』。

  字典釋義:gàng,(1)棍棒。如:『木槓』、『鐵槓』。(2)一種體育器材。如:『單槓』。(3)標條。如:『他文章錯誤百出,老師畫了許多槓。』(4)以線條表示刪除。如:『老師文意句子槓掉了。』(5)磨擦。《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假如了剃頭,便是使熟了一條槓刀布。』(6)爭辯。如:『抬槓』。(7) 物理學名詞。如:『槓桿』。

  『槓』和『槓』普通話讀音,字義『杆』與『桿』,應該區別。

  【】甲金文從『止』從『丁』(甲骨文寫作『口』),『丁』是聲符(徐國、劉釗)。『丁』標示行程目標或城邑,字象人『止』(趾)目標前進,為『徵』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

  【徵】甲金文從『彳』從『』,『』聲。古代『徵』『』字,『』象人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遠行,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代多徵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

  【徵】甲金文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刀子,是『徵』中間部分。甲骨文下或『止』,金文或增『口』、『阜』、『辵』偏旁。這些字形可看作『徵』古字。

  【徵】(1)遠行。如:長徵。(2)討伐。如:『征戍』、『南征北討』。(3)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4)課徵。如:『關徵』、『橫徵暴歛』。(5)税賦。《孟子.盡心下》:『有布縷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6)姓。如宋代有徵集。

  【徵】(1)召集。如:『徵兵』。(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杞徵。』(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5)課取、收取。如:『徵税』。(6)預兆、跡象。如:『吉徵』、『徵兆』。(7)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癥】從『疒』,『徵』聲。本義是腹中結塊病,即癥結。

  【症】從『疒』,『』聲。『症』是『證』分化字,表示病症、病狀。

  【墾】小篆字形從『土』,『豤』聲。隸楷字形從『土』,『貇』聲。本義是翻土耕作,指開闢耕地。

  【豤】kěn,從『豕』,『艮』聲。本義是咬、啃,通作『懇』、『墾』。

  【懇】小篆字形從『心』,『豤』聲。作『懇』,從『心』,『貇』聲。本義是、。

  【豦】jù,從『豕』,『虍』聲,本義或是獸名。一説字會『虎』、『豕』相鬥之意,表示意思,為『劇』字初文(李經諱)。

  【劇】《説文》:『。刀,。豦聲。』

  【據】《説文》:『據,杖持。手豦聲。』

  【據】現代字典釋義:jū,1、辛勞操持。《説文解字.手部》:「據,𢧢(戟)挶。」清.段玉裁.注:「〈鴟鴞〉:『予手拮据。』《傳》曰:『拮据,𢧢(戟)挶。』」《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2、境況,指經濟困難而言。《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手頭不濟,諸事拮据。」

  jù,1.倚靠、佔。「據」。《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劉表》:「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2.。「倨」。《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子之上無道,,貪戾虐眾,恣睢自用。」《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卬夭蟜驕驁兮,詘折隆蠼卷。」

  【誇】kuā,甲金文從『』,『於』聲,六國文字『於』旁演變『丂』,或加飾筆作『虧』,故篆文從『』,『虧』聲,本義樂聲張大(谷衍奎),後引申為,今作『誇』字。《説文》:『誇,奢。大,。』段玉裁注:『誇,奢。奢者,張。大,。』

  【誇】(1)。《荀子.仲尼》:『而不為誇,信而。』唐.楊倞.注:『誇,。』(2)。晉.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誇。』(3)。唐.韓愈《烏氏廟碑銘》:『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桓。乃寇,誇謾兇,出不遜言。』(4) 炫耀。《列子.楊朱》:『而尊禮義夸人,矯情性招名。』(5)稱讚、讚美。唐.皮日休《惜義鳥》詩:『吾聞鳳之貴,仁義誇。』(6)。《淮南子.脩務》:『曼頰皓齒,形誇骨佳,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説者,西施、陽文。』(7)姓。如戰國時有仙人誇蛾。

  【誇】(1)説話、炫耀。《説文解字.言部》:『誇,譀。』.周朝《紅梅記》第二四齣:『將軍,總,誇能勇。』(2)讚美。如:『誇獎』。(3)、。《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誇布服,糲食。』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誇,。大布衣。』

  【虧】yú,今日只視其『虧』字簡寫,但其實『虧』字古已有之,而且很可能『於』原字。字形態上看,『虧』和『兮』、『平』、『乎』字,都表某一種呼吸送氣活動。《説文》:『虧,於。象氣舒虧。丂一。一者,其氣平。屬虧。今變隸作於。』

  【虧】從『虧』,『雐』聲,表示減損、減少。《説文》:『氣損。虧,雐聲。𧇾,虧或兮。』

  【雐】hū,鳥。隹,虍聲。古書上一種鳥名。

  【鬼】甲骨文上似『田』而非『田』,下『卩』,徐中舒以為象人身巨首異物,表示與生人有異鬼。『示』,顯鬼神意。

  【塊】從『土』,『鬼』聲,本義土塊。

  【醜】甲骨文從『鬼』,『酉』聲。商代金文或於『酉』下加『其』形,象盛『酉』之物(餘永梁)。西周晚期於『醜』字疊加『犬』旁,其義不詳。《説文》:『醜,可惡。鬼,酉聲。』段玉裁注:『非真鬼。可惡,故鬼。』

  【醜】甲金文從『』手指尖端有鈎,象手有指甲,本義是指爪。金文『醜』『爪』同形。『醜』後假借為干支字,而本義廢。

  【粦】lín,甲骨文從『』周圍有四點,一説象磷火,即『磷』之初文。金文加『舛』表示磷火會動。

  【憐】從『心』,『粦』聲,本義哀憐、憐憫。

  【鄰】從『邑』,『粦』聲,本義古代行政單位,五家鄰。

  【尞】甲骨文最初從『木』數點,象焚燒木、柴之形,數點象火焰。後於木下加從『火』義符,為『燎』之初文。甲骨文用作祭名,表示焚柴而祭。

  【瞭】liǎo,(1)眼睛。《孟子.離婁上》:『胸中,則眸子瞭焉。』(2)明白、。如:『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3)liào,看。如:『瞭望』。

  【了】與『瞭』第二義互通,如:『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但如可能造成歧義,比如『瞭』,『瞭』。簡化字剝奪了『瞭』字第二義實無。

