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結束,2018年到來了。這365天歲月中,有許多節日和紀念日。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這些日子。
元旦是慶祝一年到來而定節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比如煙火表演、音樂會。
聖帕特里克節是一個慶祝愛爾蘭文化節日。人們會穿上綠色衣服,參加遊行和音樂會。
聖誕節是一個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節日。很多人會慶祝聖誕節,交換禮物,舉辦聖誕晚會。
中國新年慶祝活動要持續15天左右。人們會做春節聯歡晚會,在家裏和朋友們聚餐,慶祝這個時期到來。
行憲紀念日中華民國法定節日,定於每年12月25日,是紀念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於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而設立。1963年(民國52年)行政院行憲紀念日定為國定假日[1];直至2000年(民國89年)取消這段期間,每年12月25日均放假一天。2001年(民國90年)起公務人員實施週休二日,行憲紀念日放假。目前12月25日因為這天是基督教聖誕節,部份企業基督新教、天主教會學校會宣佈放假。
1945年(民國34年),中國國民黨領導國民政府邀集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民主同盟政黨政團及社會賢達人士一起參與政治協商會議。後於國見紛歧,中國共產黨民主同盟宣佈退出制憲工作。因此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合力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民國36年)1月1日公佈,同年12月25日實施,成為今日行憲紀念日由來。
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在國民政府公佈國民會得選代表名單後,發表了聖誕節廣播講話,其中提到[2]: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耶穌降生1947年聖誕節,是我們中華民國和全體人民統一獨立新生機運肇始一天。我們憲法特點,它保證要基督教理基本要素,即個人和,普遍給予我們全國同胞。這個憲法確認了全國國民各種權利,它國家統一之下,於一個人民精神中孕育誕生。我們認為憲法實施,只是完成我們建設中國後目標。但這我們中國三千年來專制政體和社會是一個劃時代。我願我們全國同胞,著信仰和,,努力前進。
中華民國政府1990年代晚期準備進實施週休二日制度時,因為當時有太多國定假日,所以要國定假日改為紀念、放假,才能減少經濟衝擊。行憲紀念日、端午節、中秋節考慮停止放假,但後結果是端午節及中秋節作民俗假日、得以保留。
“憲法日”: 一月第三個星期日。菲律賓人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紀念菲律賓憲法生效。
“聖周節”:復活節前那個週日開始,直到復活節七天時間稱為聖周。這是宗教節日中聖誕節以外具特色天主教節日。教徒們紀念耶穌上十字架受,舉行7天宗教活動,包括週一讀經遊行,週二做撒,週三紀念耶穌受,週四懺悔,週五舉行聖葬,週六耶穌復活、舉行“會面遊行”。
延伸閱讀…
“巴丹日”:4月9日。1942年4月9日,巴丹島日本佔領,當地人民奮起反抗。“巴丹日”,人們通過各種活動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捐軀英雄。
“五月花節”:5月後一個星期日。這是菲律賓最節日之一,於百花盛開5月舉行而得名。這一節日特點是選“花後”和舉行聖母像遊行。
“獨立日”:即國慶節,6月12日。這一天,舉國上下紀念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而宣告獨立。這一天馬尼拉舉行盛大紀念活動,早上總統要到黎剎紀念碑前主持升旗儀式並發表講話,全國各地教堂敲響大鐘,電台、電視台播放國歌,還要舉行體育比賽和文藝演出。
“國家英雄日”:8月28日。 1896年8月28日,菲律賓人民巴林塔瓦克舉行起義,拉開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革命鬥爭序幕。“國家英雄日”,人們通過各種活動紀念在歷史上為國捐軀英雄。
“萬聖節”:11月1日。孩子們身穿斗篷、手拿鐮刀和掃、提着小桶成羣結隊要糖果點心。各家門口裝飾“南瓜鬼臉”和骷髏,院內點燃“鬼火”,製造氣氛。人們奔向各地陵墓,點燃紅、黃、白色蠟燭,擺上鮮花水果,祭奠死去親人。
延伸閱讀…
“伯尼法西奧日”:11月28日。是紀念“菲律賓革命父”伯尼法西奧(Bonifacio)而設立。伯尼法西奧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菲律賓獨立,創建了第一個秘密革命組織“卡迪普南”(Katipunan),打響了武裝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第一槍。
“聖誕節”:12月25日。一年中節日,12月16日早晨做彌撒開始,到次年1月6日結束。
文化指某個社會或社會羣體特有精神、物質、智力與情感特徵總和。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方式、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因此,當前關於身份、社會凝聚力和知識經濟發展問題討論,離不開文化這個議題。
因此,日益多樣化當今社會,確保具有多元而演變文化身份個人和羣體和睦。意義上,文化多樣性是人類遺產,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考慮,應當承認和肯定文化多樣性。
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象徵着土地、農業和糧食生產制度、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聯合國大會認識到,這幾個節氣慶祝活動體現了文化遺產傳統統一,相互尊重及睦鄰基礎上加強各國人民之間聯繫具有作用。因此,大會確認6月21日慶祝冬/夏至國際日。
“日”一詞源自拉丁語“太陽(sol)”和“保持靜止(sistere)”。從地球上看,太陽日行軌跡季節性運動反轉方向之前北極或南極“靜止”,而太陽到達於赤道最北或最南日弧時即為日。因此,每年有兩個日,6月21日左右(稱為“夏至”,這是夏天第一天和一年中一天)和12月21日左右(稱為“冬至”,這是冬天第一天和一年中最短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