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事件
天正十八年
- 井伊直政參與小田原征伐,擔任德川家康軍先鋒
- 乙州措置之九戸政實之亂擔任先鋒
天正十七年
- 秀吉任命井伊直政為侍從,正式升格為獨立大名
- 秀吉賜予井伊直政隨身佩刀,表示讚賞
天正十五年


- 家康與秀吉達成停戰協議
- 井伊直政堅決勸服家康上洛,臣服於秀吉
天正十三
- 井伊直政上田城之戰撤退,避開與上杉真田聯軍交戰
- 井伊直政獲封至6萬石
天正十二年
- 井伊赤備隊於長久手之戰初陣,大顯身手
- 井伊直政拿下信濃上田城
- 井伊直政自稱為「兵部少輔」
元和十年
- 井伊直政元服後正式名為直政
- 井伊直政娶家康養女德川花姬
永祿八年
- 井伊直政堂姊井伊直虎認領直政為義子
永祿七年
- 井伊直政養父新野親矩於戰事中陣亡
永祿五年
- 井伊直政因父親被冤枉而被追殺
- 井伊直虎暫替直政接任井伊家第23代家督
永祿四年
- 井伊直政父親井伊直親因被冤枉而遭到處刑
永祿元年
- 井伊直政出生於今川家臣井伊直親府邸
三藩之亂(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概述
清康熙早期,吳三桂等三位漢族藩王聯合反清復明,引發八年的三藩之亂。戰爭初期,吳三桂勢力強大,一度攻佔江南六省。然而,清軍逐漸獲得轉機,於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軍攻佔雲南、吳世璠自縊,三藩之亂就此平定。
背景
清初,滿洲統治力量薄弱,因此採取「以漢制漢」政策,封四大漢人將領治理南方各省。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貴、四川;耿精忠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史稱「四王」。
撤藩
康熙帝即位後,意圖消除三藩勢力,於1673年宣佈撤藩。吳三桂對此異常震驚,聯合耿精忠請求保留藩位。然而,康熙帝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並宣佈裁撤吳、耿二藩。
起兵
吳三桂聞訊後,於1673年冬舉兵反清,恢復明朝衣冠。明鄭海上力量也加入叛軍陣營。耿精忠隨後響應吳三桂,旋即佔領福建。其他各方勢力紛紛起兵附和叛軍。
清軍反擊
清廷調集大軍南下平叛,任命將軍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帥滿漢各路兵馬。清軍在各地戰場與叛軍激戰,逐漸扭轉戰局。1676年,清大將軍圖海收復關中地區。1677年,尚之信降清。
平定
1678年,吳三桂稱帝,國號為周。然而,吳三桂次年便病死於衡州,太孫吳世璠繼位。清軍乘機分道入黔,進攻雲南。1681年,清軍攻克昆明,吳世璠兵敗自縊,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三州錯亂:一場跨州爭奪戰
歷史上著名的「三州錯亂」事件,涉及賓夕法尼亞州、特拉華州和馬裏蘭州,展開一場長期而混亂的領土爭奪戰。
事件 | 時間 | 爭議領土 |
---|---|---|
第一次特拉華州讓渡 | 1682 年 | 新卡斯爾鎮、特拉華縣和特拉華州其他部分 |
第二次特拉華州讓渡 | 1774 年 | 特拉華州全部 |
馬裏蘭州與賓夕法尼亞州爭奪 | 1681-1760 年代 | 環形手柄 |
賓夕法尼亞州與特拉華州爭奪 | 1767-1776 年 | 特拉華州北部邊境 |
起源
「三州錯亂」源自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於 1681 年頒布的特許狀,將特拉華州作為贈予特拉華勳爵的領地。然而,特許狀的界線含糊不清,導致與賓夕法尼亞州和馬裏蘭州之間的爭議。
特拉華州與賓夕法尼亞州的爭奪
第一次特拉華州讓渡將特拉華州南部一小部分地區移交給賓夕法尼亞州城市費城。第二次特拉華州讓渡將整個特拉華州移交給賓夕法尼亞州。然而,特拉華州居民反對這一決定,並於 1776 年宣佈獨立。
馬裏蘭州與賓夕法尼亞州的爭奪
環形手柄是一塊楔形的領土,位於馬裏蘭州和賓夕法尼亞州之間。這塊領土的歸屬也存在爭議。經過多年的訴訟後,環形手柄最終於 1777 年被判歸馬裏蘭州。
延伸閲讀…
井伊直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三州龍捲風至少1死數十傷多人失蹤
解決方案
美國革命後,「三州錯亂」事件得到瞭解決。特拉華州重獲獨立,而環形手柄則歸馬裏蘭州所有。自此,三州的邊界穩定下來,再未發生領土爭議。
影響
「三州錯亂」事件對受影響地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塑造了三州的地理界限:確定了特拉華州、賓夕法尼亞州和馬裏蘭州的現有邊界線。
- 建立了美國聯邦主義基礎:凸顯了在國家管理中平衡州權和聯邦權力的必要性。
- 成為領土爭議的先例:影響了後續其他州際領土爭議的解決方式。