  【責】金文從『貝』,『朿』聲,本義是賦税,引申責任。

  【朿】cì,甲金文象樹上或武器上有刺(裘錫圭),是『刺』初文。本義是植物上針狀物,即芒刺。

  【蹟】從『』,『責』聲。《説文》以為『蹟』是『跡』或體。現今義前人留下來事物,多指建築、文物而言。『跡』。如:『事蹟』、『遺蹟』、『名勝蹟』。

  現今定『跡』和『蹟』,『蹟』表示名勝蹟、遺蹟。『跡』異體,使用頻率不及前兩字。

  【惱】從『心』, 從『巛』,從『囟』,表示怨恨、發怒。未找到詳細解釋,但『巛』『囟』字多讀作nao。

  【巛】chuān,『巛』『川』字,象水流貫通形,《篇海類編》:『巛,川本字,通作川。』。

  【𡿧】(巛加中間一橫)zāi,甲骨文象洪水橫流成災之形,表示水災。

  【災】甲骨文從『宀』從『火』,表示火災。小篆字形從『火』,『𢦏』聲。籀文字形從『𡿧』(巛加中間一橫)從『火』,隸書省去中間,寫為『災』。

  【甾】zāi、zī,甲骨文象以竹編製器皿形,本義是竹編容器。『甾』小篆作『𠙹』,古文作『𠙾』,隸變作『甾』。

  注意,『惱』『災』『甾』上部楷書寫法但字源。

  【礙】從『石』,『疑』聲,本義限止、阻擋。

延伸閱讀…

“什麼”的繁體字怎麼寫?

繁體字_百度百科

  【擬】從『手』,『疑』聲,本義揣度、推測。

  【】從『疒』,『疑』聲,本義、。

  【疑】甲金文象一拄杖站立側頭之人形,或加『彳』『亍』形,表示失去方向,本義是疑惑。甲骨文字形能看出『疑』右半部分是側頭站立人形演變而來。

  『』乃『』俗體,現台灣定『』。

  【牽】從『牛』, 象引牛牛繮繩,『玄』聲,本義拉、挽。

  【縴】qiàn,(1) 拉船前進粗繩。如:『拉縴』。(2)事拉船工作。如:『縴户』。(3) 比喻中撮合或介紹牽線取利。如:説媒拉縴。

  【習】甲骨文從『日』,『彗』聲,本義是暴曬,故『日』。假借習慣、學習。唐蘭研究,甲骨文『彗』字形後來『羽』字相近,但不是『羽』,而是『彗』。因為甲骨文沒有『羽』字,而甲骨文『雪』字『雨』下從此羽形,但《説文》『雪』字小篆作『䨮』,從『彗』聲,可知此羽形實為『彗』。

  【摺】zhé,《説文》:『敗。手,習聲。』(1)折疊。如:『摺衣服』、『摺紙』。(2)。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無回互轉摺勢。』(3)毀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折】zhē,(1)翻轉、迴。如:『折跟頭』、『折騰』。(2)倒出。如:『一筐子梨折了。』

  【折】shé,(1)斷。如:『棍子折了!』(2)虧損。如:折本。

  【折】zhé,(1)摘取、弄斷。如:折花。(2)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作『摺』。(4)損失、喪失。如:『折壽』。(5)夭亡。『兄喪弟曰,父喪子曰折。』(6)佩服。如:『折服』。(7)對換、抵銷。如:『米折錢』『摺合人民幣』。(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9)折扣。如:『打八折』。(10)挫敗、關。如:『百折撓』。(11)量詞。如:『紙折成三折。』『《竇娥冤》四折。』(12)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甲金文從『斤』二『屮』(斷木形),會斧頭砍斷樹木意。本義是折斷。後二『屮』訛『手』。

  【畾】是『雷』初文,象雷電交加形,後加『雨』造『雷』字。

  【壘】金文四『田』,從『土』,用作人名,意義。後來指軍營中用作禦敵或防守牆壁,如壁壘,兩軍對壘,《説文》:『壘,軍壁。土畾聲。』

  【纍】(léi)從「糸」,「畾」聲,表示繩索。《説文》:「綴得理,一曰:大索。糸,畾聲。」《漢書‧李廣傳》:「禹落中劍斫絕纍,刺虎。」顏師古注:「纍,索。」

  「纍」可表示纏繞、攀援。《詩‧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鄭玄箋:「纍,纏繞。」高亨注:「纍,攀援。」

  「纍」表示拘禁、囚繫。《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使其眾男女別而纍,以待於朝。」杜預注:「纍,囚係待命。」

  「纍」還表示盛甲具。《國語‧齊語》:「諸侯甲不解纍,兵不解翳,弢無弓,服無矢。」韋昭注:「纍,所以盛甲。」

  「纍」指公牛。《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乃合纍牛騰馬遊牝於牧。」誘注:「纍牛,父牛。」

  【】從「厽」,從「糸」,今字「」,表示堆積、聚集。《説文》:「增。厽糸。絫十黍重。」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雜襲絫輯,山緣谷。」

  「絫」用作量詞,表示重量單位。《孫子算經》捲上:「稱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

  【疊】三「田」,從「宜」,本義重疊。《説文》:「楊雄説理官決罪三日,得其宜乃行。晶宜。亡曡三日太盛,改為三田。」《文選‧張衡〈西京賦〉》:「神明其起,井幹疊而百增。」呂向注:「疊,謂樓形重疊。」

  【宜】甲金文象俎案上放了兩塊肉,本義是陳放牲肉俎案上。表示佳餚,菜餚完備,祭祀,可供人食用,故引申有、意。

  【朕】甲金文從『舟』從『丨』從『廾』(二手),字象雙手持物填補船縫隙。本義是填補船縫,引申縫隙、朕兆(戴震、李孝定、季旭昇)。春秋晩期金文於『丨』上加八形飾筆,丨中間圓點或拉作一橫形,字形訛作『𦩎』形。後『朕』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日失其初義。

  【勝】戰國晉系和楚系文字從『力』,『乘』聲。秦系文字從『力』,『朕』聲,為《説文》小篆所本。本義是能承擔、勝任。(白於藍、季旭昇)『乘』和『朕』古音相近。《古文四聲韻》收《古老子》古文『勝』和《説文》『乘』字古文十分接近,白於藍以為是借『乘』為『勝』。

  【勝】shēng,從『肉』,『生』聲。本義是味。近代化學名詞『勝鍵』:組成多肽鏈胺基酸之間,乃藉前一個胺基酸羧基後一個胺基酸胺基脱水,而形成一種價鍵,並起來,這種鍵稱為『勝鍵』。稱為『肽鍵』。

  【謄】《説文》:『迻書。從言,朕聲。』《説文》:『犬膏。肉,生聲。一曰:孰。』

  【尌】shù,甲骨文作『權』,從『木』從『』,『』象手形,象以手植樹形,本義是樹立,是『樹』初文。金文加從『豆』聲符,『豆』上『木』形省作『屮』,故『木』從『豆』形訛『壴』,與『鼓』之初文『壴』字相混。於『木』形訛『屮』,故於『尌』旁加註義符『木』作『樹』。『』形至秦簡、小篆作『寸』,古文字往往於『』下加點成『寸』字。

  【務】金文作『敄』,左旁上『◎』下『人』,右『攴』,左旁象人戴頭盔(兜鍪)形,頭盔用作防護侵襲,故右旁『攴』會打擊意(參張世超),『◎』後聲化『矛』,『矛』是『敄』聲符。金文『敄』通讀作『侮』,表示欺侮。毛公鼎:『廼敄(侮)鰥寡』。通讀作『務』,表示致力,中山王方壺:『古之聖王敄(務)()得賢,其即(次)得民』。《説文》:『務,趣。力敄聲。』

  【縣】金文從『木』從『系』從『首』,或『首』而『目』,『目』(眼睛)代表頭部。全字象懸掛首級(人頭)於木上形,本義是懸掛。是『懸』初文。

  【養】從『食』,『羊』聲。本義是牧養牲畜。

  【癢】從『疒』,『養』聲,本義皮膚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搔擦感覺。

  【癢】yáng,《説文》:『瘍。疒,羊聲。』簡化字『癢』作為『癢』簡化字。

  【億】《説文》小篆從『人』,『𢡃』聲。但目前所以漢晉字形『意』或『𠶷』,見『𢡃』字形。本義是安寧、安定。《説文》『𢡃』字下雲:『一曰:十萬曰𢡃。』金文借『𠶷』表示十萬『億』。

  以上這些字是氵,古人書寫時有寫作冫情況,簡化字採冫寫法,但冫或仌應該是『冰』初文,冰有關應該冫。簡化字省這一筆是拼了,搞出一些,?無所謂?

  【滅】甲骨文象用手執物撲滅火之意。所執之物形似甲骨文『戌』(斧鉞一類兵器),金文寫作『烕』或加『水』寫作『滅』。

  【減】金文、小篆從『水』,『鹹』聲,本義是減少。

  【沖】從『水』從『中』,象水流撞擊『中』字形,『中』是聲符,本義水沖擊。『沖』、『衝』二字簡化字中合併『衝』。『衝』本義通道,與『沖』。

  【決】從『水』從『夬』,本義是打開缺口,疏通水道。

  【涼】從『水』,『京』聲,本義薄酒。

  【羨】小篆「羨」字「羊」從「㳄」,甲骨文「㳄」象人張口流口水形,引伸羨溢,卜辭表示泛濫;林義光謂「羨」字象見羊美而涎欲下,孤備一説。垂涎引伸出貪羨之義,今天説一人貪求某物曰垂涎,曰羨慕,即本於此。

  【盜】甲金文從『㳄』從『舟』。『㳄』從『欠』數點,『欠』象人張口,數點象口液,『㳄』象人張開口流口水,是『涎』初文,從『舟』,疑與河水有關,全字表示河水泛濫之意(徐中舒)。此字嚴格來説,不是後世表示偷盜『盜』字,而是同形異字。於學者隸定『盜』,故收錄於此。至於偷盜『盜』字,從『㳄』從『皿』,『㳄』象人張口垂涎、流口水(從『㳄』『羨』字,表示羨慕、貪慕),『皿』是器皿,『盜』表示別人財富垂涎,貪慕別人財產,引申偷盜、搶劫。《説文》:『盜,物。從㳄,㳄欲皿者。』

  【淒】從『水』,『妻』聲。本義帶雨之雲湧現(段玉裁)。

  【況】金文從『水』從『兄』,『兄』是聲符,用作人名,意義。字書中『況』表示。《説文》:『況,寒水。水兄聲。』徐鍇《繫傳》:『愴況,寒涼皃。』

  【湊】《説文》:水上人會。水,奏聲。〔倉奏切〕

  【淨】《説文》:魯北城門池。水,爭聲。【瀞】金文從「水」、「靜」,「靜」是聲符。「瀞」是「淨」古字,於音,「瀞」假借為「清」。金文只一見,表示,國差𦉜:「卑旨卑瀞」,意指使美使(陳新)。石鼓文用作本義:「吾水既瀞,吾道既。」表示水源乾。《説文》:「瀞,無垢薉。水靜聲。」段玉裁注:「此今淨字。瀞今,是之謂古今字。古籍見。《韻會》雲:『楚辭收潦而水淸』。注作瀞。今文𨕖本作百川靜。洪興祖本作百川淸。黃氏見異。古書多假淸瀞。」

  【廛】chán,《説文》:『一畝半,一家居。廣裏八土。』

  【纏】從『糸』,『廛』聲,本義盤繞。

  『纏』以外,『廛』做部件字簡化。

  【釐】金文字形象左手執麥(來)右手執物(攴)打擊麥形,『裏』聲符。後『來』訛變成『』,『左手』變為『廠』。金文表示福祉。今讀xī時通『禧』,即福祉。讀lí時有如下義:(1)量詞。如:釐米,毫釐。(2) 寡婦。通『嫠』。(3)姓。(4)治理。《書經.堯典》:『允釐百工,庶績鹹熙。』(5)改正、改變。《梁書.卷三八.賀琛傳》:『今若釐其風而其失,易於反掌。』(6)賜予。《詩經.大雅.既醉》:『其僕維?釐爾女士。』

  【釐】今台灣地區的説法是:『釐米』今作『釐米』。『釐米』作。『釐』做『釐』異體,作時只有『釐米』一義。

  【奸】金文從『女』,『幹』聲,本義疑是干犯、冒犯意。『奸』又音『姦』,因為同音故,『奸』通假為『姦』,戰國竹簡表示通姦。

  【姦】金文三『女』,疑本義是。不守婦道,紅杏出牆稱為『通姦』。古人對女人有偏見,認為女人是禍水,女色即損德,所以『姦』字『女』。一説『姦』是會意兼形聲字,『奻』是『姦』聲符(徐國)。

  現代漢語『奸』是『姦』簡化字,古代『奸』、『姦』是字,『奸』本義是干犯,『奸』、『姦』音同,故可通假。

  【奸】(1)干犯、冒犯。《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臣敢奸。』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敢或失職,奸大刑。』(2)求見、求取。《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年老矣,漁釣奸周西伯。』《漢書.卷八一.孔光傳》:『以為章主過,奸,人臣罪。』(3)淫。『姦』。如:『淫』、『奸汙』。(4)陰險。如:『奸計』、『奸商』、『奸雄』、『老奸巨滑』。(5)勾結敵人,出賣國家民族人。如:『內奸』、『漢奸』、『國除奸』。(6)違法事。如:『作奸犯科』。

  【姦】(1)小人、犯法作亂人。《管子.君臣》:『止詐拘姦。』《元史.卷一七○.列傳.暢師文列傳》:『黜姦舉,鹹服其公。』(2)性關係。如:『通姦』、『抓姦』。(3)禍、亂事。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聽生姦,獨任。』(4)、。《管子.八觀》:『智生。』

  【仇】從『人』,『九』聲,本義是配偶。

  【讎】金文從『言』,『雔』聲,『雔』象雙鳥形,有匹配意,《爾雅》:『讎,匹。』

  仇怨一義上兩字相通,簡化字中是如此。

  【棲】本作『西』,表示月已西落,鳥入巢。戰國秦系文字改為『木』,『妻』聲,作『棲』。本義是鳥類歇宿。

  【卻】從『卩』,『𧮫』聲,表示使退。

  【𧮫】jué,《説文》:『口上阿。口,上象其理。𧮫屬𧮫。〔其虐切〕𠶸,𧮫或如此。臄,或肉豦。』

  【腳】從『肉』,『卻』聲,本義小腿。

  【温】從『水』,『𥁕』聲,表示、。

  【𥁕】wēn,《説文》:『仁。從皿食囚。官溥説。』

  【亙】是『恆』初文,甲、金文從『月』『二』中,會月天地間永恆意(何琳儀)。於月亮大部分時間是缺,稱為弦月,稱娥眉月,故以缺月,本義是恆、恆(徐灝)。何琳儀認為上下兩橫象天地形。戰國金文『月』旁加『卜』,從『外』,與《説文》『恆』古文。小篆『月』訛變為『舟』,後加心旁作『恆』。

  【亙】甲骨文和『回』字相似。《説文》:『求亙。二囘。囘,古文回,象亙回形,上下所求物。(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緣切〕』

  【回】『回』和『亙』是一字分化。『回』商周文字象回環旋轉形,戰國文字出現兩個環形寫法,後世字形所本。『回』本義是旋轉。

  『亙』雖然作『亙』異體,但兩個字。簡化字『亙』和『亙』合併作區分,注意字讀音和意義可判斷哪些字『亙』。我大體找了下,好像『恆』和『㮓』以外沒有『亙』字了。

  【汙】【污】【汚】《説文》:『薉。一曰:小池汙。一曰:塗。水,於聲。』實際是一個字幾種隸變寫法,從外形上講,寫作『污』像小篆寫法,寫作『汙』像是甲金文寫法,而且聲旁本來『於』字,但『虧』字正體『虧』,因此傳承和習見是確定字形關鍵。目前台灣地區定『汙』,『污』。

  【夨】甲金文從『』,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形。本義是傾側。『夨』有兩個音,讀作『昃』,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華』,象人形,是『華』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吳】金文從『』從『口』,會人張大口意,指喧嘩。『吳』或『夨』(讀作虞)聲符。『吳』字後多借作國名或人名。『吳』古文字作『㕦』,《廣韻》『㕦』字音『胡化切』,與『華』同音。『夨』人形上加『口』,寫作『㕦』形,可能喧嘩『嘩』初文。故『吳』字本義是喧嘩、大聲説話。

  【呂】甲、金文兩個圓圈組成,象金鉼形,是某種金屬名。於甲骨文是刀骨頭上刻上文字,受到書寫工具影響,字形像方形。金文『呂』圈形中間有填實,有留空。後增『金』旁,寫作『鋁』。『呂』本作『呂』,篆文兩個圓形中間加了一個豎,隸書演變一撇,成為後來字形『呂』。今台灣使用『呂』,大陸使用『呂』。

  【勻】甲骨文從『呂』(象兩塊圓形金餅),從『螾』,『螾』是聲符,『勻』是『鈞』本字,本義是重量單位。『螾』甲骨文寫作類似楷體『勹』形,蚯蚓。金文『呂』字形簡化成『二』。今台灣使用『勻』,大陸使用『勻』。

  【奐】金文從『人』從『穴』從『廾』(兩手形),徐在國認為會他人宅內有所取之意,可備一説。『奐』古書中多表示眾多、盛大。

  【央】甲金文從『』或『天』(象人形正面)從◎,象人頸部戴枷鎖形,是災殃『殃』本字(丁山)。《説文》:『殃,咎。』一説人戴枷鎖時頭中央,故引申有中央意(徐中舒)。高鴻縉認為◎象扁擔形,人挑擔時站擔中央,故有中央意。《説文》:『央,中央。冂內。,人。央旁。一曰。』

  【華】是『花』古字,金文上象花朵盛放形,下象莖葉(『於』形),『於』聲符。本義是花朵。一説上象蓓蕾(高鴻縉),然而金文構形並不象花苞。

  【譁】從『言』,『華』聲,本義喧嘩、喧鬧。

  【嘩】後起象聲字,讀作huā。後借用作『譁』。

  【遲】甲骨文從『彳』,『屖』聲,金文作『遟』,從『辵』,『屖』聲。『彳』、『辵』意思相通,有行走意,本義地行走,引申、遲、。小篆『遟』聲符『屖』改換『犀』聲,成為現在『遲』字。

  【屖】從『屍』(象蹲坐人)從『辛』(象兵器),本義疑為受傷,是『夷傷』『夷』初文(何琳儀)。引申、義。後來義借『犀』來表示,遲緩義作『遲』。

  【犀】金文、小篆從『牛』,『尾』聲,古人認為犀牛形狀像水牛,所以從『牛』意符,本義是犀牛。

  【去】『去』從『』從『口』,構形本義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是『呿』初文,『』、『口』表示張大嘴巴,本義是開口(裘錫圭)。裘錫圭認為『去』字離去義可能張口義引申而來,人張口則兩唇相離。第二種認為『口』象洞口,『』為人形,古人穴居,會人離開家門外出意。與『出』字初義相近。後期金文及戰國楚簡加『止』或『辵』,強調離去、行動義。

  【盍】金文上『去』下『皿』,『去』字上『』下『口』,學者多認為『』象器蓋(林義光、楊樹達、商承祚、戴家祥、孔仲温、裘錫圭),『』、『口』象蓋子、器皿相合形,『去』『盍』初文,而『盍』『蓋』初文,本義是覆蓋、器蓋。

  【蓋】金文從『艸』從『盍』,『盍』是『蓋』初文,所從『去』(、口)象器蓋相合形,參見『盍』。加『艸』表示苫蓋(白茅等編覆蓋物)。後來『盍』借為虛詞,『蓋』兼表蓋子、苫蓋之義。金文表示蓋子,秦公簋:『一斗七升大半升蓋。』

【稟】(稟)金文從「禾」,「㐭」聲,或「禾」而「米」,象糧倉中儲存稻穀形,本義是糧倉。陳夢家認為「㐭」象露天穀堆形,今天北方農民麥場上,作一個圓形土頭,上堆麥稈麥殼,頂上作一亭蓋形,塗以泥土,謂「花藍子」,與「㐭」字形相似。「㐭」、「稟」、「廩」古本一字(李孝定),金文加「禾」、「米」等義符,表示這是堆禾、米用。《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佚書》加義符「廣」,表示當時「㐭」多是有屋頂(季旭昇)。另參見「嗇」。

【棄】(棄)甲骨文倒『子』從『其』從『廾』,象雙手持簸箕嬰孩扔掉,本義是拋棄嬰兒,引申拋棄。

【塵】(塵)漢帛書『土』三『鹿』省(省去下部,只剩鹿首),《説文》小篆『麤』從『土』,會眾鹿奔跑,塵土飛揚之意。本義是塵土。

【舊】(舊)甲骨文從『雈』從『凵』或『口』,『凵』是『臼』字,作為『舊』聲符。『雈』象貓頭鷹,故『舊』本義是貓頭鷹。借來表示『舊』,『臼』聲或『口』作區。古文字加『口』否本來是一字,後來才用加『口』字專門表示其中一種意義。

【飛】(飛)象形字,象鳥煽翅飛翔形,本義鳥空中拍翅動作。

【糞】(糞)甲骨文從『廾』從『其』數點。『廾』象兩手,『其』為『箕』之初文,數點象穢物糞;會手推簸箕掃除穢物,本義是掃除。甲骨『帚』,會手持掃帚及簸箕清除垃圾。

【競】(競)甲骨文二『人』或『』,頂部『◎』,象人帶頭飾形,全字疑象二人頭帶飾物並肩競形(商承祚、李孝定),本義是競跑,引申競爭。

【繭】(繭)從『糸』,從『蟲』,從『黹』省,本義蠶或其他昆蟲成蛹前吐絲做成殼。

【繭】chóng,草名。見《集韻.平聲.東韻》。

【夢】(夢)甲骨文從『爿』從『◎』,『◎』聲。『◎』是『㝱』初文,象人做夢時手、眼睛、眉毛有所動作。(謝明文)本義是做夢。

【慶】(慶)甲金文從『廌』從『心』。金文或『心』而『文』,象神獸身上花紋,因而引申出美善、福、吉祥義。小篆從『鹿』從『心』,『鹿』是『廌』訛變,廌尾巴訛變為『夂』,古人吉祥典禮中鹿皮作為禮物,表達心願,因此有慶賀、喜慶義。

【薦】金文從『茻』,『廌』聲。『廌』象野獸,全字象野獸吃草,本義是牧草。《説文》:『薦,獸食艸。廌艸。古者神人廌遺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莊子.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意謂人吃肉類,麋鹿吃草(陳鼓應)。後引申墊席,假借進獻、送上。

【薦】jiàn《説文》:薦蓆。艸,存聲。〔甸切〕:此字義「薦蓆」,故承藉字當作此字,後多借「薦」之。段玉裁「薦」字注云:「艸部曰:『薦,艸席。』」與此義別而古相叚借。注家雲:『薦,進』者,『薦』叚借字。薦者,藉,故引伸義為進,陳。」

我理解『薦』和『薦』通假,牧草可互換,但後世多用『薦』。

【傘】(傘)象幕蓋形,本義傘蓋,古代儀仗用具一種。

【喪】(喪)甲骨文從『桑』(象『木』字上加好多分叉)數『口』,『桑』是聲符,於省吾認為口乃採桑所用器,商代已有絲織品,故此字甲骨文是採桑本字。李孝定認為數口表示喧嘩嗷嘈之意。一説古代喪器講究桑木製作,桑是辦理喪事象徵,其多口正象眾口號啕大哭形(尹黎雲)。喪字構形初義未有滿意的説法,金文從『桑』從『亡』數『口』,因為『桑』形至金文訛寫變形,故『亡』聲符,而『亡』有喪失、亡失意,使『喪』字字義得以彰顯。金文或增『走』意符。

【憲】(憲)早期金文上◎,下『目』,學者多認為◎為『害』省,後期目下加從『心』,『𡩜』聲,構形初義不明。張世超認為『憲』本義是目明善察,猶『聖』本義是耳聽。一説疑『瞎』初文(徐國)。

【鑿】(鑿)甲骨文象手持捶擊工具擊打一個錐子,錐子是個倒三角形,手持捶擊物擊打即為『殳』。篆文將其複雜化,錐形變為『丵』,下加『臼』表示錐子穿入物體,『殳』還是表示擊打,又額外加『金』表示金屬有關。《説文》:『穿木。金,糳省聲。』有可能是形聲字。

【棗】(棗)二『朿』,會棗樹多刺之意,本義是棗樹。『棗』與『棘』二『朿』,兩者利用偏旁之間位置作區,偏旁並列『棘』,上下重疊『棗』。『棗』即酸棗樹,是多刺灌木,『棘』(裘錫圭)。戰國文字多二『來』。

【陸】(陸)甲骨文從『阜』二『圥』,早期金文二『阜』從『圥』,『圥』是聲符,『阜』象山陵,作為『陸』意符。本義是土山,引申陸地。春秋後,或加『土』意符。或『圥』而改從二『六』聲符。小篆簡化『阜』從『圥』從『土』。

【瓊】(瓊)《説文》:『瓊,赤玉。玉敻聲。璚,瓊或矞。瓗,瓊或巂。琁,瓊或旋省。』

【鐵】(鐵)從『金』,『𢧤』聲,本義有延展性,顯磁性,質地,空氣中生銹黑色金屬,古人稱『黑金』。

  【雍】【雝】甲骨文象兩個相疊或相疊方塊,或加『隹』或再加一個弧線;金文明顯從『淮』二方形;小篆『水』演變成『巛』,二方形演變成『邑』;隸變後分為二形,實為一字。以其聲符字異體。

  【擁】古作『𢹬』,從『手』,『雝』聲,本義擁抱。

  【癰】《説文》:『腫。疒,雝聲。』【癕】異體。

  【灉】(1)河水分出迴流者。(2)古河名,今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澭】(1)河水分出迴流者。(2)古河名,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甲骨文從『庚』,『◎』聲。『◎』是筒、桶一類東西象形字。『』或『庚』,『』聲。『』是『◎』分化出來一個字。『』是『鏞』初文,本義是大鐘。(裘錫圭)

  【庚】構形不明。郭沫若認為象有耳可搖樂器,類求,是『鉦』,可備一説。假借為天干名。

  【傭】yòng,事買賣租賃商業活動時,中間人或仲介人所得利潤或酬金。即『佣金』,稱為『錢』。《二十年目睹現狀》第五回:『倘賣了時,我們一個九五回佣。』

  【應】從『心』,『𨿳』聲,本義應當、應該。

  【𨿳】《説文》:“鳥。隹,瘖省聲。或:人,人聲。【徐鍇曰:鷹隨人所指𨌰,故人。】〔於凌切〕𪇿,籀文𤸰鳥。”

  【鷹】從「鳥」,「䧹」聲,是鷹科鳥類通稱。

  【雁】從『隹』,從『人』,『廠』聲,本義候鳥。古文中另有『鴈』字,即是『鵝』,參見『鵝』。『鴈』、『雁』兩字互用於古文,學者多以『雁』鴻雁,『鴈』家鵝。

  『雁』是『贗』古字,表示。目前台灣以『贗』,『贋』異體。

【郵】(郵)從『邑』從『垂』,本義是驛站,即古代傳遞文書、官員來住及運輸時用作中途休息地方。《説文》:『郵,境上行書舍。邑、垂。垂,。』如《孟子.公孫醜上》:『德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2-3:『縣令行其書,縣令郵行。』意謂離近縣,文書走得快人專程遞送,距離縣驛站傳送。

  【踴】甲骨文兩『止』從『◎』。『◎』象高出地面形,金文獨成字,隸定『冂』,是『堂』初文。(唐蘭)甲骨文兩『止』,一『◎』之下,一『◎』之上,會踴上高堂意,是登上處『踴』表意初文。(陳劍)金文兩『止』中間『』,陳劍認為可看作全字聲符,從『◎』變為『』存在有意『變形音化』因素。小篆從『』,『甬』聲。後作『踴』。

  台灣定『踴』和『踴』,『踴』沒有登上義外和『踴』同義。

  【湧】從『水』,『甬』聲。本義是水冒。《説文》:『湧,滕。水,甬聲。』《説文》無『湧』。

  台灣定『湧』和『湧』,意義。

【這】(這)見於甲金文及《説文》,《贈韻·馬韻》:『這,凡稱此箇為者箇,多改用這。』此説法,『這』為合音詞。

【類】(類)從『犬』,『頪』聲,本義種類,即多種或相似事物綜合。

  【隸】dài,《説文》:『及。尾省。,持尾者,後及之。凡隸屬隸。』“逮”,可能是“逮”初文。

  【隸】『隸』字『隸』,『柰』聲,本義是奴僕。金文『隸臣』是秦國服刑罪犯、奴僕名稱,男稱隸臣,女稱隸妾。高奴禾石權:『工隸臣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考聲》:『隸,賤屬,僕。』』《説文》:『隸,附箸。隸,柰聲。𨾀,篆文隸古文體。』何琳儀認為『隸』是『隸』聲符。

  【柰】nài,甲骨文從『木』從『示』,『示』象神主牌位,表示神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柰』是『𠭥』初文。《説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持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柰』,意謂三隻圈養牛進行柰祭。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祟』。

【處】(處)金文從『人』從『幾』,『虍』聲,會人坐在几上休息意,本義是居處、止息。一説象虎盤踞形,字右下方『幾』原應指虎後腳(孫雲鶴)。《説文》:「処,止。得止。幾夂。處,処或虍聲。」。「處」字後來引申為事情發生所在、地方,處意思。

  【號】從『虎』,『號』聲,本義是老虎吼叫聲,引申為呼叫聲。《説文》:『號,呼。號虎。』

  『號』『號』本有,後世,通作『號』。

【畝】(畝)古作『畮』,《説文》:『畮,六尺步,步百畮。田𣫭聲。畞,畮或田、十、。』

【户】(户)甲金文象一扇門形,《玉篇》:『户,所以出入。一扉曰户,兩扉曰門。』後門户引申為人家、住户。

【啟】【啓】(啓)甲金文從『户』從『攴』從『口』,『户攴』象手開門形,是『啟』初文,本義是開啟。大陸好像定『啓』,港台定『啟』,構形小異而已,以前哪個字形多用我不是很。甲骨文有字形直接作『啓』。

《説文》:「啟,教。攴啓聲。《論語》曰:『啟。』」

《説文》:「啓,開。户口。〔康禮切〕」

  【鞏】gǒng,工丮,與『㧬』同見於《説文》。擁、抱意思。

  【鞏】從『革』,『鞏』聲,本義為用熟牛皮束物。

  【築】zhú,竹工丮,《説文》:『竹曲五絃樂。竹𢀜,𢀜,持。竹聲。』(1)樂器名。古代弦樂器,形狀似琴,有五絃、十三弦、二十一弦,今失傳。晉.陶淵明.詠荊軻詩:『離擊悲筑,宋意唱聲。』(2)貴州省會貴陽市。

  【築】從『木』,『築』聲,本義是舂搗泥土杵。

  【歰】sè,《説文》:『不滑。四止。』『刃』倒止形訛變。

  【澀】從『水』,『歰』聲,本義不光滑。

  【術】《説文》:『邑中道。行,朮聲。』

  【朮】zhú,是《説文》『秫』本字,是一種穀物,後加『禾』義符。甲骨文從『』數點,象粘手秫米(季旭昇),一説象手撿拾顆粒(張世超)。小點演變成兩邊長劃。

  【醫】yì,《説文》:『盛弓弩矢器。匸矢。《國語》曰:兵不解醫。』

  【殹】yì,《説文》:『擊中聲。殳,醫聲。』

  【醫】從『酉』,『殹』聲,表示治病人。《説文》:『治病工。殹,惡姿。醫之性然,得酒而使。酉。王育説。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或作『毉』。

  【黏】從『黍』,『佔』聲,本義黏合、使相連接。

  【粘】『黏』字,後世多習用,今定為,和『黏』互通。

【幫】(幫)從『帛』,『封』聲,本義鞋側面部分。

【辦】(辦)從『力』,『辡』聲,本義治理、辦理。

【圖】(圖)金文『圖』從『囗』從『啚』,『啚』是『鄙』之初文,象倉廩設田野邊郊,故鄙之意,『囗』象城邑形,楊樹達認為既有城邑,有鄙,『圖』本義當為版圖。一説字象『囗』圍繞鄙邑繪畫地圖意(何琳儀)。

  【犧】《説文》:『犧,宗廟之牲。牛羲聲。賈侍中説:此非古字。』『犧』古作『羲』。

  【羲】甲骨文從『我』從◎,金文從『義』從◎,疑◎象截去頭豬形,全字會宰殺犧牲獻祭意。

  【嶺】líng,『嶺巆』:山貌。《玉篇.山部》:『嶺,嶺巆,山小貌。』作『嶺嵤』。

  【嶺】lǐng,從『山』,『領』聲,本義山道。

  【確】què,作『𥔳』,指多石而土地,《説文》:『確,礊石。從石角聲。𥔳,或㱿。』(臣鉉曰:今俗作確,。)

  【確】《説文》無此字,徐鉉認為是『確』俗字。但後世多做『確』,今『確』和『確』正字,表示土地時『確』,表示『確定』義時多用『確』。

  【巽】xùn,金文二『卩』,象二人跪坐形,本義是順服、伏服(陳秉新)。

  【選】金文從『止』,『巽』聲,『巽』象跪坐人形,『止』象腳趾,有行走意,疑本義是地遣送(許慎)。『選』本義是遣送,遣送與送走、捨棄義關,選擇、抉擇即有取捨,故『選』有選擇、簡擇義。

  【䖒】xī,《説文》:『陶器。豆,虍聲。䖒屬䖒。』

  【戲】從『戈』,『䖒』聲,本義是三軍主力軍以外部分軍隊。《説文》:『戲,三軍。一曰兵。戈,䖒聲。』張世超認為金文表示軍偏師。高鴻縉認為『戲』同音通假作『嬉』,故有玩耍、遊戲義。

  【枼】yè,象樹上長著葉子形,是【葉】初文。

  【萈】huán,《説文》:『山羊細角者。兔足,𥄕聲。萈屬萈。讀若丸。字從此。(臣鉉曰:𥄕,徒結切,。疑象形。)』

  【寬】金文從『宀』,『萈』聲,本義是房屋,引伸、鬆、。

  【粵】從「虧」,從「宷」,用作助詞,表示語氣。《説文》:「虧。審愼詞者。宷。《周書》曰:粵三日丁亥。」

  【宷】shěn,『審』。《説文》:『。知宷諦。宀釆。(徐鍇曰:宀,覆;釆,。包覆而。宷,。)審,篆文宷番。』

  【奧】「𡪃」,從「宀」,「𢍏」聲,本義室內西南隅。《説文》:「宛。室西南隅。宀,𢍏聲。」

  注意:『粵』和『奧』頂部,裏面不是『米』是『釆』,簡化字寫成『米』,『粵』底部為『虧』,簡化字『丂』。電腦字形某些字中,比如『澳』,繁簡沒有,但應該是『奧』字,説,是『宀』加『釆』,沒有『宀』加『米』這種字形。

  【嶴】ào《説文》不錄。地名用字。浙江沿海省分島嶼,多用嶴作名字。如:「懸嶴」、「薛嶴」、「章嶴」。今簡化成「岙」坑爹,我去寧波出差時候,見到這個字,以為念喬,以為喬省山,結果時隔多年發現一個自己知道字,看不能説。這種字能扒拉出來簡化,服了。

  【沃】《説文》:「𣵽,溉灌,水,芺聲。」段玉裁注:「𣵽,隸作沃。」

  【䍃】《説文》:『瓦器。缶,肉聲。』

  【窯】《説文》:『燒瓦灶。穴,羔聲。』『窯』是俗字。

  『䍃』字『肉字頭』,與『將』『肉字頭』一樣,但電腦字體中無此字形,然而確有『搖』和『搖』以及『遙』和『遙』。

【秘】(秘)《説文》:『神。從示,。』『秘』是俗體。

【沒】(沒)見到小篆字形,右側上部是個漩渦形,右側並不是“殳”。《説文》認為右側字形上『回』下『』,表示入水有所取。

【恥】(恥)心、耳聲,本義恥辱。『恥』是俗體。

【卧】(卧)人、臣,本義伏著休息。字中『臣』為『目』象形,人臣『臣』無關。古代,『寢』與『卧』是兩種睡法。前者是躺下睡覺,後者是伏案小憩。『卧』是俗體。

【淚】(淚)從「水」,「戾」聲,本義眼淚。『淚』為宋元以來俗字。

  【屍】甲金文象人屈膝坐下形。本義是坐。《論語.鄉黨》:『寢屍』,即睡覺時坐。『屍』字形本義有三説,一説象人坐(李孝定),如坐在几上;一説象人屈膝坐在地上(沈培);一説象人蹲踞(徐中舒)。首二説。古人『坐』於今天跪坐,而比起跪坐、蹲着,屁股着地坐姿。查古代祭祀時,生者因不忍見,乃以活人『屍』代表死者接受祭禮,享用祭品,如《儀禮.士虞禮》:『屍飯』。『屍』受到尊敬和優待,故讓屍祭祀時屈膝坐在几上或地上。因為只有屍才能這樣坐,所以坐姿來指稱『屍』職稱。『屍』要坐着,要站立。古書有『坐屍』、『屍坐』,與『立屍』,《禮記.禮器》:『周坐屍』、『夏立屍』、『殷坐屍』。《白虎通》:『座屍而食之』,表示使屍有座位而餵食。『座』是坐具,側證『屍』象人坐在凳上。今人以為『屍』乃『屍』字,可以補充是,『屍』本字,屍體『屍』借『屍』來表示,後來加『死』聲符分化出『屍』專門表示遺體。

  【屍】《説文》:『屍, 終主。屍死』,死者,終主即死者,指人死後『屍體』,後來省文『屍』,並可通用。查『屍』字本一捲曲人形,本指古代喪儀上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祝巫。『屍』字解作『祭祀屍』時,則只能『屍』字。《正字通》,『屍』字『屍』字,但此説不可信,甲骨文及金文見『屍』字,而《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屍字只借『死』字表逹。

  【屜】《説文》不錄。(1)履中薦。《集韻》以之“屟”別體。(2)抽屜。北周庾信《鏡賦》:“設粧匳,抽鏡屜。”

  【屜】《説文》不錄。(1)鞍屜。見《字彙.屍部》。(2)窗欞。《紅樓夢.第八二回》:「那窗上紙,屜子,透進清光來。」

  今用為抽「屜」或抽「屜」字「屟」變。然因通行「屜」,故以「屜」異體。

  【屆】從「屍」,「凷」聲。本義是行動不便。《説文》:「屆,行不便。一曰:。屍,凷聲。」段玉裁注:「此艐義相近。艐,船著沙不行。」張舜徽《説文解字注》:「行不便者,謂行物阻,不得前進。人為屆,舟艐,其事。行不得進,故屆字有極義,謂有所止。」例如《詩.小雅.節南山》:「君子如屆,俾民心闋。」俞樾平議:「言君子所行如不便於民,則上下情而民之心閉矣。」

  【凷】塊異體。《説文》:“墣。土、凵。凵屈象形。〔切〕塊,凷或鬼。”

  這些字應該廣,簡化字訛誤字廠,省這一點?那其他字什麼省?

  甲、金文見「廣」,然有用為部件。「宀」、「廣」作為金文部件通用,參見「廟」、「庿」、「府」、「廣」。

  「廣」與「廠」。「廣」象房屋,「廠」甲骨文「石」,象崖巖、山石。不過「廣」、「廠」作為金文部件,形近有相混,參見「廠」、「石」。此外,「廣」是現代「廣」簡化字。

  裘錫圭指出,如果所指建築是,或者主要不是供人居住,字形往往從「廣」,如「廬」、「廊」、「廡」、「府」、「庫」,簡化字裏,「廣」旁有時簡化「廠」,如「廚」、「廄」、「厠」。簡化字「廠」本作「廠」,是「廣」(簡化字「廠」「厈」初文「廠」是同形字)。

  【徹】《説文》:「徹,通。彳攴育。𢖉,古文徹。」甲骨文從「鬲」從「」,象飲食完畢,撤去食具形,本義是撤除。《儀禮.鄉射禮》:「乃徹豐觶」,鄭玄注:「徹,。」甲骨文或「醜」、「廾」,「醜」象手形,「廾」象兩手形。金文下加「火」,或「」而「攴」,與《説文》古文形近。小篆從「彳」從「育」從「攴」,「彳」象街道,楊樹達認為「育」假借為「肉」,會手持肉上路意,姑備一説。

  【撤】【澈】【轍】是徹省聲。可見「徹」不是一個形聲字,它是個會意字,作其他字聲符。「轍」在台灣讀chè。

  【砌】從「石」,「切」聲,本義台階。《説文附》:「階甃。石,切聲。」 台階。南朝謝朓〈直中書省〉:「紅藥階翻,蒼苔依砌上。」

  簡化字「徹」這裏搗了個,搞錯了。

  【申】甲金文象閃電電光閃爍屈折形,是「電」初文。於閃電多伴隨雷雨,「雨」為意符造「電」字。假借為地支第八位。戰國文字兩旁電光分枝或訛為兩「口」(田疇「疇」字初文「𠃬」相混),多見於楚系文字;或訛為「𦥑」,多見於秦系文字。於閃電放射延伸,故「申」有了延伸、伸展義,後加「人」分化出「伸」表示人體伸展、屈伸;古人認為閃電是神所主宰,故後來加「示」表示神靈「神」(白川靜)。

  【西】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象鳥巢形,本義是鳥巢。日已西落,鳥入巢,故是「棲」初文(羅振玉)。後假借東西方西。

  【棲】「棲」本作「西」,表示月已西落,鳥入巢。戰國秦系文字改為「木」,「妻」聲,作「棲」。本義是鳥類歇宿。

  【棲】「棲」。從“漢字全息字源應用系統”中查到示例看,兩字出現差不多,知道以前使用情況是什麼。台灣字典看,正字是「棲」,但「棲」有另外兩個意思是「棲」沒有:(1)樣子。論語.憲問:「丘是棲棲者,無乃為佞乎。」晉.陶淵明.和劉柴桑詩:「棲棲世中事,歲月。」(2)零落樣子。宋.范成大.潺陵詩:「春草,棲棲晚花少。」

  【醻】從「酉」,「𠷎」聲,本義勸酒、敬酒。《説文》:「主人進客。酉,𠷎聲。酬,醻或州。 」現在大陸和台灣定酬。

  【憑】段注本《説文解字.幾部》:。任幾。〈周書〉曰:『玉幾。』讀若馮。」段注:「〈顧命〉文,今《尚書》作憑,衞包改俗字。」

  【任】甲金文從「人」、「壬」聲,甲金文「壬」字作「工」形,金文於豎畫中間增一圓點,後圓點伸展一橫。甲骨文「任」於金文和後世「男」,是殷代專門王朝服役職官名,後來演變爵名。金文「任」用作姓氏,作「妊」,任氏簋:「乍任氏簋」。表示責任、委任任戰國金文寫作「賃」。

  【壬】干支名,獨體字,構形初義不明。早期甲金文「壬」作「工」形,後豎畫中間添一點,伸展橫畫,而成「壬」字。林義光認為「工」形即「榺」古文,並雲:「機持經者(織布機纏繞經線部件,即坙去掉裏面的巛),象形。」高鴻縉林説。一説「壬」兩刃斧(吳其昌),與「辛」義。

  【著】從「艸」,「者」聲,本義、顯著。大陸部分意義上分化出「着」字,「着」是「著」俗字,知道是沿用或者擴大化以前使用習慣是新創使用方法。我覺得「著」中分化出「着」見得是事。本文從《漢語多功能字庫》引用文字中了「着」字。

()、鱷(鱷)、骯髒(骯髒)、標(標)、補(補)、層(層)、礎(礎)、導(導)、點(點)、噸(噸)、燉(燉)、礬(礬)、墳(墳)、櫃(櫃)、槨(槨異體)、滬(滬)、際(際)、階(階)、驚(驚)、糧(糧)、瘧(瘧)、盤(盤)、憑(憑,實為本字)、認(認)、筍(筍)、蝦(蝦)、嚇(嚇)、洶(洶)、鏽(鏽)、繡(繡)、樣(樣)、爺(爺)、煙(煙草)、韻(韻異體)、氈(氈)、趙(趙)、樁(樁)、鑽(鑽)。

簡化字中合併字(前面做過解釋,此處解釋)

  【彆】biè,(1)弓末彎曲。段注本《説文解字.弓部》:『彆,弓戾。』(2)執拗。如:『彆扭』。(3)改變他人想法、意見。如:『彆過他,了。』(4)。『憋』。

  【並】幷州,地名。

  這三字字源,像兩人並立形,後世分化混用。『並』古作『幷』,可用作『並』或者『併』,但『併』和『並』基本混用。

  【彩】從『彡』,『採』聲,本義文采。《説文》:『文章。彡,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